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狂飙40%,创始人一天身价涨1000亿成世界首富:发生了什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2:55 1

摘要:9 月 10 日,科技巨头甲骨文(Oracle)上演了一场资本盛宴。其股价盘中一度飙升逾 40%,创下1992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这一暴涨使得甲骨文市值单日暴增约2500亿美元,达到9230亿美元,成功超越礼来、摩根大通和沃尔玛等巨头,距离特斯拉1.12万亿美

9 月 10 日,科技巨头甲骨文(Oracle)上演了一场资本盛宴。其股价盘中一度飙升逾 40%,创下1992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这一暴涨使得甲骨文市值单日暴增约2500亿美元,达到9230亿美元,成功超越礼来、摩根大通和沃尔玛等巨头,距离特斯拉1.12万亿美元的市值仅一步之遥。

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早上投了10万进去,晚上就变成14万了。

更疯狂的是,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已经81岁老爷子,身价一天暴涨了1000亿美元!1000亿!美金!这个数字瞬间把他推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虽然只是短暂地体验了一下,但也把常年霸榜的马斯克给挤了下去。

我的天,这简直比坐火箭还快。很多人都懵了,甲骨文不是应该和IBM、思科这些公司一样,安安静静地当个科技界的“老钱”贵族吗?怎么突然就比最火的AI新贵还猛?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事儿从头到尾扒个底朝天。这个叫甲骨文的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它为什么能这么厉害?那个一天赚1000亿的老爷子,又是个什么样的神人?相信我,这背后的故事,比股价的K线图还要刺激,还要精彩。

咱们先说回这次股价爆炸的导火索。一切都源于一份财报。就在9月9号美股盘后,甲骨文发布了新一季的业绩报告。本来华尔街的分析师们也就想着,嗯,看看这家老牌劲旅表现如何,稳不稳。结果,报告一出来,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报告里的数字本身还算不错,营收涨了12%,云基础设施的收入涨了54%。但真正引爆全场的是它的未来预期。

甲骨文的CEO,一位叫萨夫拉·卡茨(Safra Catz)的女士,用一种极其凡尔赛的语气宣布,公司手头上的“未完成订单”,也就是已经签了合同等着收款的钱,达到了一个破纪录的4550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这比去年同期暴涨了359%!她还轻描淡写地补了一句:“未来几个月,我们预计还会签下好几个几十亿美金的大单子,这个订单总额很快会超过五千亿美金。”

五千亿美金!这已经不是钱了,这是天文数字。整个华尔街瞬间就疯了,交易员们的手都在抖。到底是什么样的客户,能给甲骨文下这么大的单子?

答案,就两个字母:AI。

人工智能。就是现在全世界最火,最烧钱的那个风口。甲骨文在财报里透露,他们最近签了好几个超级大客户,都是AI领域的巨头,包括我们熟悉的,搞出了ChatGPT的OpenAI,还有马斯克的xAI,Meta(就是Facebook母公司),甚至连AI芯片霸主英伟达(Nvidia)和AMD,都成了甲骨文的大客户。

这里面最夸张的一个传闻,是《华尔街日报》爆出来的:OpenAI跟甲骨文签了个合同,要在五年内,从甲骨文那里购买价值3000亿美元的算力!3000亿!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算力订单,没有之一。

消息一出,甲骨文的股价就像脱了缰的野马,从200多美金,一路冲到345美金,最高涨幅超过41%。公司的市值一天之内,暴增了2300多亿美元。而持有公司大约41%股份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他的个人财富,也就跟着坐上了那枚疯狂的火箭。

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这家我们以为的“老古董”,早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了。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挖了一条又深又宽的护城河,并且在人工智能这个最大的风口上,造好了一艘超级航母。

那么问题来了,甲骨文这家公司,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AI巨头们不去找更有名气的亚马逊AWS、微软Azure或者谷歌云,偏偏要把身家性命都押在甲骨文身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回到1977年。

1977年,当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还在车库里捣鼓苹果电脑的时候,三个名不见经传的工程师,拉里·埃里森、鲍勃·迈纳(Bob Miner)和埃德·奥茨(Ed Oates),凑了2000美金,在加州圣克拉拉成立了一家叫“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的公司。

这家公司最初的业务,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给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做一个代号为“Oracle”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全新的数据管理系统。

在那个年代,计算机里的数据,就像你家里杂物间的旧东西,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你要找个东西,得把整个房间翻个底朝天,费时又费力。IBM的一位天才研究员埃德加·科德(Edgar F. Codd)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想法,叫做“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

简单来说,就是把数据分门别类地放进一张张二维表格里,就像Excel表格一样,不同的表格之间还可以建立关联。这样一来,不管数据多复杂,你都可以用一种叫做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的语言,轻松地进行增删改查。

这个想法在当时非常超前,但IBM自己却觉得这玩意儿实现起来太难,商业价值不大,就没太当回事。但敏锐的拉里·埃里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科德的论文,他瞬间就意识到,这东西将来绝对是个金矿!

于是,他们三人接下了CIA这个项目,夜以继日地开发。有趣的是,他们甚至比IBM更早地把这个“关系型数据库”给商业化了。1979年,他们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名字就叫“Oracle Database”。为了蹭IBM的热度,他们发布的第一个版本直接就叫“Oracle V2”,假装自己已经有了第一版,显得更成熟。

你看,从一开始,这家公司就充满了埃里森那种狡黠又极具攻击性的商业风格。

那么,这个“数据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么重要?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智能的、巨大无比的数字仓库。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你每一次的网上购物、每一次的银行转账、每一次的社交媒体点赞,甚至你每一次的健康码扫描,背后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一个地方来存放、管理和调用。

这个地方,就是数据库。小到你手机里的通讯录,大到整个国家的银行系统、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电信公司的客户信息系统,背后支撑着这一切的,都是数据库。它就像是整个数字世界的地基,是所有上层应用(App、网站、软件)能够平稳运行的基石。

而甲骨文,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几乎就是这个“地基”市场的代名词。它的数据库产品,以其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强大的性能,成为了全世界各大政府、军队、银行、电信、能源等核心部门的首选。

这些客户,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数据的安全和稳定要求是变态级别的高。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哪个国家的银行系统因为数据库崩溃导致全民的钱都没了?几乎没有。这背后,就有甲骨文的功劳。

所以,甲骨文做的,其实是一门“卖铲子”的生意。在信息化淘金热的时代,不管你是开银行的、开航空公司的还是搞电信的,你都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数据库来装你的数据,那你就得来我甲骨文这里买“铲子”。

而且这把“铲子”还特别贵,卖给你之后,每年的维护、升级、技术支持,还得继续交钱。这就让甲骨文赚得盆满钵满,成了一个躺着赚钱的“利润机器”。

聊甲骨文,就绝对绕不开它的灵魂人物——拉里·埃里森。这个人,简直就是一部活着的传奇。他的人生,比他写的代码还要精彩。

埃里森1944年出生在纽约,他的母亲是一位未婚的犹太少女,父亲是一位意大利裔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在他九个月大的时候,他得了一场严重的肺炎,他的母亲无力抚养,就把他送给了在芝加哥的姨妈和姨夫收养。直到48岁,埃里森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

他的养父,曾经在房地产上赚了点钱,但在大萧条时期又都赔光了,所以对他非常严厉,总是打击他,认为他一事无成。这种童年的经历,塑造了埃里森极度渴望证明自己、极其好斗、永不服输的性格。

他在学校里是个聪明的学生,尤其擅长数学和科学,但他也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他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上学,但两次都辍学了。用他养父的话说,这孩子算是废了。

1966年,22岁的埃里森,口袋里揣着仅有的几百美金,开着一辆破车,从芝加哥来到了加州的伯克利。这里是当时嬉皮士文化和反主流文化的中心,也是未来科技革命的摇篮。身无分文的埃里森,靠着在大学里学到的一点编程知识,开始在硅谷的各个公司打零工。

正是在这段时间,他接触到了IBM那篇关于关系型数据库的论文,点燃了他创业的火花。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创立了甲骨文,并把它打造成了一个软件帝国。

埃里森的商业风格,就像一头在非洲草原上捕猎的雄狮,凶猛、狡猾、极具攻击性。他的人生信条是:“我不是要参与竞争,我是要赢。”

在90年代,甲骨文和另一家数据库公司Sybase打得不可开交。有一次,Sybase宣布要在一个展会上发布一款革命性的新产品。埃里森知道后,直接花重金把那个展会紧挨着Sybase展台的所有位置都买了下来,然后派自己的员工在现场不停地发传单、送礼物,只要有人想去Sybase的展台,就会被甲骨文的人截胡。

他还故意把自己公司的发布会安排在Sybase发布会的前一个小时,抢先发布一款类似的产品,把媒体和客户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来。

他最著名的对手,是微软的比尔·盖茨。两人在个人财富、公司业务、甚至个人爱好上都处处较劲。埃里森曾经公开嘲讽微软的软件是“意大利面条式的代码”,漏洞百出。他甚至还雇佣私家侦探去翻微软的垃圾桶,试图找到微软不正当竞争的证据。这种行事风格,让他被很多人称为“硅谷的坏孩子”。

除了商场上的凶猛,埃里森的私生活也充满了争议和话题。他酷爱奢侈品,拥有无数的豪宅、名车、私人飞机,甚至包括退役的战斗机。他最著名的爱好是帆船。他组建了甲骨文帆船队,投入数亿美元,多次赢得美洲杯帆船赛的冠军。

他还疯狂热爱日本文化,在加州伍德赛德斥巨资建造了一座占地23英亩的日式庄园,里面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完全就是一个微缩版的日本古代皇宫。

最夸张的是,在2012年,他花了3亿美元,买下了夏威夷第六大岛屿——拉奈岛98%的产权。他想把这个岛打造成一个完全使用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区”。

就是这样一个狂人,一个辍学两次、被养父看不起、在商场上树敌无数的“坏孩子”,却凭借着自己对技术的敏锐嗅觉和永不言败的斗志,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他的人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我不被世界理解,但我可以改变世界”。

然而,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0年之后,甲骨文这头“巨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那就是云计算时代。

由亚马逊开创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彻底颠覆了传统的IT行业。以前,一家公司要想上线一个网站或者一个App,需要自己买服务器、建机房、雇佣运维人员,投入巨大,周期漫长。

而现在,有了AWS,你就像用电一样,即用即取,按需付费。你不需要关心服务器在哪里,不需要关心机房的温度和湿度,你只需要在网页上点几下鼠标,几分钟之内,一台高性能的服务器就为你准备好了。这极大地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催生了无数的互联网创新。

紧接着,微软的Azure、谷歌的GCP也纷纷入局,云计算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

这对于甲骨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云计算的本质,是把计算、存储、网络这些IT基础设施,连同数据库、中间件这些软件,都打包成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客户。这意味着,客户不再需要向甲骨文购买昂贵的数据库软件授权和硬件了,他们可以直接在云平台上租用数据库服务。

面对这个趋势,一向高傲的拉里·埃里森一开始是嗤之以鼻的。他公开嘲笑云计算就是“炒作”、“愚蠢”,认为这不过是把以前的“分时系统”换了个新名词而已。

但是,市场的趋势是无情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自己的业务从传统的本地机房,迁移到云端。甲骨文的传统软件销售额开始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了下滑。华尔街也开始看衰甲骨文,认为这头巨象已经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终于,埃里森意识到了危机的严重性。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决定:甲骨文要全力进军云计算,而且不是小打小闹,是要和亚马逊、微软、谷歌正面硬刚!

这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亚马逊、微软、谷歌已经在这个市场深耕多年,占据了绝对的领先优势。甲骨文作为一个后来者,凭什么去虎口夺食?

但埃里森就是埃里森,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认输”两个字。他亲自挂帅,担任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重新设计和构建甲骨文自己的云平台——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简称OCI。

他们没有去模仿AWS的架构,而是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他们认为,第一代的公有云(指的就是AWS、Azure这些)虽然灵活,但在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上,其实是不如企业自己部署在本地的核心系统的。尤其是在运行像甲骨文数据库这种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关键任务”应用时,云平台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

所以,OCI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企业最核心、最挑剔的业务负载。他们用上了自己最先进的硬件技术(比如收购Sun公司获得的Exadata一体机),设计了全新的网络架构(一种叫做“非阻塞网络”的技术),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在性能和安全性上,能够秒杀所有对手的“第二代云”。

这个过程是极其艰难的。甲骨文投入了数百亿美元,在全球各地疯狂建设数据中心。但很长一段时间里,OCI的市场份额都非常小,远远落后于“三巨头”。很多人都嘲笑埃里森的这个决定,认为他是在烧钱打水漂。

但是,机会,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瞬间引爆了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以大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生成式AI,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背后,是对计算资源,也就是算力的海量消耗。

训练一个像GPT-4这样的大模型,需要成千上万块最顶级的Nvidia GPU芯片,不间断地跑上几个月。这就像是要建造一座金字塔,需要无数的工人和石头。而这些GPU芯片,就是“工人”,海量的数据,就是“石头”。

那么,去哪里找这么多的“工人”呢?答案就是云平台。

于是,所有的AI公司,从OpenAI、Google、Meta这样的巨头,到无数的AI创业公司,都像疯了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抢夺GPU算力资源。亚马逊、微软、谷歌的GPU服务器,瞬间就被抢购一空,租金也水涨船高。

就在这个时候,大家突然发现,市场上还有一个“隐藏玩家”——甲骨文的OCI。

因为OCI从设计之初就追求极致的性能,它的网络架构非常特别。在训练大模型的时候,需要几千甚至几万块GPU协同工作,它们之间需要进行海量的数据交换。如果网络不行,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效率会非常低下。而OCI的“非阻塞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个痛点,可以让GPU之间的通信畅通无阻,极大地提升了AI训练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甲骨文给出的价格,还比竞争对手便宜。

这就好比在淘金热中,所有人都挤在一条河里淘金,河水都快被舀干了。突然有人发现,旁边还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而且舀水还不要钱。这个人,就是甲骨文。

OpenAI是最早发现这条“大河”的淘金者之一。他们发现,在OCI上训练模型,不仅速度更快,成本也更低。于是,就有了前面我们说到的那笔传闻中高达3000亿美元的超级订单。

紧接着,马斯克的xAI也来了。马斯克和埃里森私交甚好,埃里森曾经是特斯拉的董事会成员,还个人投资了10亿美元给马斯克收购推特。马斯克要做自己的大模型Grok,需要算力,自然第一个就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

就这样,甲骨文的OCI,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架构优势和价格优势,在AI算力这个最关键的战场上,硬生生地从三巨头的铁幕中撕开了一道口子,成了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关键角色。

甲骨文的策略也极其聪明。他们知道自己正面打不过“三巨头”,于是玩起了“合纵连横”。他们主动和微软、谷歌合作,把自己的王牌产品——甲骨文数据库,直接部署到了微软Azure和谷歌云的数据中心里。

这意味着,那些微软和谷歌的客户,如果想用最好的数据库,现在可以直接在他们熟悉的云平台上,一键使用甲骨文的服务,而不需要再跑到甲骨文的云上。

这一招堪称神来之笔。它打破了云之间的壁垒,把竞争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甲骨文不再执着于把所有客户都抢到自己的OCI平台上,而是变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数据库服务提供商”。无论你在哪个云上,都离不开我甲骨文的技术。

这就好像,可口可乐不仅在自己的专卖店里卖可乐,还把可乐卖到了全世界所有的沃尔玛、家乐福、7-11便利店里。

从一开始对云计算的不屑一顾,到后来的奋起直追,再到如今在AI时代凭借独特的优势异军突起,甲骨文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巨象转身”。拉里·埃里森用一场长达十年的豪赌,向世界证明了,老兵不死,只会找到新的战场。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甲骨文股价狂飙,创始人一天暴富,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资本狂欢,也不是什么偶然的运气。它背后,是一个“老牌”科技帝国,在面对时代颠覆性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远见。它是一个关于技术、商业、人性,以及一个永不服输的“狂人”企业家的故事。

拉里·埃里森和他的甲骨文,用近五十年的时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商业世界里,没有永远的王者,也没有永恒的商业模式。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你可能会因为过去的成功而变得傲慢,可能会因为眼前的困境而感到迷茫。但只要你能像埃里森一样,始终保持对技术趋势的敏锐,始终拥有敢于推翻自己、从零开始的勇气,那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大陆。

这次甲骨文的“王者归来”,也给整个科技行业,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有些“传统”的巨头们,上了一课。在AI这个堪比工业革命的巨大浪潮面前,每一个玩家,无论新贵还是元老,都重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谁能为AI提供最坚实的“地基”,谁能成为这场淘金热中那个最可靠的“卖水人”,谁就将赢得下一个时代的入场券。

故事还在继续,甲骨文的传奇也远未结束。那个81岁的“硅谷坏孩子”,依然站在船头,驾驶着他的科技巨轮,驶向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而我们,都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你对甲骨文的逆袭有什么看法?你觉得拉里·埃里森是个什么样的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如果你喜欢这期视频,别忘了点赞、分享、加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茶叶情报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