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马山县古寨和加方调查报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22:10 1

摘要:由马山县城出发,向东走45华里,翻越五六座高山,穿过一道石城,就踏上了友谊人 民公社的土地,走进它的第一个乡屯,也是当地的一个小圩市——古寨街,这就是友谊人民 公社所在地。

马山县友谊人民公社的调查

调查整理:黄海东 等

稍加整理:李干芬 黄昭

一 、自然概况

由马山县城出发,向东走45华里,翻越五六座高山,穿过一道石城,就踏上了友谊人 民公社的土地,走进它的第一个乡屯,也是当地的一个小圩市——古寨街,这就是友谊人民 公社所在地。

友谊人民公社位置在马山县的东北部,东面与上林县接界,西连城厢红旗人民公社,南 下与古零公社相交,北去则与金钗人民公社为邻。由东到西有90华里,从南到北约80 华里。

整个公社全部都是石山地区,山岭重叠,冈峦起伏。在几个山峰之间,有一片洼地,构 成弄场。在一个小小的弄场里有一片耕地、几家住户,构成山区的居民点和田园,这在西北 部尤为显著。东南部的群山之间往往有一块长约里许或数里的山区平原,聚居着三五十户甚 至百数十户壮、汉、瑶各族人民。有的地方成了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必由之地和货物买卖 交易的街圩,如古寨便是一个这样的圩场。这里居住着300户左右的人家。

境内既无河流之利,亦无公路之便,绝大部分道路都是羊肠小道,崎岖难行,要爬完一 个大坳有的需要四五十分钟,有些村屯之间的山道即使手足并用也还是难于前进。尽管如 此,勤苦耐劳的山区各族人民仍然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修建了各种大路、小路和山道。这 种改造山区交通面貌的工作,解放以后,特别是在合作化以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部分山 区已建成了可通小车的平坦大道。

由于这个地区绝大部分都是“锅头形”的石山弄场,大部分斜坡都在70度至90 度之间。耕地面积小、土质薄,山畲占70%以上,只在东南部才有不多的种稻的水田 或旱田。

石山之上大部分只长着稀疏细小的竹木,有一部分就是秃山,草木不生。但在石山 之下,却有着相当丰富的地下宝藏。根据群众报矿和1958年一批地质工作者初步探 悉,这个地区的矿藏有石油、煤、铁、铜、铝、黄金、石膏、硫磺、水晶石、朱砂等 40多种。

二 、行政区划的变迁

解放前,这一带属于隆山县,它的中心是加芳和稿兰。从1948 年起这里便有游击队活 动,被称为“加福游击区”。解放以后,建立了区、乡两级人民政府,称为“加芳区”(或 第五区),属于马山县。区之下设有15个乡,人口共6302 户、31789人,有汉、瑶、壮三 个民族杂居,其中汉族1095人,占3.4%;壮族28607人,占90%;瑶族2087人,占6.6%。

1957年底,根据马山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实行撤区并乡,原加芳区不再存在,分 别将15个小乡合并为4个大乡,它们是:加芳乡,包括加芳、龙岗、大陆、民智4个小乡;局仲乡,包括局仲、福兰、加让、龙头;古寨乡,包括古棠、民兴、民乐、古寨;加善民族 乡,包括原加芳区的加善、忠党、丕显3个小乡和一个由金钗区划过来的古雅小乡。友谊人 民公社,就是由这4个大乡一并组成的。由于公社本部设在古寨,所以又称为“古寨乡”。

三 、公社成立以前山区的生产情况

解放前,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上历代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居住在山区里的 各族劳动人民始终无法摆脱饥饿与贫困。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山区的耕地绝大部分 是山畲,根本不能用牛犁,多是用人拉犁和手脚并用的山犁;不少人要在石山缝隙的凹地里 栽种,每凹只能种1~5株玉米。这种山地每亩最多也只能收四五十斤。不仅如此,就这一 点可怜的收成每年还要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水灾、旱灾、虫兽灾连年不断发生。例 如,干旱有时严重到不仅作物颗粒无收,人畜饮水也成了问题。所以,当地人民有一首这样 的山歌,形象地描述了山区的贫困面貌和痛苦生活:

咬石石不烂,

咬地泥不多;

滴水如滴药,

人畜难养活。

解放以后,党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贯彻了民族政策,救济各族人民,大力扶助发展山区 生产。譬如加善乡人民每年都能吃到从外面运去的白米。因此农民在各个生产运动和历次政 治运动中积极拥护党的政策,愿意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1951年的土改、1954年的初级合作化和1956年初的合作化高潮,这一系列的阶 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在山区都开展得很顺利。这除了上述各族人民拥护党外,还有一个 原因就是这个地区本来(1948—1949年)就是游击根据地,当地人民原来就有较高的 阶级觉悟,对党也有一定的信仰。1956年初,加芳区基本上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 98%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加善乡50户各族人民全部入了社。全区15个乡共组成15 个高级社。

四、 民族关系

友谊公社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社内居住着勤劳勇敢、勤俭朴素的壮、汉、瑶三个民 族。以壮族为最多,瑶族次之,最少是汉族。据说瑶族在二三百年前从都安搬来,汉族分别 从四川、江西、湖南、河南等地先后迁入本地。因为来自不同地方,时间早晚也不一,最长 的有300多年,少的也有几十年。这三个民族长期以来就在一起共同生活、生产,共同反抗 过阶级敌人,组织过游击战争,团结一致地反抗过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如,1948年,各 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以黄怀仁同志(壮族)为首的武装游击队,直接向国民党反 动政府展开武装斗争。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战争中,壮、瑶、汉三族都有优秀的儿女 参加,他们在斗争中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因此,使得游击革命斗争能够顺利开展,并扩 大到全县,最后解放了全县的土地。友谊人民公社是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它是马山县有名 的游击根据地之一。历史上,民族团结友爱和合作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我们现在从这个公社 的名称也可以体会到,“友谊”这两个字充分地显示了这个公社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正因为 它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同时又团结得很好,亲如家人,所以公社党委在建立公社时取名为 友谊公社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据我们调查,这里各族劳动人民的关系的确很融洽,没有太大隔阂,彼此之间也团结得 很好。当然,这并不是说过去民族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在旧社会也曾有过民族间的纠纷,互 相歧视,有时互不往来,如壮族看不起瑶族,称他们为“瑶佬”或“猴瑶”、“山猴”等。同时,由于瑶族住在山顶上,生活很苦,耕地极少,因此每年不得不被迫去给地主、富农 (壮族的)打长工或短工。壮族有红白喜事都要叫瑶族去拾轿、送丧等,有的地方瑶族上山 砍柴还要受到限制。因此,民族间产生了互相歧视、压迫剥削等现象。正因为瑶族同胞在旧 社会受到歧视、压迫和统治,解放后虽翻了身,但是对国民党反动本质还弄不清,往往把壮 族统治者对他们的压迫、剥削与统治看成是整个壮族人民对他们的压迫、剥削与统治。因 此,解放前,他们一开口就是说壮族统治,对壮族不满。但是,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 助友爱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就是本公社民族间相互关系的主要方面。

解放后,我们党在这个地区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在促进民族团结、贯彻和实行党的民族 政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扶助少数民族发展了生产,发放大批的救济和贷款,有 力地支持了山区人民生活改善和生产的发展。对瑶族同胞更是照顾周全(因他们生活特别 苦,受的压迫特别沉重),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更快的改善,组织他们走集体化的道路。如, 忠党乡瑶族社员蓝编成全家5口人,两个主要劳动力,过去生活很苦,吃不饱穿不暖,解放 后,由于党的关怀和照顾,发给他救济款,加入合作社后,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说:“我是个瑶族社员,全家5口人,有两个劳动力,1956年春加入农业社。回想未入社前,生 活非常困苦,土改时虽分到3亩5分土地,但由于个体单干、分散经营、劳动力单薄,每年 只收700多斤的粮食,仅能解决4个月的生活,其余不足全靠政府救济和贷款,所以人们都 叫我做‘老牌’救济户。1956年入社后,情况就不同了,头一年就收入粮食1300多斤,还 得现款20多元;加上家庭副业收入,我不但食不愁,就是零用钱也不慌了。回忆以往三年 缝不上一件衣服穿,过上荒月,苦得喘不上气,如今则个个穿上新衣……我在世也忘不了共 产党领导给我带来的好处啊。”像瑶族蓝编成这样好的生活,何止他一个!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各族人民,不知已经有多少人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人民公社的建立给各族人民带来了 更大的幸福生活。

其次,我们党几年来贯彻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培养民族干部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曾在瑶族较多的加善、丕显、忠党、加雅4个小乡合并成立加善瑶族乡,并选举了瑶族 蒙仕堂为民族乡的乡长。在民族干部的培养上,我们党也非常重视。据1957年统计,全县 159名乡干部中,壮族有126人,汉族4人,瑶族29人;社干部155人中,壮族131人,汉 族7人,瑶族17人。除此之外,在乡人民代表选举上,也特别地照顾了各民族和地区的具 体情况,让他们都有适当的代表参加,以便掌握和管理国家的事务。在328名乡人民代表 中,壮族占280名,汉族占7名,瑶族41名,各族都有自己的适当代表。县委书记、县长 蓝克萱同志就是友谊公社龙岗人(瑶族),县人委委员蓝秀荣也是忠党乡的瑶族。他们都深 受各族人民特别是瑶族人民的爱戴和信赖。

通过劳动生产、共同协作,促进了民族团结,加深了民族间的友谊。几年来,我们党的 民族工作以领导生产为中心,通过各族共同劳动、互相往来,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了生产 的向前发展。1957年统计,各族男女青年建立了感情而互相通婚的有:壮、瑶结婚的55 对,壮、汉的22对,瑶、汉的4对。这在加善瑶族乡琴叫那里也很明显。他们各族往来很 密切,彼此不分,解放前早就杂居在一起(主要是壮、瑶两族),壮、瑶之间同住在一个村 屯, 一起生产劳动,真是同呼吸共患难、亲如弟兄,并且互相通婚交亲戚。如,壮族凡元明 (50多岁)、韦文常(30多岁),都是在解放前与瑶族结婚的,瑶族妇女蓝英荣也是与壮族 结婚的。正因为壮、瑶两族来往密切,彼此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互相影响,特别是瑶 族受壮族影响很大。瑶族在语言上早已学会了壮语,而自己的民族语言已经逐步消失,现在 有很多中年瑶族都不会或很少会讲瑶语,壮语已经成为他们的重要语言,不仅在加善,甚至 在整个公社内都占有优势,而且是社内壮、汉、瑶三族主要的交际工具。在龙岗情况也差不 多。解放前,壮、汉、瑶早已来往,互相通婚。如,大队长蓝信汉同志(壮族)就是在解 放前娶瑶族妇女为妻的,而其大哥是与汉族结婚。因此,在他家来说,解放前就三族共居。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

解放后,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来往更为密切。各族人民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1958 年,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1958年4月,友谊公社曾组织3批劳动力支援平原地区的永 州、五塘、林圩等地生产,出动的劳动力共达6000多人,而在他们抢收玉米的时候,平原 地区也前来支援,在互相支援中,不仅完成了生产任务,而重要的还在于各族互相学习,增 进了民族团结。如4月12日,兴隆乡正在抗旱抢插中,突然从百多里以外的加善乡古雅片 (友谊公社)来了28名社员支援,他们都是星夜翻山越岭来的。他们的支援意义还不在于 单纯抗旱抢插,其意义在于山区与平原,瑶、壮、汉之间更亲密。在支援生产中,不但增进 了彼此互相了解,而且也学到了生产技术,完成生产任务。任务完成后,临走前,兴隆乡的 社员说:“山区同志真是雪里送炭,帮助我们提早完成抢插任务。”而古雅来的勇士们也说:“库水、耙田、抗旱、直播,平地的同志把我们教会了。”

人民公社大家庭,

壮瑶人民亲加亲,

千年歧视今日解,

齐心合力同上升。

附一:马山县第五区忠党乡民族工作报告

(一)一般情况

忠党乡位于五区北部,全乡分3片,10个行政组,共415户、2204人。全乡均为山区, 山岭重叠,山路崎岖,交通异常困难。从乡府至每一组需爬山越岭。耕地很少,土质贫瘠, 除小部分沙土外,其余全部是砂土,只能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山禾种不了,水稻更说不 上。没有一条小溪,所以群众均在山谷低洼积水地方挑水吃,久不下雨,则需跑到数里外去 挑水,若是雨季,则整天积雾不散。

(二)民族(主要是瑶族)分布及其历史

这里有壮、瑶两个民族。全乡415户中,瑶族有87户、423 人,以第二片为多,而第 三片全是壮族。瑶族户数占全乡总户的21%,人数占19.2%,多住于乡之西南部。

瑶族的历史,没有什么记载,只凭民间故事传说推知一些。据说,是他们的祖先开天辟地 的,故有“先有瑶后有朝”(是否把尧字误为瑶字)的传说。刚有天地时,本来有12个太阳 和12个月亮,那时天气非常炎热。他们的祖先有一手百步穿杨的技术,于是拿起弓箭去射太 阳,去的时候孩子还小。去了3年,将11个太阳和11个月亮射去,只留下现在天上的1个太 阳和1个月亮。当他回来时,孩子已经长大。龙生龙来虎生虎,他的儿子也有一手很好的射箭 工夫。在他回家途中遇见了自己的孩子,但不认识,只见那后生射猪百发百中,于是生了妒忌 心,施暗箭将那后生射死。回到家中向妻子问及孩子往何处去,妻子告诉他孩子已外出射猪, 这才知道自己射死的那个后生正是自己儿子,于是五脏欲裂,悲痛欲绝。那一天正是五月二十 九日,所以相传这天是瑶族最大的节日,比起春节还要热闹,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过节,还举行 歌舞娱乐,3天不出工,否则将遭邪魔所缠。这是本地瑶族来源传说之一。

另外,关于他们来到此地的历史人们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些说是 狄青平依智高的时候),他们的祖先经过一个黑洞,再经过一个亮洞来到东兰,稍后再由东 兰搬到都安,不久又由都安搬来此地。初来时以砍柴卖为生,后来开荒才有土地。当人们砍 柴为生不够时又打猎帮补。当他们的祖先过黑洞时,因洞中太黑暗,便用箭射得大鹏,以其 油作灯油点明照亮,但当时没有灯芯点不了,于是又射得了一只松鼠,以松鼠的尾巴作为灯 芯引火,照着使人们走过黑洞。出了洞,祖先又分成两路走。今天从东路来的叫东弄①瑶, 从西路来的叫西弄瑶。由于时间隔久,同时受外族语言的影响,东弄瑶与西弄瑶的语言各不 相同,在交谈时只以壮语作为工具。

(三)阶级情况

在忠党乡的瑶族全部是劳动人民,没有地主与富农。在减租退押时,第七组蓝桂新家划 上了富农,后又改为富裕中农,直至土改和土改复查,都没有一个是地富分子,绝大部分都 是贫农。全乡87户,其中:富裕中农1户,佃中农2户,中农17户,贫农57户,雇农10户。

① 弄瑶:壮语,山间的平地。

(四)生活情况

由于瑶族都是住在山区,土地贫瘠,每年除种玉米、红薯、黄豆(有些山地也不能种) 外,没有什么出产。玉米是人们生活的主粮,每餐均是玉米稀粥,连蓝秀荣等中农之家,除 每周能吃上一顿糙米饭外,其余日子也是玉米、红薯充粮食度过的。

至于穿的方面, 一般家庭即使是严冬季节最多只有两件单衣穿, 一般的只是一件而已。贫农李善香就是一件单衣,天冷穿它,天热也穿它,被雨打湿了,也只好穿在身上烤火使 干。贫农蓝雅高的儿子仅有一件上衣,贫农蓝编成的孩子也没有裤子穿,只好在母亲怀里取 暖。有许多学龄儿童由于没有裤子穿而上不了学。缺少衣服在这里是一个普遍现象。夜里无 被子而靠烤火过夜,蓝雅高全家8口人、蓝善禄家7口人,都仅有一张破烂不堪的棉胎,缺 被也是这里人民生活中的严重问题。

山区本来耕地面积就很狭窄,加之反动阶级的霸占,农民缺地情况就非常严重,随之而 来的是农户缺粮也就很普遍。土改时,平均每人分土地4分5厘,也有些贫农没有分到土 地,加上土地多沙砾土,亩产量一般只有150斤(玉米)左右,因此贫农普遍缺粮,甚至 有些中农户也闹缺粮,有些户全年缺粮8个月,至少也缺两三个月。据统计:缺粮1~3个 月的有贫农10户、中农2户、富裕中农1户;缺粮四五个月的有贫农30户,中农1户、雇 农3户:缺粮6~8个月的有雇农8户、贫农16户。

此外,缺农具的情况也很严重,牛更是普遍缺乏,对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勤劳勇敢睿智的瑶族同胞,历尽艰辛,耕山开荒,在那高陡的山上只要有可种的土地, 他们都辟成坡地,种植作物,这种改造自然的精神是可贵的。在党的领导和人民政府的大力 支持下,他们正在大力建设山区,力图逐步改变这个落后面貌。他们都热爱党和毛主席,每 家都挂有毛主席的象。

(五)民族关系

本乡的民族隔阂直至解放后仍然存在。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年代,瑶民一般被称为 “山猴”、“瑶猴”,经济上也受着残酷的剥削。瑶族普遍缺地、缺粮,有许多人因生活无着, 被迫去为地主、富农打长工或短工,还有的抬轿,受尽了一切侮辱。如,蓝雅邦在雅观乡壮族 地主家打长工22年,妻子被转卖给别人也不敢哼一声;贫农蓝雅开因某一次备队出操缺席, 被罚款8000枚铜仙,没有钱交,只得去打了8年长工挣钱来交,岂知病难临身做不了工,只 好回家卖去仅有的一些土地取钱来交,后来没有土地耕作,只好又租种地主刘炳刚的土地4亩 4分,每年交租700斤玉米。残酷的剥削激起了他对地主阶级的刻骨仇恨。共产党来了,他得 到了翻身,他说:“假如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我们恐怕永生永世都在山上做猴子了。”

反动派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在瑶族人民心中种下了永远难忘的仇恨。但是他们还没有 认识到这是反动阶级造成的,所以解放后仍然把壮族统治者当作整个壮族人民看待。在壮族 中也存在大民族主义思想,看不起瑶族。于是,长期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没有完全消除,相 反的有些壮族破口就骂“瑶人不懂礼,拉屎放锅头”等,使瑶族很不满。在两族间的婚姻 问题上,壮族有娶瑶女为妻的,但壮女就不嫁瑶家,解放后这种情况才逐步改变。

(以上材料是根据1953年元月桂西民族工作队材料整理成的)

附二:马山县第五区1954年少数民族(瑶族) 地区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及生产情况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概况

第五区在马山县东北部,全部为石山地带,交通很不方便,羊肠小道,崎岖难行,爬个 大山有的需要四五十分钟,有的用手脚爬也难移寸步。全区由东到西95华里,由南到北70 华里,四边围山、中央低下,像锅头。大部分斜坡在90度左右。

全区15个乡,6302户,31789人,除少数住在平地外,大部分住在半山腰和山顶上。境内壮、瑶、汉三个民族杂居,壮族28607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0%;瑶族2087人,占全区 总人口的6.6%;汉族1095人,占3.4%。

土改后,贯彻了党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间是能够团结的。如,忠党乡瑶族蓝秀荣与壮族 黄玉德,过去因媳妇的通奸嫌疑曾互相带刀谋杀过,贯彻民族政策后,对照自己,认识了过 去的错误,表示搞好团结,现两人已共同组织了一个12人的互助组,准备创造条件转社。

全区土地:水田6186 .62亩,占全区耕地面积(53550 . 56亩)的11 .6%;畲地 47363.94亩,占88.4%。除水田地区外,有部分平畲是水涝地区,每下大雨,山洪暴发而 泛滥成灾,1954年,受灾面积达1000多亩,损失惨重。

(二)民族间的一些问题

1. 教育方面

壮族当教师,瑶族子弟入学仅60多人;而瑶族教师教学,上学的瑶族学生达110多人;瑶族子弟虽临近壮族地区的小学,但不愿去读书。

2. 生活方面

瑶族每年有半年吃红薯,玉米不丰收也不要紧,只希望红薯丰收;饮食不注意卫生,好 饮酒,宁有一餐醉,不顾明日饥;汉族吃干饭,穿的不好,爱经营水果,壮、瑶族吃红薯 穿的较好

3. 风俗习惯

瑶族重“五月二十九”,壮、汉族重中元节;瑶族迷信多,打大斋,汉、壮族较少。

4. 经济方面

瑶族常受优待救济,杀猪不愿卖给壮、汉族,汉、壮族每讲话,就说瑶族是统治者。

(三)互助合作情况

1. 山区互助合作

本区是马山县游击根据地,农民经过解放战争觉悟有所提高,对党是拥护的。去年以来 通过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生产运动,政治觉悟提高了一步,坚决要求走合作化的光明道路。全 区15个乡,1954年夏收后建立的农业社有17个,入社农户327户,占全区农户的5.2%, 人社人口1621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1%,其中壮族有307户,1525人;汉族8户,36人;瑶族12户,60人。

在社的带动下,互助组也大大发展起来。计有常年互助组149个:壮族138 组,1442 户,8234人;汉族5组,60户,361 人;瑶族6组,103 户,510 人。临时互助组486 个:壮族449组,2622户,14337人;汉族14组,80户,470人;瑶族23组,125户,666 人,总计参加合作社、互助组的共有4759户,占总户数的75.5%;26199人,占总人口的 82.4%。从发展的速度来说是相当快的。如,忠党乡在1953年有12个组,53户,220人;1954年有60个组,334户,1699人,占全乡贫雇中农(391户)总户的85.4%,其中,瑶 族当组长的有7人,瑶族妇女当副组长的2人。但文化基础很低,全乡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仅有9人,高小文化的39人。

山区互助合作是有一些困难的,如地区分散组织困难,龙岗乡拉也屯仅6户中农,自己 也组织了合作社,要参加别的社相距太远领导极不方便。此类情况在山区到处皆有,因而不 能不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 供销社

全区有1个供销社,3个分销店,共7052股(每股1人),占全区可入股数的22.2%,

比1953年增加1652股(23.4%)。龙岗乡1953年入股社员达65%,1954年达85%以上。

3.信用社

15个乡每个乡都已建社,全区可入社户6015户,已入社4536户,占75.4%。

(四)生产情况

本区大部分是偏僻山区,山角落里大部分是锅头形或盆碗形。耕作艰难,生产落后,仅 有40%的田地可以使用牛耕,其余60%只能用人犁。丕显、加善、忠党等乡每年都要到清 明节以后才能种完玉米。

1. 农业生产

主要以玉米、稻谷为主,红薯、三角麦、小麦、豆类为次。全区水田7186.62亩,年产 量2044837斤;畲地47363.94亩,年产量10272121斤。总产量12316958斤(杂粮在内), 总值615847900元①。互助合作后,有少部分地区已得到增产,如龙头乡1953 年农业收入 712919斤,1954年收入760819斤;局仲乡黄建光互助组组员班永祥一户1953 年收入1730 斤,1954 年收入2407 斤。部分地区因受水、旱、虫、兽等灾害,每年生产损失 达20%~40%。

入春后,紧跟时节,种上了玉米、三角麦等早熟作物。

这里的山地多呈凹形,每洼可种1~5株玉米,用人拉犁及脚踏犁。虫害和兽害较多, 如加让有3群猴子,共200多只。每年春种以后就派人一直看守,直到收获为止。生产保守 落后,新的生产技术推广不了,对生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 经济作物和土特产

经济作物及土特产收入相当大,除供应农家自用外,1954年,供销社收购沙皮114065 斤、棉花344斤、黄糖6092斤、桐果46925斤、干笋1688斤,总值达182360900元(旧 币),收入是极为可观的。仅忠党乡每年就产沙皮18800斤、干笋300斤、桐果5600斤、棉 花800斤。这些产品其他各乡都有。

① 此为旧人民币,1万元折现1元。下同。

3. 畜牧方面

山区虽然土地少, 一般60度以上的斜坡都开辟耕作,没有专门的牧场放牧。但是山区 一年四季均长着青葱的野草,人们就建起羊棚、牛栏、猪圈,每天抽些人工去割杂草、野菜 作青饲料,既能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又能堆积肥料, 一举两得。所以,本地畜牧业的收入 也是一宗不少的财源。据供销社收购统计,每年本地出产的山羊、生猪、菜牛等,收入总值 在1293190500元(旧币)左右。今后如能加强领导,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将成为山区 致富的主要途径。

4. 灾害情况

本地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要算水、旱、虫、兽等灾了。

水灾比较严重。本地是锅头式的地形,四周高耸,中间低凹,每逢大雨便易山洪暴发, 泛滥成灾。低洼地往往积水成湖,高坡地则往往崩塌而下,农田受害极大。据1954年6月 统计,当年全区受灾面积达1000多亩,严重的则颗粒无收, 一般的也是大减产。因此,山区 当务之急应该是治山、治水与发展生产同时并进。

旱灾在这里亦不断发生。如去年9月,正值全区人民掀起超产热潮、支援灾区等斗争活 动中,突然碰上了大旱灾,种下的作物全都枯萎,除加芳乡有些水源能够抢救27 亩之外, 全乡损失达490000斤。有些地区连饮水也发生困难,如丕显乡第五、六、七、九组的农民 要到35里以外的六区内钱乡去挑水, 一个劳动力一天仅能挑回一担,连人饮用也不够,猪、 牛、羊饮水只好以洗脚水、人尿来喂。由于缺水,所以许多人衣服很久不洗。该乡党支部蒙 乃兰同志一个多月不洗脸、洗脚,皮干肉裂血流。有些人甚至欲逃到别乡去避难。尽管如忠 党乡等已挖了9漕水塘,可蓄水1万担左右,可抗旱两个月左右,但仍未解决问题。今后在 整个区来说,挖塘打井仍然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虫灾、兽灾也是山区严重的灾害。主要的兽害有山猪、箭猪、猴子、老虎等,主要的虫 害有毛虫、铁甲虫、蟋蟀、蝗虫、穿心虫、标葱虫等。每年春种以后,群众只好派人轮流看 守,或者装铁猫①、石压板等来捕杀,近年来也曾组织狩猎队射杀,如1954年捕到老虎1 只、猴子10只、箭猪43只,政府发给奖金209000元(旧币)以资鼓励。要有效地防御虫、 兽灾害,今后必须做更多的工作。

(五)扶助山区生产

扶助山区人民发展生产向来是党很重视的问题。互助合作运动开展以后,生产不断发 展,政府也及时地进行救济和扶持,解决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的不少困难。据几年来的不 完全统计,1952年,发放少数民族(瑶)贷款共14454300元(旧币)、山犁220 架、三角 刮245把、柴刀174把、犁头52口、四角刮30把。

1953年,发放山区耕牛、农具、生活、肥料、种子等的生产贷款124429800元(旧 币)、春荒救济粮38079斤,解决了223 户884人的生活困难。

1954年,发放少数民族(壮、瑶)畜牧、生活、肥料、种子、手工业(纱纸、榨 油 ) 等 项贷款29712320 0元(旧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款6275000元(旧币)、救 济棉胎28床、棉衣50套,解决了瑶族38户138人、壮族35户112人、汉族1户2人的困难。其中,龙岗乡猪、羊及农具贷款共9477500元(旧币),只李元忠一户即得 贷款367500元(旧币)。这些贷款对山区人民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起了积极的 作用。

① 铁猫:一种铁质山区狩猎器具。由两根弧形带齿铁条做成的夹子,重数千克, 一端固定但可转动 另一端有簧,野兽踩着即被夹住。

(六)民主建政方面

普选以后,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参加管理国家大事,享受民族平等权利。全区区乡人民 代表共390人,其中男307人、女83人,男女在政治上完全平等。在这些代表中,党员15 人,团员84人,他们在各项运动中都起了带动作用。

(七)优抚代耕

在合作化运动中,已把大部分烈军属、复员军人组织起来,以缩小代耕面,减轻农 民负担。全区烈属13户,74人,参加互助组5户,25人;军属221户,1183人,参 加互助组183户,1008人;革命残疾军人7人,参加互助组3人;复员转业军人117 人,参加互助组82人。还有18户家里缺少劳动力仍予代耕,田地84.52亩;临时帮 助工的22户,田地90.1亩;固定代耕5户,田地27.63亩。总的来说,本区的优抚代 耕工作做得还不错。

(八)治安问题

被打倒了的反动统治阶级是不甘心灭亡的,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出来进行破坏,这是 阶级斗争的规律。在山区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1954年12月,民乐乡拉简屯富农蒙茂隆、蒙茂秀造谣说:“现在我们听得见枪声响了, 以后不知道怎么样。”后该屯中农荣信中上山砍柴,听到风河搭桥工人开炮,连柴火都不 要,马上跑回家说:“不好了,敌人来了,蒋匪帮由台湾打回来了”。使得人心惶惶。富农 蒙茂隆、蒙茂秀便杀猪“报喜”,雇农蒙信英分到地主的土地没有契约,去请问富农如何 办?富农说:“这很容易,等他们(指蒋匪)来到,我就叫地主给你写契约”。农民群众听 了这些话以后,8天不去生产,社会秩序非常混乱。我党政公安部门及时追根辟谣,并组织 群众,开展对反坏分子的斗争,稳住了局面。

(本材料根据五区公所1955年2月14日报告整理)

附三:加芳区加善乡山区生产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

全乡450户,2402人,其中男1194人、女1208 人;主要劳动力877人,附带劳动力 223人,共1100人。以阶层而论:贫农222户,占总户数的49.3%,人口1204人;中农 193户,占42.8%,人口1031人;富农19户,占4.2%,131人;地主4户占0.9%,人口 22人;小土地出租者2户,占0.4%,人口14人。以民族成分而论:壮族326户,占总户 数的72.4%,人口1706人;瑶族122户,占27.1%,人口共687人;汉族2户,占0.5%,人口9人。

本乡耕地面积共3467.58 亩,其中山畲1837.5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3%,平畲 1329.18亩,占总数的38.3%;旱田171.5亩,占总数的4.9%;自留菜园地129.33 亩,占 总数的3.7%。这些土地分散在75个弄场,其中有62个弄场居住着壮、瑶、汉三个民族 13个弄场没有人居住。此外,还有荒山(柴山)2698.4亩,每年可收桐果2000斤,合人民 币100元;荒地22亩,池塘41亩、竹林160亩,沙皮年产15500斤左右。

农具和耕畜有:踏犁754把,月刮862把,牛犁205把;耕畜有:黄牛630头(其中母 的428头,公的202头),水牛6头,山羊697只,社养猪380只,私养猪1002只。“三定” 时①,粮食总产799234斤,平均每人留粮333斤。

该乡人多地少,平均每人只有耕地1.4亩。解放前,每亩产量200斤,平均每人年收入 289斤,主粮只能维持4~6个月的口粮,其余6~8个月全依靠红薯、豆类等杂粮维持,每 年夏收后,还有50%以上的农户外出打工来补贴家用。人民生活极为贫困,不少人无衣穿, 无棉被、蚊帐,缺粮户占90%,缺油、缺盐,吃素、吃淡极为普遍。

(二)民族关系

解放前,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不正常的。民族间互不通婚,壮族与 瑶族互相歧视、不团结的现象经常出现;民族内部姓与姓、屯与屯之间也存在隔阂。解放以 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力贯彻民族政策,特别是经过土地改革运动,铲除了产生民族矛 盾的根子,改善了民族关系,加强了团结,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如,该乡第十五生产队36 户中,壮族20户、瑶族16户,过去壮族看不起瑶族,瑶族上山砍柴壮族不准。解放后, 壮、瑶族青年男女在一系列改革工作中建立了感情,他们之间有些还结成了亲。新的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正在形成。

(三)扶助山区生产

党和人民政府根据山区人民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情况, 一贯采取大力扶助的方针, 通过贷款和发放救济款支援山区生产。1954年发放救济贷款579万元(旧币),解决了87 户的困难;1955年发放救济贷款1655元(新币),解决了289户的困难,从而大大促进了 山区生产的发展。土地单位面积产量由解放前的200斤提高到250斤,每人平均有口粮310 斤(1951年计)。

当然,由于山区地少人多,生产发展仍无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还有困难。如 1955年粮食总收入98万斤(包括杂粮在内),平均每人留粮407斤,交公粮3万斤,卖余 粮的79户,占17.6%,卖出余粮19810斤;自足户167户,占37.1%,而缺粮的204户, 占45.3%,需统销粮食33262斤。总的说来,粮食仍不能自给,尚需政府大力支援才能度过 春荒。

(四)农业合作化情况

1956年开始农业合作化运动,全乡450 户全部加入了高级社。经过各队土地调整,把分散变集中,远地变近,给生产带来了极有利的条件。

① 即定产、定购、定销。1955年,国家开始对产粮农民实行定产、定购,对粮食供应户实行定销, 即粮食“三定”到户,以此稳定人心,鼓励生产,促进生产。

在社队的组织上,根据民族分布情况,从民族团结出发,分别组成了17个生产队。其 中由壮、瑶两族组成的联合生产队13个,其余4个是壮、汉族联合生产队。另外,根据民 族特长与技术水平,划好耕作区,做好作物耕作安排,开展生产运动。通过共同劳动,共同 生产,互教共学,加强了民族团结,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民族关系。

在合作化运动的过程中,同时加强了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全乡有党员12人(男10 人、女2人),其中壮族9人、瑶族3人。团员33人(男20人、女13人)中,壮族21人、 瑶族12人。从而形成了领导核心,推动了各项政治运动和生产的发展。

(本材料根据1956年区公所的调查报告整理)

来源:思恩府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