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乏” 来袭总犯困?调整作息的 3 个关键时间点,让你白天不疲倦、晚上睡得香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22:35 1

摘要:刚入秋,不少人就陷入了 “白天昏昏欲睡,晚上辗转难眠” 的怪圈:上班时盯着电脑屏幕,眼皮像挂了铅一样沉重,喝咖啡、浓茶也只能撑半小时;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以为能倒头就睡,结果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反而越来越清醒。这种 “白天累成狗,晚上睡不着” 的状态,正是 “

刚入秋,不少人就陷入了 “白天昏昏欲睡,晚上辗转难眠” 的怪圈:上班时盯着电脑屏幕,眼皮像挂了铅一样沉重,喝咖啡、浓茶也只能撑半小时;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以为能倒头就睡,结果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反而越来越清醒。这种 “白天累成狗,晚上睡不着” 的状态,正是 “秋乏” 的典型表现。很多人把 “秋乏” 归咎于 “没睡够”,但其实根源在于作息时间没有顺应秋季的季节变化。只要抓住 “早睡、早起、午休” 三个关键时间点,科学调整作息,就能轻松和 “秋乏” 说再见。

一、先弄清:为什么秋天特别容易 “犯困”?

“秋乏” 不是 “懒”,也不是 “睡眠不足”,而是人体为适应季节更替而出现的正常生理调节反应,背后藏着 3 个核心原因。

1. 气温变化:身体进入 “节能模式”

夏季气温高,人体为了散热,新陈代谢速度加快,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入秋后气温逐渐下降,身体会自动切换到 “节能模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循环也随之放缓,大脑供血供氧相对减少,就容易产生困倦感。就像动物冬眠前会积累能量一样,人体在秋季也会通过 “犯困” 来提示我们 “该养精蓄锐了”。

2. 光照减少:打乱 “生物钟节律”

光照是调节人体生物钟的重要信号。夏季日照时间长,大脑会分泌较多的 “血清素”(让人保持清醒、愉悦的激素),同时抑制 “褪黑素”(促进睡眠的激素)分泌,所以白天精力旺盛;而秋季日照时间缩短,血清素分泌减少,褪黑素分泌相对增多,即使是白天,大脑也容易发出 “想睡觉” 的信号,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

3. 作息紊乱:“夏耗” 未补,“秋乏” 加剧

夏季很多人习惯晚睡晚起,熬夜乘凉、追剧、吃夜宵,长期透支睡眠;入秋后虽然天气转凉,但熬夜的习惯却没及时调整,“夏耗” 的精力没得到补充,又叠加了秋季的生理疲劳,“秋乏” 自然就更严重了。此外,秋季早晚温差大,如果夜间保暖不当,频繁夜醒,会进一步降低睡眠质量,形成 “睡眠差→更疲倦” 的恶性循环。

二、关键时间点 1:晚上 11 点前入睡 —— 抓住 “黄金养眠期”,修复身体能量

中医认为 “秋季宜养收”,而 “养收” 的关键在于 “早睡”。晚上 11 点到凌晨 3 点是人体 “肝胆排毒” 和 “气血修复” 的黄金时期,此时入睡能让身体充分休息,从根本上缓解疲劳。但对习惯熬夜的人来说,突然提前入睡并不容易,需要掌握 “3 步渐进法”。

1. 提前 1 小时 “启动睡前仪式”,让大脑 “降温”

很多人熬夜是因为 “睡前太兴奋”—— 刷手机、看剧、玩游戏会刺激大脑神经,导致入睡困难。建议在晚上 10 点前就开始 “睡前仪式”,通过一系列温和的活动让大脑逐渐放松:

关闭电子设备:手机、电脑等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睡前 1 小时远离它们,可换成看纸质书、听舒缓的音乐(如白噪音、古典乐);

温水泡脚: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20 分钟,水位没过脚踝,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身体疲劳,泡脚时可加入少许艾叶、生姜,增强驱寒效果;

简单拉伸:做几组睡前拉伸动作(如猫式伸展、婴儿式、腿部拉伸),放松肩颈、腰背和腿部肌肉,避免因身体紧绷影响入睡。

2. 优化 “睡眠环境”,打造 “助眠小窝”

好的睡眠环境能让入睡时间缩短 30% 以上,秋季打造助眠环境要注意 “温、暗、静、润” 四个字:

控温度:卧室温度保持在 20-22℃为宜,温度过高容易出汗,过低则会受凉,可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被子,厚度以 “盖着不冷不热” 为准;

调光线:用遮光性好的窗帘挡住室外光线,避免路灯、月光干扰;如果怕黑,可开一盏低于 15 瓦的暖光小夜灯,放在床尾或墙角,不直射眼睛;

减噪音:如果环境嘈杂,可使用耳塞;也可以播放轻柔的白噪音(如雨声、风声),掩盖干扰声音;

增湿度:秋季空气干燥,可在卧室放一台加湿器(湿度保持在 40%-60%),或放一盆清水,避免干燥导致口干、喉咙痒,影响睡眠质量。

3. 避免 “睡前禁忌”,减少 “入睡障碍”

很多人不知道,睡前的一些习惯会直接影响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秋季尤其要注意:

不喝刺激性饮品:睡前 4 小时内不喝咖啡、浓茶、碳酸饮料,避免神经兴奋;睡前 1 小时不大量饮水,防止夜间频繁起夜;

不吃难消化食物:晚餐以清淡、易消化为主,睡前 2 小时内不吃夜宵,尤其是辛辣、油腻、过甜的食物,避免肠胃负担过重导致失眠;

不做剧烈运动:睡前可做温和的拉伸,但避免跑步、跳绳等剧烈运动,否则会让心率加快,反而难以入睡。

三、关键时间点 2:早上 6-7 点起床 —— 顺应 “阳气升发”,告别 “起床困难症”

很多人觉得 “秋乏就要多睡觉”,于是早上赖床不起,但其实 “睡太久反而更累”。秋季阳气逐渐收敛,早上 6-7 点是阳气开始升发的时间,此时起床能顺应自然规律,让身体快速 “苏醒”;如果一直赖床,会错过阳气升发的时机,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反而越睡越困。

1. 用 “温和方式” 唤醒身体,不做 “暴力起床”

突然被闹钟吵醒会让身体产生 “应激反应”,导致起床后头晕、乏力,建议用 “循序渐进” 的方式唤醒自己:

选对闹钟:把刺耳的闹钟铃声换成轻柔的自然音效(如鸟鸣、流水声),音量调至 “能听到但不刺耳” 的程度;

“分段起床”:提前 10 分钟让闹钟响第一次,听到铃声后不要立刻起床,先躺在床上伸个懒腰,转动一下脖子和脚踝,让身体逐渐适应;10 分钟后闹钟第二次响起,再慢慢坐起来,穿上衣服;

拉开窗帘:起床后第一时间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卧室,阳光能抑制褪黑素分泌,刺激血清素产生,快速驱散困倦感。

2. 晨起 “3 件小事”,激活全天精力

早上起床后的半小时是 “精力启动期”,做好 3 件小事能让你一整天都充满活力:

喝一杯温白开水: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处于缺水状态,喝一杯 35-40℃的温白开水,能快速补充水分,唤醒肠道,促进新陈代谢;

简单晨练:做 5-10 分钟的轻度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等,能促进血液循环,让大脑快速清醒;注意秋季晨练不宜过早(避免受凉),也不宜过于剧烈(避免过度消耗);

吃一顿 “营养早餐”:早餐要包含 “优质蛋白 + 全谷物 + 蔬果”,比如鸡蛋 + 燕麦 + 牛奶 + 苹果,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避免因血糖过低导致上午犯困。

四、关键时间点 3:中午 12:30-13:30 午休 ——“20 分钟黄金睡眠”,补足午后精力

上午工作学习后,身体会进入一个 “疲劳低谷期”,尤其是下午 1-3 点,困倦感会格外强烈。此时适当午休能快速恢复精力,但很多人午休后反而更累,问题出在 “午休时间” 和 “午休方式” 不对。

1. 控制 “午休时长”,20 分钟是 “黄金标准”

午休时间并非越长越好:

20 分钟左右:属于 “浅睡眠”,能快速缓解疲劳,又不会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不会有 “头昏脑胀” 的感觉,还能提高下午的注意力和工作效率;

超过 30 分钟:容易进入 “深度睡眠”,此时醒来会出现 “睡眠惰性”,表现为头晕、乏力、反应迟钝,反而影响下午状态;

如果时间紧张:即使只有 5-10 分钟,也可以闭目养神,或者趴在桌上小憩一会儿,同样能起到放松作用。

2. 选对 “午休方式”,避免 “越休越累”

错误的午休方式不仅不能缓解疲劳,还可能伤害身体,秋季午休要注意:

不要 “趴着睡”:趴在桌上睡觉会压迫颈椎、腰椎和胸腔,影响呼吸和血液循环,长期如此还会导致颈肩疼痛、视力下降;建议准备一个 U 型枕,靠在椅子上睡,或者在办公室搭一张简易折叠床;

注意 “保暖”:秋季中午气温虽然较高,但室内空调、风扇容易让人受凉,午休时可披一件薄外套或搭一条毛毯,重点保护肩颈、腹部和脚踝;

不饭后 “立刻睡”:刚吃完午饭,肠胃正在消化食物,立刻睡觉会影响消化,导致腹胀、反酸;建议饭后先散步 10-15 分钟,待食物初步消化后再午休。

3. 特殊情况:“不适合午休” 怎么办?

如果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午休,或者午休后反而更不舒服,可以用以下方法缓解午后困倦:

喝一杯 “提神茶”:用菊花、枸杞、柠檬片泡水喝,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提神醒脑,比咖啡、浓茶更温和,不会影响晚上睡眠;

“5 分钟拉伸”:站起来做几组拉伸动作,如扩胸运动、转腰、踢腿等,活动一下身体,促进血液循环;

“远眺放松”:盯着远处的绿树或天空看 3-5 分钟,缓解眼睛疲劳,同时让大脑短暂休息。

五、避坑指南:这 3 个 “反常识” 习惯,正在加重你的 “秋乏”

除了调整作息时间,还要避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 “致乏习惯”,否则再努力调整作息也会事倍功半。

1. 不要 “靠喝咖啡提神”

很多人觉得 “秋乏就靠咖啡扛”,但咖啡中的咖啡因虽然能暂时抑制困倦感,却会干扰夜间睡眠,导致 “晚上睡不好,白天更依赖咖啡” 的恶性循环。秋季建议每天喝咖啡不超过 1 杯,且下午 3 点后不再饮用。

2. 不要 “长时间待在室内”

秋季天气转凉后,很多人喜欢待在空调房里不出门,但室内空气不流通,氧气含量低,容易导致大脑缺氧,加剧困倦感。建议每天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同时每天保证 1 小时左右的户外活动,接受自然光照,调节生物钟。

3. 不要 “盲目 “贴秋膘””

秋季 “贴秋膘” 是传统习俗,但如果大量吃肥肉、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血液集中到肠胃消化食物,大脑供血不足,反而更容易犯困。“贴秋膘” 应以 “清淡、营养均衡” 为原则,多吃鱼虾、瘦肉、豆制品、蔬菜和水果,避免过度进补。

“秋乏” 是身体发出的 “需要调整” 的信号,不是 “病”,更不用焦虑。记住 “晚上 11 点前睡、早上 6-7 点起、中午 20 分钟午休” 这三个关键时间点,再配合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出一周,你就能明显感受到白天精力更充沛,晚上睡眠更安稳。秋季是 “养精蓄锐” 的好时机,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节奏,才能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每一天的生活。

来源:晚年生活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