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到底有没有奇点,膜宇宙理论完全不一样,你信哪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2:58 1

摘要: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经历了138亿年的演化,成为了现在的样子。这个理论作为标准宇宙模型,统治了主流科学界100余年。许多人都讨厌这个奇点,认为这种小到几乎无体积的奇点爆炸出了如此浩瀚无际的宇宙,太不可思议。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奇点,经历了138亿年的演化,成为了现在的样子。这个理论作为标准宇宙模型,统治了主流科学界100余年。许多人都讨厌这个奇点,认为这种小到几乎无体积的奇点爆炸出了如此浩瀚无际的宇宙,太不可思议。

之前,时空通讯讲过很多从奇点起源的标准宇宙模型,今天就来说说一个没有奇点的宇宙理论。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界就陆续提出了一些标准宇宙模型以外的宇宙理论,如稳态宇宙理论、循环宇宙理论、等离子宇宙理论、膜宇宙理论等。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讨论膜宇宙理论。

膜宇宙理论的框架属于弦理论 / M 理论的分支。弦理论认为基本粒子是一维 “弦” 的振动,M 理论则统一了不同弦理论,引入 11 维时空,是高能物理与宇宙学交叉的理论框架。

膜宇宙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宇宙是嵌入更高维空间(如 11 维)中的 “膜”(brane),宇宙的 “大爆炸” 并非源于奇点,而是两个平行膜的碰撞,碰撞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物质和辐射,引发宇宙膨胀。这一过程中没有密度或温度的无穷大,自然规避了奇点问题。

膜宇宙理论的发展和关键人物:

这个理论创立于上世纪末,其理论先驱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瑟夫·波尔钦斯基(Joseph Polchinski),他于1995 年从弦理论推导出D 膜(Dirichlet 膜)的存在,证明膜是弦理论的自然产物,为膜宇宙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石。

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丽莎・兰德尔(Lisa Randall)与马里兰大学科学家拉曼・桑卓姆(Raman Sundrum),提出了兰德尔 - 桑卓姆模型(RS 模型),通过引入第五维空间解释亚原子力的不对称性。该模型预测引力子可在高维空间传播,从而取得高维引力研究的突破,为膜宇宙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数学基础。

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与剑桥大学的尼尔・图罗克(Neil Turok)提出了火宇宙模型(ekpyrotic universe),这是基于 M 理论的 11 维时空框架,首次系统阐述了两个平行膜碰撞产生宇宙的机制。他们的模型强调碰撞后的能量释放直接驱动宇宙膨胀,无需传统暴胀场,且宇宙演化是无限循环的周期性过程。由此,他们成为或宇宙理论的奠基者。

目前,活跃在膜理论研究中的科学家很多,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M 理论的提出者之一,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将膜宇宙的动力学与低维场论联系起来,为量子引力提供了新视角的哈佛大学教授库姆伦・瓦法(Cumrun Vafa);长期研究超弦 / M 理论及其宇宙学应用,探索膜碰撞产生的引力波信号特征的中国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江特聘教授卢建新等。

膜宇宙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在我们的宇宙诞生之前,高维时空早已存在,而我们的四维宇宙只是这个高维时空中的一个动态膜结构。膜宇宙理论中两个平行膜的碰撞过程,本质上是高维时空动力学与量子场论相互作用的结果。

膜理论又发展出许多分支,有10余个模型。主要有:从宇宙学起源维度,有火宇宙模型和循环宇宙模型;从引力局域化维度,有Randall-Sundrum、DGP 模型;从量子引力维度,有全息膜宇宙、Horava-Witten模型;从高维时空动力学维度,有量子膜宇宙、膜暴涨模型等等。

要每个模型都讲一遍篇幅太大,因此,今天只以膜宇宙理论中的主要模型~火宇宙理论为例,介绍其核心机制以及推导出的宇宙演化关键阶段。

一、碰撞前的膜结构与动力学

1. 高维时空的膜布局

在 M 理论的 11 维时空框架下,我们的宇宙是嵌入在第五维空间中的四维膜(3-brane),另一平行膜同样为四维结构,两者初始间距约为10⁻³³ 米(接近普朗克长度)。这种布局类似于两片悬浮在果冻中的玻璃片,膜间通过引力子交换产生微弱吸引力。

2. 膜的量子涨落与能量积累

由于量子不确定性,膜表面会随机出现褶皱状扰动(类似湖面涟漪)。这些扰动携带的能量通过鲁扎 - 克莱因模式(Kaluza-Klein modes)在第五维中传播,当扰动振幅超过临界值(约 10⁻³⁴米)时,膜间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推动膜以0.999c 的速度相向运动。

3. 能量密度的临界突破

当膜间距缩小至10⁻³⁵米时,膜间的卡西米尔效应导致真空能量密度急剧上升至10¹²⁰焦耳 / 立方米,远超传统大爆炸模型的奇点密度(约 10⁹⁶千克 / 立方米)。此时膜表面的希格斯场发生对称性破缺,触发弱电统一相变。

二、碰撞瞬间的物理过程

1. 时空的量子几何重构

在碰撞的10⁻⁴³ 秒(普朗克时间)内,膜表面的褶皱尖端首先接触。由于膜的张力(约 10¹¹³ 牛顿 / 米)与量子涨落的相互作用,接触点处的时空曲率达到10⁷⁰米⁻²,引发局部时空的量子泡沫化。此时传统连续时空概念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由自旋网络构成的离散几何结构。

2. 能量释放的级联反应

接触点处的能量密度突破10¹⁹GeV(约 10⁻⁴焦耳 / 立方普朗克体积),触发虚粒子对的实化过程

引力子凝聚:碰撞产生的引力波量子形成 “引力子汤”,其能量占总释放能量的 72%;规范玻色子爆发:弱电统一相变释放的能量转化为 W/Z 玻色子,携带 25% 的能量;希格斯场激发:剩余 3% 的能量用于产生希格斯玻色子,其自相互作用导致质量层级的建立。

3. 物质 - 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

碰撞产生的夸克 - 反夸克对在膜表面的非对称势场中,约有10⁻¹⁰的净夸克数存活下来。这一过程通过萨哈罗夫条件实现:

重子数违反:膜碰撞产生的 CP 破坏相位(θ≈10⁻²)导致夸克 - 反夸克湮灭不完全;热不平衡:碰撞区域温度梯度(ΔT≈10²⁸K)引发对流,形成局域重子数过剩。

三、碰撞后的宇宙演化

1. 暴胀阶段的启动

碰撞释放的10⁵⁵焦耳能量(相当于 10³⁶颗氢弹同时爆炸),通过膜间声波振荡转化为标量场动能。当标量场 φ 的能量密度超过10⁸⁰GeV⁴时,宇宙进入幂律暴胀期,尺度因子以 a (t)∝t² 的速率膨胀,持续约 10⁻²⁸秒,空间体积扩大10⁶⁰倍。

2. 原初扰动的形成

膜碰撞的不均匀性(褶皱分布的标准差 σ≈10⁻⁵)导致:

绝热扰动:密度涨落 Δρ/ρ≈10⁻⁵,成为星系形成的种子;张量扰动:引力波振幅 r≈0.1,在 CMB 中留下B 模式偏振印记。

3. 重加热与元素合成

暴胀结束后,标量场 φ 的相干振荡通过参量共振向物质场转移能量。当温度降至10¹⁵GeV时,弱电相变完成,夸克开始禁闭形成质子和中子。在3 分钟的核合成期内,约 24% 的重子转化为氦核,与观测到的原始氦丰度(Yp=0.24±0.01)高度吻合。

四、观测证据与理论验证

1.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

温度涨落谱:WMAP 卫星测得的 ΔT/T≈10⁻⁵,与膜碰撞模型预测的标度不变谱(n_s=0.968±0.005)一致;冷斑异常:波江座方向的 70μK 温度亏损,可能是其他膜碰撞产生的引力透镜效应所致。

2. 引力波探测

原初引力波信号:LISA 计划探测的 10⁻¹⁶Hz 频段信号,若振幅达到 h≈10⁻²¹,将直接验证膜碰撞模型;黑洞合并事件:GW190521(142+88 太阳质量黑洞)的自旋参数 χ≈0.85,可能暗示膜碰撞遗留的时空拓扑缺陷。

3. 粒子物理实验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在 13TeV 能级下观测到的双光子过剩事件(750GeV),可能是膜碰撞产生的卡鲁扎 - 克莱因引力子激发态;暗物质直接探测:XENON1T 实验测得的电子反冲事件(282±22 次 / 吨・年),或与膜间引力泄漏效应相关。

五、理论争议与未来方向

1. 现存挑战

能量守恒悖论:膜碰撞模型预测的负压力物质(ω初始条件微调:膜的初始平行度需精确至 10⁻¹⁵弧度,否则碰撞将导致时空撕裂。

2. 前沿探索

全息原理应用:通过 AdS/CFT 对偶,将膜碰撞过程映射到低维共形场论,可避免高维时空的计算复杂性;量子引力实验:利用金刚石 NV 色心探测普朗克尺度的时空涨落,精度可达 10⁻³³ 米。

六、哲学隐喻与宇宙观

膜碰撞理论揭示的宇宙起源,本质上是对称性破缺与能量转化的永恒循环。就像两片不断摩擦的燧石,每次碰撞不仅创造新的宇宙,也在高维时空中留下时空疤痕(如 CMB 冷斑)。这种模型消解了 “第一推动” 的哲学困境,宇宙的诞生不再是超自然事件,而是高维物理规律的必然结果。

未来随着 LISA 和 CEPC 等设备的投入,我们或将在引力波背景辐射中,直接聆听 138 亿年前那声跨越维度的 “宇宙之鸣”。

这个理论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以及没有弄清的问题,但科学界的任何理论都是经过严密数理逻辑论证,以及观测试验证据得出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里面有许多专业术语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解读,作为科普以及只想了解世界的朋友们,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

我们只需知道,对于宇宙诞生和演化的解释,除了大爆炸宇宙论,还有其他的学说和理论,并且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严谨的经典物理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基础上的。那么,那些难以接受奇点大爆炸理论的网友们,能接受这样一个宇宙起源理论吗?

谢谢阅读,欢迎讨论。时空通讯原创文章,请勿抄袭。

来源:时空通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