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叔叔阿姨,出租银行卡可能涉嫌帮信罪,一张卡的代价可能是法律的严惩……”近日,二十七团巴扎市场里,返乡大学生邓双手持宣传册,向摊主们讲解法律知识,同行的大学生冯文博给职工群众播放“三下乡”大学生志愿者饰演的普法短视频《一张卡的代价》。这是二十七团司法所依托返乡
“叔叔阿姨,出租银行卡可能涉嫌帮信罪,一张卡的代价可能是法律的严惩……”近日,二十七团巴扎市场里,返乡大学生邓双手持宣传册,向摊主们讲解法律知识,同行的大学生冯文博给职工群众播放“三下乡”大学生志愿者饰演的普法短视频《一张卡的代价》。这是二十七团司法所依托返乡大学生开展“法治大宣讲”活动的一个缩影。7月份以来,石河子大学“三下乡”志愿者与本团返乡大学生组成的22人的“青春普法队”,在司法所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国旗下宣讲、市场普法、“以案释法”、宣讲比赛等多样化形式,让法治宣讲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职工群众生活。
搭好“普法台”:司法所护航,青春力量唱主角
“要让法律‘活’起来,得让年轻人站C位。”二十七团司法所负责人介绍,活动之初,司法所便明确“指导不主导、服务不包办”的思路,筛选团场真实案例,让宣讲内容更接“地气”;协调连队(社区)、市场、机关等场地资源,为活动铺路搭桥。
12名石河子大学“三下乡”志愿者组成的“中华文化传承团”小分队,带着专业知识与活力而来;10名本团返乡大学生熟悉乡音乡情,是天然的“沟通桥梁”。两支队伍在司法所的统筹下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法治大宣讲注入青春能量。
唱响“法治歌”:多元场景发力,普法更对“胃口”
国旗下的“法治宣讲”
清晨的连队广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大学生们站在国旗杆下,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结合团镇实际案例讲解法律知识。“爷爷说,以前遇到纠纷靠‘说理’,现在靠‘说法’,这就是进步!”返乡大学生刘倩芸的一段宣讲结束语,让职工群众深受触动。司法所全程指导大学生挖掘案例价值、打磨宣讲内容,让庄重的国旗下宣讲既有法律的严肃性,又因贴近群众生活而更具感染力。
巴扎里的“法治课堂”
“大姐,买东西被坑了别着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规定……”巴扎市场宣传中,大学生们设起“移动咨询点”,针对市场商户最关心的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等问题,他们结合司法所提供的典型案例,用“唠嗑”的方式答疑解惑,摊主和顾客听得津津有味,有人当场拍下宣传册上的维权电话:“这下心里有底了!”
暑期里的“成长防线”
社区的“七彩假期”课堂上,200多名中小学生翘首以盼。大学生们化身“法治老师”,结合真实案例讲解未成年人保护知识,播放动画短片解析网络诈骗套路,还设计了“遇到欺凌怎么办”等互动情景问答,孩子们举手踊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司法所提前对授课内容进行专业把关,确保内容既易懂又精准,让法治意识在笑声中悄悄扎根。
夜话中的“家常普法”
连队周三夜话现场,大学生们搬个小马扎坐进群众堆里。“张叔,您家果园承包合同签了吗?得注意这几点……”他们结合司法所整理的“邻里纠纷调解案例”,把土地承包、赡养义务等法律知识融进拉家常里。接地气的方式让职工们打开话匣子,有人感慨:“老邓家的丫头讲得挺好,把这个问题通过准确的法律关系说明白了。”
镜头里的“法治故事”
“三下乡”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创新宣传形式,出镜饰演了2期普法短视频。《宿舍三人行:从骂老板到懂维权》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与劳动者权益保护,演绎学生维权故事,警醒广大学生及群众依法维权;《一张卡的代价》以剧情演绎结合普法讲解的方式,生动呈现了出租出借银行卡的法律风险,提醒大家提高警惕、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通过趣味性、故事性的短视频普法形式,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收获“成长果”:青春蜕变,法治种子萌芽
“以前上台会紧张,现在能自如应对群众的提问了!”这是大学生们的共同感受。活动中,他们不仅是普法者,更是受益者,语言表达、临场应变、协作配合等能力的显著提升,对法律的理解也从“陌生条文”变成了“生活常识”,真切感受到法律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焉耆垦区返乡大学生“以案释法”宣讲比赛中,二十七团代表队凭借对身边案例的精准解读、接地气的表达风格,包揽一二三等奖。“能拿到好成绩,多亏了司法所帮我们梳理团场真实案例,教我们怎么把法律知识讲得让大家听得进、记得住。”获奖大学生冯文博难掩激动,话语里满是收获的喜悦。
法治宣传没有终点,青春力量永不褪色。二十七团司法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搭建平台,让更多返乡大学生参与进来,用青春活力为法治团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让法治之花在基层沃土上接续绽放。
通讯员:杨雅杰 张龙
编辑:谷冬霞 一审:张龙
二审:李 军 终审:杨国宝
来源:焉耆垦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