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胡曼溪,是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财经系的一名学生。在这个教师节,我想讲述一段温暖的故事,关于我的老师苏雪寒,也关于我在大学第一年里的蜕变与成长。
我叫胡曼溪,是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财经系的一名学生。在这个教师节,我想讲述一段温暖的故事,关于我的老师苏雪寒,也关于我在大学第一年里的蜕变与成长。
2024年9月,我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步入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和许多新生一样,我既兴奋又有些忐忑,早早为自己定下了“努力专升本、积极参与各类实践”的目标。
我相信大学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锻炼能力、拓宽视野的平台。于是,今年三月学校发布组建“探索水城农民画产业化路径”团队的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
图为:胡曼溪(左一)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项目。受访者 供图
面试那天,我面对几位老师,自信地表达了不仅希望加入团队,更想要竞选项目负责人的想法。就在这时,我第一次见到了苏雪寒老师——他沉稳地坐在一旁,听完我的发言,提出了一个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问题:“作为一名大一新生,你认为自己凭什么能够超越经验更丰富的高年级同学,胜任负责人?”
那一刻,我有些措手不及,没料到会有如此直截了当的挑战。但恰恰是这个问题,点燃了我的斗志。我结合年幼时跟随外婆学习农民画的经历和作为财经专业学生的优势,认真地阐述了我的想法。
虽然回答可能还不够完美,但很幸运,我加入了“乌蒙狂潮”团队,而苏老师正是我们的指导老师。虽然他并不教授我们专业的课程,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成为对我影响最深的人。
图为:苏雪寒老师指导胡曼溪拍照。受访者 供图
苏老师以严格著称。面对问题,他总是要求我们反复尝试、不放过任何细节。那段时间,我们经常讨论到深夜。随着项目推进,挑战接踵而至,为获取第一手资料,苏老师带我们走访创作者、企业及文旅部门。他的敬业与负责,深深感染了团队每一个人。
在大家偶尔疲惫沮丧时,苏老师始终陪伴左右。我惊喜地发现,自己正在快速成长。在他的指导下,我逐渐从普通成员成长为项目负责人——学会协调不同专业的队员,合理分配任务,在分歧中寻求共识。这些课堂之外的能力,成了我最宝贵的收获。
生活中的苏老师却亲切幽默。他在我们困难时像朋友一样倾听,在聚餐时分享大学趣事,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他总是举重若轻,以近乎朋友的方式教给我们许多人生道理。
图为:项目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受访者 供图
最令我难忘的,是今年暑假参加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前夕。因我平时情绪波动较小,苏老师担心我在答辩中无法充分展现项目的热情。比赛前一晚,他特意找到我,分享自己的经验,耐心指导我如何运用语调、手势和眼神增强表现力。这让我不仅对比赛充满信心,更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力量。
最终,我们团队斩获金奖,成功晋级国赛。站在领奖台上,望着台下为我们鼓掌的苏老师,我蓦然发觉这一年来自己的巨变:从仅有一腔热血的新生,到能带领团队完成复杂项目的负责人;从对专业实践一无所知,到对文化产业有了深入理解。
这一切成长,都离不开苏老师的悉心指导。入学虽仅一年,但在他的引领下,我收获了知识、能力与友情,更拥有了对未来的清晰规划和坚定信心。在这个特别的教师节,我想对苏老师说:谢谢您!您不仅是严师,更是我们成长路上的挚友和引路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
编辑 邓运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