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眉县人白起是战国 “杀神”,一辈子打了 70 多场仗没输过。他早年在秦国从军,靠战功从普通士兵升到 “武安君”,最狠的是长平之战 —— 公元前 260 年,他率秦军把赵军困在长平,断粮 46 天后,赵军投降,可他转头就把 40 万降卒全部坑杀,只放了 240
眉县人白起是战国 “杀神”,一辈子打了 70 多场仗没输过。他早年在秦国从军,靠战功从普通士兵升到 “武安君”,最狠的是长平之战 —— 公元前 260 年,他率秦军把赵军困在长平,断粮 46 天后,赵军投降,可他转头就把 40 万降卒全部坑杀,只放了 240 个小孩回赵国报信。
这事儿让他彻底背上骂名:有人说他 “为了秦国统一,不得不杀降卒,不然他们回去还会当兵”;也有人骂他 “没人性,40 万条命说坑就坑,跟屠夫没区别”。后来秦昭襄王让他再去打赵国,他觉得时机不对,不肯去,被秦王赐死。临死前他还问 “我到底错在哪”,有人说他错在杀降太多,有人说他错在跟君王硬刚。
韩城人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可他的争议点一半在书里,一半在他的 “硬骨头” 上。他出身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临死前让他 “写一部通史,别让历史断了”。他花了 10 年搜集资料,刚动笔没几年,就出了大事 —— 李陵攻打匈奴兵败投降,满朝大臣都骂李陵,只有司马迁说 “李陵以五千人打八万匈奴,投降可能是缓兵之计”。
这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下狱判了 “宫刑”—— 这在古代是比死刑还屈辱的刑罚。有人劝他 “认个错,求陛下饶了你”,他却没低头,说 “我要是怂了,《史记》就写不下去了”。受刑后他接着写《史记》,把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全记下来,连刘邦的 “流氓事”、汉武帝的 “求仙荒唐事” 都敢写,有人说他 “不避权贵,是真史家”,也有人说他 “借史书泄私愤,对汉朝皇帝太苛刻”。
华阴人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他早年就是个市井无赖,喝酒赌钱,没人待见,后来靠杨贵妃的关系进了宫,一路做到宰相。当了宰相后,他专权跋扈,谁反对他就整谁,还把跟他不对付的李林甫的人全排挤走,连安禄山都被他逼得又怕又恨。
公元 755 年,安禄山以 “诛杨国忠、清君侧” 为名造反,安史之乱爆发。有人说 “要是没有杨国忠专权,安禄山就不会反,唐朝也不会由盛转衰”;也有人说 “就算没有杨国忠,安禄山早晚也会反,他只是找了个借口”。后来唐玄宗逃到马嵬坡,士兵们逼唐玄宗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他被乱刀砍死,连尸体都被士兵分着吃了。
渭南人寇准是北宋的 “硬骨头宰相”,他年轻时考中进士,因为敢说真话,被宋太宗看中,后来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公元 1004 年,辽军打到澶州(今河南濮阳),离开封只有一步之遥,大臣们都劝宋真宗逃到江南或四川,只有寇准说 “陛下要是逃了,人心就散了,宋朝就完了,必须亲征”。
他硬拉着宋真宗到澶州城头,士兵们见皇帝来了,士气大增,打退了辽军。可最后宋朝还是跟辽国签了 “澶渊之盟”—— 宋朝每年给辽国岁币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有人说 “寇准没打赢就议和,是妥协,丢了宋朝的脸”;也有人说 “以宋朝当时的兵力,能逼辽国议和已经不错了,至少保住了中原百姓,没让战火蔓延”。
后来寇准因为太刚直,得罪了不少大臣,被多次贬官,最后病死在雷州。
周至人李颙是明清之际的 “关中大儒”,他年轻时就喜欢读书,后来成了关中地区的学术领袖,人称 “二曲先生”,连顾炎武都专程来陕西跟他交流学问。明朝灭亡后,清朝多次派人请他去京城当官,给他高官厚禄,可他每次都拒绝,甚至不惜用 “绝食” 相逼,说 “我是明朝的读书人,不能给清朝当官”。
有人夸他 “有骨气,没丢汉人的脸”;也有人说他 “太迂腐,清朝已经统一了,去当官能帮百姓做更多事,总比躲在乡下讲学有用”。他晚年一直在陕西讲学,教学生 “不管天下怎么变,做人的底线不能变”,还编了《关中书院志》,保存了不少关中的文化资料。
富平人王翦是秦始皇灭六国的 “第一功臣”,他出身武将世家,打了一辈子仗,最牛的是灭楚之战 —— 秦始皇问他要多少兵,他说 “至少六十万”,李信说 “二十万够了”,结果李信大败。秦始皇只能亲自去请王翦,他却提了个 “过分” 要求:“我老了,打完仗想留些田宅给子孙,还请陛下恩准”。
有人说他 “太精明”:六十万大军是秦国主力,他怕秦始皇猜忌,故意要田宅 “自污”,表明自己只想发财,不想夺权;也有人骂他 “没骨气”,身为名将,不想着为国争光,反而盯着田宅,太掉价。可就是这招,让他灭楚后平安退休,不像白起那样被赐死。后来他儿子王贲也成了名将,父子俩帮秦始皇灭了五国,王家还能善终。
西安人苏武是西汉 “忠义的代名词”,他出使匈奴时,副手张胜卷入匈奴内乱,他本可以撇清关系,却主动说 “我是汉朝使者,不能让汉朝丢脸”,宁愿被扣押也不投降。匈奴单于没辙,把他扔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说 “等公羊生了小羊,你再回汉朝”—— 这明摆着是要困他一辈子。
他在北海熬了十九年,靠挖野菜、捉野鼠过日子,连出使时带的汉节(代表汉朝的信物)都磨掉了毛,却始终没说过一句投降的话。后来汉武帝去世,汉昭帝继位,匈奴和汉朝议和,他才终于回国,长安百姓都去城外迎接,说他 “是汉朝的脊梁”。可也有人说 “他十九年啥也没干,既没帮汉朝争取利益,也没救回其他使者,就是白遭罪”。
华州人郭子仪是唐代 “再造大唐的功臣”,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临危受命,带着唐军收复长安、洛阳,连回纥兵都愿意听他调遣,甚至有士兵喊 “郭令公在,我们不怕输”。可他最让人争议的是 “会做人”—— 唐代宗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她儿子郭暧,小两口吵架,郭暧说 “我爹要是想当皇帝,哪有你家的份”,公主告状,郭子仪却绑着儿子去请罪,让唐代宗都不好意思说啥。
还有宦官鱼朝恩故意挖了他家的祖坟,他却笑着说 “我带兵打仗时,也挖过别人的坟,这是报应”,没跟鱼朝恩计较。有人说他 “太圆滑,连祖坟被挖都能忍,没点武将的脾气”;也有人说他 “是真智慧”——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弱,他要是跟皇帝、宦官闹僵,不仅自己要倒霉,大唐可能又要乱。最后他活到 85 岁善终,还被追赠太师,是古代少有的 “功高盖主却善终” 的名将。
西安人种师道是北宋 “抗金名将”,他出身 “种家将”,一辈子都在跟西夏、辽国打仗,经验丰富到连金兵都怕他,人送 “老种经略相公”。早在金兵没南下时,他就劝宋徽宗 “别信金国,要赶紧练兵防着”,可当时宋徽宗满脑子想的是收复燕云十六州,根本没听他的话,还把他调到偏远地方当闲官。
直到金兵南下,宋徽宗慌了,才想起把种师道调回京城,让他当总指挥。他提出 “坚壁清野,拖垮金兵” 的策略,可宋钦宗又听了投降派的话,非要跟金兵决战,结果大败。有人说 “种师道太固执,不知道顺着皇帝的意思来,不然他的策略或许能被采纳”;也有人说 “是北宋皇帝太昏庸,放着忠臣不用,活该亡国”。最后种师道看着金兵包围开封,急得吐血而死,死前还喊 “京城要完了”。
蒲城人王鼎是清代 “硬骨头大臣”,他考中进士后,因为敢说真话,从翰林院编修做到东阁大学士,连道光皇帝都夸他 “办事认真”。最让人佩服的是他护着林则徐 ——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道光皇帝把他贬到新疆,王鼎觉得不公,多次在朝堂上替林则徐说话,还说 “林则徐是忠臣,要是把他贬了,谁来抗英”。
后来道光皇帝要跟英国议和,还想再贬林则徐,王鼎急了,在自己家里写了份《拟遗疏》,痛骂议和派,替林则徐鸣冤,然后上吊自杀,想用 “尸谏” 逼道光皇帝回心转意。有人夸他 “是真忠义,为了国家和忠臣,连命都敢丢”;也有人说他 “太极端,死了也没改变结果,反而白送了命”—— 最后道光皇帝虽然感动,却还是没听他的,照样议和,林则徐也没被召回。
临潼人章邯是秦朝 “最后的顶梁柱”,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快打到咸阳时,秦朝正规军还在北边防匈奴,章邯临危受命,带着骊山刑徒组成的 “临时军队”,居然把起义军打得节节败退,连陈胜的大将周文都被他杀了,后来又灭了项梁,差点把反秦势力掐灭在萌芽里。
可等他跟项羽对上,麻烦就来了 —— 赵高在朝廷里瞎折腾,章邯打胜仗没人赏,打败仗还得背锅。巨鹿之战后,他怕回去被赵高弄死,又觉得秦朝没救了,干脆带着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有人骂他 “软骨头,身为秦将却叛国,还连累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也有人说他 “没办法,前有项羽追兵,后有赵高黑手,不投降就是死路一条”。后来他被项羽封为雍王,守着关中,最后被刘邦打败,自杀身亡。
兴平人马援是东汉 “马革裹尸” 的名将,他早年跟着隗嚣,后来觉得刘秀能成大事,就投奔了东汉,帮刘秀平定陇西、交趾(今越南),还发明了 “马援铜柱”,划定汉朝边界,老百姓都喊他 “马伏波”(伏波将军)。他最出名的一句话是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到现在还被当作忠义的象征。
可他晚年出征五溪蛮(今湖南一带)时,却被外戚梁松诬陷 “指挥不力、贪污军饷”。当时他已经 62 岁,又染了重病,听到诬陷后又气又急,没多久就病死了。刘秀信了梁松的话,不仅没给他人葬,还收回了他的爵位。直到汉明帝时,才给他平反。有人说 “是他功太高,刘秀故意让梁松打压他”;也有人说 “是他太刚,得罪了梁松这些权贵,才遭了陷害”。
华阴人杨素是隋朝 “开国第一将”,他出身名门,打仗厉害到 “只要杨素出征,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帮杨坚灭陈朝,统一南北;打突厥,把突厥可汗打得逃到漠北,还写了首《出塞》诗,被称为 “将军诗人”。杨坚很信任他,封他为越国公,连太子杨勇都得让他三分。
可他最受争议的是 “帮杨广夺太子位”:当时杨勇是太子,杨广想夺权,就找杨素帮忙。杨素收了杨广的好处,在杨坚面前说杨勇的坏话,还制造 “杨勇想谋反” 的假象,最后杨坚废了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有人骂他 “奸臣,为了荣华富贵,帮暴君夺位,毁了隋朝”;也有人说 “是杨勇自己不争气,沉迷酒色,杨素选杨广是为了隋朝稳定”。后来杨广继位,杨素虽然被加官进爵,却被杨广猜忌,最后抑郁而死。
绥德人韩世忠是南宋 “抗金四大名将” 之一,他出身贫寒,早年靠打仗一步步升上来,黄天荡之战是他的巅峰 —— 用八千宋军困住十万金兵,打了四十多天,差点活捉金兀术,让金兵再也不敢轻易过长江。岳飞被秦桧陷害时,满朝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韩世忠站出来质问秦桧 “岳飞何罪之有”,秦桧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说 “莫须有”。
可岳飞死后,韩世忠心灰意冷,觉得 “再抗金也没用,朝廷只想议和”,就主动辞了官,躲在杭州西湖边,天天喝酒、钓鱼,再也不过问政事。有人夸他 “聪明,知道功高盖主,早点辞官保平安”;也有人骂他 “消极,岳飞被杀了,他却躲起来,忘了抗金的初心”。他晚年写了首词,说 “冬看山林萧疏净,春来地润花浓”,看似潇洒,却藏着说不出的委屈。
三原人王恕是明代 “直言第一臣”,他考中进士后,从县官做到吏部尚书,一辈子就干一件事 ——“说真话”:明宪宗时,他弹劾宦官汪直 “专权误国”,被罢官;明孝宗时,他反对皇帝给外戚封官,又被罢官;前后加起来,他被罢官、辞官多达 11 次,可每次被重新启用,他还是照样敢说真话,人送 “王铁面”。
有人夸他 “有风骨,明朝就需要这样敢说真话的官”;也有人说他 “太固执,不知道看皇帝脸色,每次都把皇帝惹毛,不仅自己被罢官,想办的事也办不成”。他晚年退休回三原,还在写文章批评朝政,有人劝他 “都退休了,别再惹麻烦”,他却说 “我是明朝的官,就算退休了,也得管朝廷的事”。直到 93 岁去世,他都没改 “直言” 的脾气。#历史冷知识##历史杂谈#
来源:牛牛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