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了!历史+民俗!得翻多少史料才能写出这本书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4 08:30 1

摘要:“数千年来我们自称‘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正如政·体是民主代替了君主,从前作为帝王象征

“数千年来我们自称‘华夏’,历代帝王都说是龙的化身,而以龙为其符应,他们的旗章,宫室,舆服,器用,一切都刻画着龙文。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直到民国成立,随着帝制的消亡,这观念才被放弃。然而说放弃,实地里并未放弃。正如政·体是民主代替了君主,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成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

闻一多先生《伏羲考》中只用了寥寥一百余字,就完成了龙在“民族象征—帝王象征—国家象征—每个中国人的象征”四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我们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似乎已经深入人心,龙既是我们的身份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但是有些人不知道,以前,龙并不与普罗大众一个阶级,龙纹始终是尊贵身份的象征,是帝王专属。

中国龙,作为民族国家的象征,或者泛指所有中国人,对于20世纪之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在讲龙如何成为全民共享前,先要明确“中国龙”的出现。

大多数太平时期,在普通中国人的观念中,基本没有空间维度上的国家观,而只有混沌的天下观,以及时间维度上的朝代观。

华夷关系只是中心与边缘的从属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并列关系。所以,我国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

鸦片战争之前,我国一般自称“天·朝”,极少称“中国”,鸦片战争之后,英·国等国家的进入,我国被迫由“朝”改称为“国”(称大清国或中国)。“民族国家”的观念,是在反复遭受外族凌辱,帝国没落之后兴起的。

因为和西方的龙的概念不同,所以西方人称中国的龙为“中国龙”。

以前,龙是专制皇权的符号资本。而西方传播“龙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来源于误解,18世纪编写《中·华·帝·国全志》的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的。

那时,虽然西方人将龙视为全体中国人的标志,但在中国境内,龙依然牢牢控制在清王朝的手中,与民众没有一点关系。

后来,在列强的枪炮威逼下,那时的中国从“天·朝”降格为“大清国”,龙旗从帝王专用旗降格为国旗,后来再降格为全民共用,龙也一步步走出皇家大院,走进寻常百姓家。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后,一段时间内,因为龙代表皇家的原因,龙被视作落后的象征。

后来,抗日战争来临,爱国知识分子想找到一个“图腾”代表中国,鼓舞士气。龙就是其中之一。

真正让龙的命运得以逆转是在1979年《龙的传人》歌曲的发表,这首歌口口相传,将每一个中国人都定义成“龙的传人”。最终完成了龙就是中国、我们就是中国龙的身份建构。

《中国龙的发明》溯源了龙是如何成为帝王专属,又是如何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还考证了不同时期龙形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讨近现代域外视野中龙形象的问题时,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罕见图片,从象征地位的皇家符号、时尚元素,到讽刺、攻击东方古国的惯用素材,揭示出龙形象及其背后含义的复杂性。

很长见识的一本好书!真不知道作者翻了多少史料、做了多少功课才能写出这样的好书。

来源:小永画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