从冶城到福州,漫谈2200年的福州城的历史沿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4:51 1

摘要:前306年,越王勾践七世孙越王无彊与楚威王作战,战败被杀,越国从此衰微,部分越国王族在此时渡海入闽,徙居越迁山(今福州市长乐区),建立了闽越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动征讨百越的战争,这一年他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闽浙与岭南,出兵当年就攻下闽浙,

前306年,越王勾践七世孙越王无彊与楚威王作战,战败被杀,越国从此衰微,部分越国王族在此时渡海入闽,徙居越迁山(今福州市长乐区),建立了闽越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动征讨百越的战争,这一年他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闽浙与岭南,出兵当年就攻下闽浙,废无诸、摇的王号,并在此地设置闽中郡。

始皇死后,天下大乱。无诸跟随刘邦,带着闽越军冲锋陷阵,攻克了咸阳城。天下大定后,无诸被封为闽越王。他在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这是福建与福州建城之始,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

无诸死后,其子孙多有降而复叛之举,汉武帝平定南越之乱后,便派四路大军入闽。东越王余善在闽北抵抗失败后,四路大军沿着闽江在治城周围会师。繇王居股出城乞降,汉武帝诏令大军焚毁闽越国的宫室,并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这一年是公元前111年

但汉武帝的毁国迁族的行动并没有完全成功。随着汉军的离去,闽越遗民陆续回到冶城,并自立冶县。汉昭帝怕闽越人复国,便增派一名东部都尉来管理冶县和回浦两地,治所在冶县。这一年是公元前85年。

东汉初年(26年),东部都尉的冶所迁到回浦,只留一名候官来管理冶县。因此,治县就改称候官(清代时改为侯官)或东候官。永和六年(公元141年),朝廷在冶县设置都尉,专管候官县,史称南部都尉。这个候官县的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福建省域。

东汉末年(196年),孙策派韩晏追击会稽太守王朗,来到福建,被候官长商升打败。孙策不甘心,再派贺齐攻打候官。此役大败候官守敌。孙策的势力就此扩张到闽江下游。

候官虽克,但闽北各地仍在地方势力和山越人手中。因此,七年后,孙权再派贺齐率部入闽,他一举荡平闽北,让孙吴势力到达整个闽江流域。为了防止闽北地方势力再起,孙权将南部都尉的治所移到建安(今建瓯)。并沿着闽江,设置建平(今建阳)、建安、汉兴(今浦城)、南平四县。加上原来的候官,此时的福建境内已设有五县。

经过五十年的治理,中间历经五次平叛战争,东吴对福建的统治才趋于稳定。

吴永安三年(260年),东安县从候官县中剥离出来,它管辖兴化、泉州、漳州一带,县治在南安丰州镇。同年,东吴撤掉南部都尉,建立建安郡。这不仅标志着福建省从邻省版图中独立出来,又意味着从汉昭帝设置东部都尉开始的长达345年的军事管制期终于结束了。

东吴末年,因候官县造船业发达,吴主孙皓在此置典船校尉。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福建不仅是东吴的海军基地,更是东吴联系岭南和东南亚的交通枢纽。海上交通发达,也促进了福建社会的发展。这些从北方迁来的人民为福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也为郡、县的增置创造条件。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建安郡被拆分建安、晋安两郡。同年,候官县东部地区也分出原丰、温麻两县;晋安首任郡守为严高,他在候官县(今福州市)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从而奠定了福州城的格局。此后中原爆发了五胡乱华事件,而福建省相对和平安宁。东晋衣冠士族纷纷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福州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随着东晋的灭亡,南方的中国大地历经了宋齐梁陈四朝。在梁朝时间,朝廷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南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三郡(建安、晋安、南安)均隶属于扬州(或东扬州)。而此时,候官县也同原丰县合并,称为东部候官。而从北方来的豪强地主,往往拥有自己的部曲家兵。他们人多势众,往往占城自立。陈朝时,晋安候官的陈羽、陈宝应父子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成为晋安郡守后,派兵阻挠建安郡太守上任。陈武帝一看没办法,就干脆就把福建省境内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打包在闽州里面,交给他们父子管理。这便出现福建省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闽州。

天嘉五年(564年),陈朝消灭陈宝应的割据势力后撤闽州。

光大二年(568年),复设原闽州为丰州 ,州治在原丰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军南下灭陈,结束了自东晋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新王朝在行政制度上多有革新,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并大量合并州县,

开皇九年(589年),因丰州境内有泉山,隋朝将丰州改名为泉州,原丰县改名为闽县,设为州治;

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州治依然在闽县;

大业三年(607年),又改闽州为建安郡,将福建境内15县裁为4县(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在闽县。

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认为隋炀帝的改制是暴政的一部分。因此他决定改郡为州。福建境内设置三州,泉州、建州和丰州。泉州实有闽县一地,建州实有建安县一地,丰州实有南安、龙溪两县之地。最后,他在武德八年(625年),在福建省设立泉州都督府,管辖泉州、建州和丰州三地。

李世民继位后,他裁撤掉丰州,将其地划入泉州(今福州) 。

武则天临朝后,她恢复了原来丰州之地,不过出于对武氏的私心,她改丰州为武荣州(今泉州)。

唐睿宗继位第二年,他就着手抹除武氏一族在地名上的痕迹,他对地名进行了大调整,将泉州改名为闽州,然后把腾出来的地名——泉州赐给了武荣州。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闽州都督府因州西北有福山,因此改称福州都督府。福州之名自此始。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为了加强军事防御,需要设立一个高于都督府的军事长官来协调整个区域的兵力。原来的福州都督府不能跨州指挥,所以朝廷专设福建经略使坐镇指挥。这里“福建”两字源自福州与建州的简称。

唐玄宗

唐玄宗晚年昏聩,又恢复了郡县制,比如改福州都督府称长乐郡,泉州为清源郡 ,建州为建安郡。

好在唐肃宗继位后,马上恢复了旧制,福建省内的地名终于不再被折腾了。

唐朝刚把地名整明白,它就被人推翻了,福建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末黄巢起义后,河南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义军入闽。909年,后梁朱温册封王审知为闽王,闽国正式成为五代十国中的一员,定都福州。王审知死后,子孙内斗激烈,他的两个儿子王延钧、王延政分别在福州、建州称帝。但因宫廷政变频繁,国力衰退。很快,闽国被南唐(控制汀州、建州)、吴越国(控制福州)、清源军(控制泉州、漳州)瓜分。978年,宋太宗时期,吴越纳土归降,福建全境正式并入宋朝。

王审知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

1276,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

1278年,元朝改福安府为福州路,隶福建行省。七年后,福建行省并入浙江行省,省治在杭州。

元朝末年,(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讨平盘踞福建的陈友定,改福州路为福州府。侯官县与闽县同为省州府路治所。朱元璋改福建省所辖的八路为八府。清朝时期,行政区设置继承明制,最高一级称省。剩下分府、县,与府。福建省的行政格局大致底定,我这篇福州简史终于可以收篇了!

来源:教育与房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