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流量成为变现工具时,多少网红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9月10日,一则警方通报将"柴怼怼"这个曾以怼天怼地走红的网络ID钉在违法耻辱柱上——从抹黑胖东来到销售伪劣产品,这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用5个月时间,完成了一场从民事侵权到刑事犯罪的"作死"全记录。
当流量成为变现工具时,多少网红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9月10日,一则警方通报将"柴怼怼"这个曾以怼天怼地走红的网络ID钉在违法耻辱柱上——从抹黑胖东来到销售伪劣产品,这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用5个月时间,完成了一场从民事侵权到刑事犯罪的"作死"全记录。
2025年4月,柴向前以"柴怼怼"账号发布视频,指控胖东来"玉石暴利""产品劣质",相关言论迅速获得百万播放。胖东来当月即向许昌中院提起商业诋毁诉讼,索赔500万并申请冻结其600万资产。5月3日,平台对其账号实施封禁,创始人于东来公开表态"若法律不惩处此类行为将退出企业"。
7月成为关键转折点:其妻肖某名下的平阳县小丫茶饮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祛湿护肝"功效、销售无标签产品被罚22万;同期网信办将其作为"清朗行动"典型案例通报,直指其"借诋毁企业吸粉带货"。9月8日,警方以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对柴向前等人采取强制措施,标志着事件正式进入刑事程序。
法律边界解析:商业诋毁与网络诽谤《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划定的商业诋毁红线需要同时满足三大要件:传播虚假信息、存在主观恶意、造成实际损害。柴怼怼指控胖东来"百倍暴利"却未提供任何成本核算依据,符合"虚假陈述"特征;其视频中"行业耻辱""专坑富人"等措辞显露贬损意图;而胖东来提交的客流量下降15%数据则证明了损害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实践区分正当批评与恶意诋毁的核心在于事实依据。同样是质疑企业,若基于检测报告或价格比对属于监督权范畴,但柴怼怼将贵州野草称为"劣质玉石原料"的言论已明显越界。这也解释了为何法院迅速支持胖东来600万财产保全申请——商业信誉侵权判赔额通常参考被侵权方营业额损失。
违法升级关键:虚假宣传中药材的刑事风险7月22日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揭示了更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公司销售的"护肝茶"实为普通植物原料,却宣称具有疾病治疗功效,直接违反《广告法》禁止"虚构使用效果"的规定;产品外包装无成分表、无生产许可编号,触犯《产品质量法》关于标识的强制性要求;更致命的是,企业连基本的进货查验记录都未建立,这种对产品质量的放任态度成为后续刑事立案的重要证据。
市场监管部门在调查中还发现,柴向前本人承认"把山上野花野树根宣传成中药"的聊天记录。这些自认内容与消费者投诉相印证,使得行政违法案件在两个月内质变为刑事案件——当虚假宣传涉及食品药品领域,且主观上明知原料不符仍持续销售时,就已触及《刑法》第140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门槛。
刑法红线: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平阳县公安局的立案依据聚焦于"以假充真"的核心特征。根据司法解释,将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只要货值超过5万元即可入刑。柴怼怼团队不仅长期将植物原料包装成中药材,更通过直播话术强化"治疗功效",其抖音后台数据显示相关产品销售额已达87万元,远超刑事立案标准。
对比7月22日的22万行政罚款与9月的刑事立案,关键差异在于证据的充分性:行政处罚只需证明宣传内容与实物不符,而刑事诉讼还需收集主观故意证据。办案机关获取的内部会议录音显示,柴向前曾要求团队"把普通树皮说成百年老药",这种明确指使行为成为定罪关键。
网红经济的法律警示录柴怼怼案揭示出流量经济的三大法律风险:其一,商业诋毁可能面临民事赔偿与行政处罚的双重后果,胖东来诉讼未结又逢网信办封号;其二,带货转型中,《电子商务法》第17条要求的"真实、全面"宣传义务绝非空文,此案22万罚款全部针对直播话术;其三,刑事风险往往始于对监管警告的漠视,7月罚款时若及时整改或可避免刑责。
当前网信办"清朗行动"已处理类似案例1.2万件,数据显示2025年涉网犯罪公诉量同比上升34%。此案警示所有内容创作者:流量狂欢终将退潮,唯有在法律框架内经营,方能在互联网浪潮中行稳致远。正如网友评论:"怼人不是本事,守法才是底线。"
来源:洞察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