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6.1%成人每天刷牙两次?专家:九成中年人口腔已“亮红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3:02 1

摘要:研究已经证实,牙周炎不但会导致牙齿脱落,还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有关。你可能没想到,嘴里的这一撮细菌,竟然能跑到血液里,影响心脏和大脑。

说起来可能让人惊讶,成年人每天刷牙两次的比例只有36.1%。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并没有做到这个被牙科医生反复强调的基本卫生习惯。

更令人担忧的是,最新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年人群中,超过90%的人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牙龈炎、牙周炎或者牙齿松动等口腔问题。

很多人觉得“牙不疼就没事”,但口腔“亮红灯”的时候,往往是身体其他地方也开始默默出问题的时候。

我们平时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这话虽然夸张,但道理确实在理。口腔问题从来不只是牙齿的事,它和全身健康是连在一起的。

研究已经证实牙周炎不但会导致牙齿脱落,还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有关。你可能没想到,嘴里的这一撮细菌,竟然能跑到血液里,影响心脏和大脑。

很多人刷牙只是为了清洁口气,图个清爽,其实更深层的意义,是要把牙菌斑清掉。牙菌斑是牙齿表面那层软软的粘附物,说白了就是细菌堆成的小堡垒。

如果这层东西每天不刷掉,它很快就会“加班加点”,产生酸性物质,把牙釉质腐蚀掉,久而久之就变成蛀牙。这层菌斑还会刺激牙龈,导致出血、肿胀,严重时甚至引发牙槽骨吸收,牙齿就像树根泡在水里,慢慢松动,最后掉了。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以为自己刷牙已经很认真了,可牙医一看,牙龈还是红肿,牙石也不少。问题出在哪?不是没刷,而是没刷对。

一项针对国人刷牙习惯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刷牙时间不到1分钟,且习惯用横刷法,力度过大,导致牙龈退缩,牙颈部敏感。正确的方式,是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小幅度来回震动,每次刷够两分钟,早晚各一次。

说到这儿,很多人就问了:我天天刷牙,怎么还会得牙周炎?这个问题其实挺普遍。光靠刷牙是远远不够的

牙缝里的食物残渣、牙齿后方的死角、牙齿重叠的位置,这些地方光靠牙刷是清理不到的。如果不配合使用牙线、牙间刷,这些“隐蔽角落”就成了细菌的乐园。而牙周炎,恰恰就是从这些地方悄悄开始的

中年人是牙周病的“重灾区”,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忽视口腔健康,另一方面,激素水平、免疫力下降,也让牙龈更容易出问题。

尤其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牙龈萎缩、出血、浮肿的现象更常见。不少人误以为是“上火”,其实背后是慢性炎症在作祟。

除了牙龈出血、口臭、牙齿松动这些常见表现,口腔出问题还有很多“冷门信号”。比如早上起来嘴里发黏、总觉得牙咬不紧、吃东西塞牙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可能是牙周组织出了问题。

有时候,即使没有明显疼痛,牙齿也可能正在“慢性失守”。像一堵老墙,表面看着没裂纹,但内部已经在风化。

比较少人知道的是,慢性牙周炎和糖尿病之间是“双向影响”的。牙周炎会让血糖更难控制,而血糖控制不佳,又会加重牙周炎的发展。

202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控制牙周炎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甚至可以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这说明,牙齿的健康,远不止是美观问题,它和我们身体的“代谢系统”都有关系。

再来说个冷知识,口腔里的炎症跟阿尔茨海默病之间也有联系。美国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牙周炎的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更快。

原因可能是口腔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进入大脑,诱发慢性炎症反应。这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火苗”,烧的是大脑的连接网络。

那是不是牙齿一出问题就得拔掉呢?完全不是。现在主流的理念是“保牙优先”,只要牙根还在,医生会尽量通过洁治、刮治等方式保留牙齿。

不少人一听说牙龈出血、牙齿松了,就以为非拔不可,其实很多时候,及时治疗是可以把牙齿“抢救回来”的。关键是别等牙齿晃到“风一吹就掉”的地步才想着去看医生。

除了清洁,饮食习惯也和口腔健康息息相关。吃得太精细、太软,会让牙齿缺乏“锻炼”,牙龈也变得脆弱。适当吃点粗粮、坚果、水果,能刺激唾液分泌,帮助清洁口腔。

唾液是天然的“口腔洗涤液”,它能中和口腔酸性,抑制细菌生长。如果你总是口干,那说明唾液分泌不足,牙齿可能更容易坏。

很多人到了中年之后,身体各方面都开始“折旧”,但牙齿更是“先知先觉”的一环。牙齿一旦出问题,吃饭、说话、形象、情绪都会连锁反应。

有些人因为牙齿松动不敢笑,久而久之连社交都减少了,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口腔健康,真的不是小事。

现在医学界正在推动一个理念——“从口入手”,意思是,通过观察口腔状态,判断一个人整体健康水平。牙龈颜色、舌苔厚薄、口腔异味、牙齿排列,这些都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状况。

舌头发白可能提示肠胃虚弱,牙龈颜色深红可能说明有慢性炎症。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口腔真的是一个“健康窗口”。

国家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动口腔健康普及。最新版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里,就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意识,推动定期口腔检查。

很多社区和学校也都开始组织“爱牙日”活动,希望大家从小建立良好的刷牙习惯。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发自内心地重视这件事。

说到底,口腔健康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也不是只有牙医才关心的事。它就像家里的地基,平时看不见,但一旦出问题,整栋房子都会跟着出毛病。

刷牙这件小事,做对了,是省钱、护牙、延寿的妙招。如果你现在还只是早上随便刷一下,晚上图省事就不刷,那可真得重新考虑一下了。

别等牙疼才想起牙医,别等牙齿掉了才重视清洁。每天多花两分钟刷牙,每年花一次时间洗牙,学会用牙线、注意饮食,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才是真正能保住你一辈子好牙的关键。

中年以后,身体有很多事是“强求不来”的,但口腔健康这件事,真的是可以靠自己守住的。

参考文献:

[1]张国良,王晓燕,陈旭.中国成年人牙周疾病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口腔医学杂志,2022,57(3):189-194.
[2]李雪,郭春华,杨慧.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双向关系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3,39(5):270-274.
[3]王琳,赵俊杰.慢性牙周炎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2):132-13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岐黄养生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