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违法发放贷款罪立案量刑标准 附案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09:53 1

摘要: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最新课题推荐:线上直播:“新反洗钱法”背景下金融机构反洗钱履职要点解析专题

违法发放贷款罪,是指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向关系人以外的其他人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违法发放贷款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关系人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法规确定。

一、立案标准

数额标准:违法发放贷款数额在200 万元以上的,即达到刑事立案追诉标准。

损失标准: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0 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特殊情形: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存在多次违法发放贷款、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等情节严重的,仍可立案。

二、量刑标准

(一)基本量刑幅度

数额巨大或造成重大损失: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1 万 - 10 万元罚金。

实践中,“重大损失” 一般指直接经济损失50 万 - 100 万元;“数额巨大” 通常指单笔或累计发放贷款200 万元以上。

数额特别巨大或造成特别重大损失:

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2 万 - 20 万元罚金。

“特别重大损失” 一般指直接经济损失300 万 - 500 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 通常指发放贷款2000 万元以上。

(二)从重处罚情节

向关系人发放贷款:包括银行工作人员近亲属、关联企业等,依法从重处罚。

单位犯罪: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责任人员按上述标准量刑。

三、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一:甲违法发放贷款 1.8 亿元案

案情:某国有银行支行行长甲,在 2019 年为帮助关联企业 “借新还旧”,违规向 C 公司发放贷款 1 亿元,并帮助 B 公司续贷 8000 万元。甲未履行贷前调查义务,提供虚假财务报表,导致贷款到期后本金 1.8 亿元及利息 1090 万元均无法收回。

裁判结果:

损失认定:根据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批复,未追回的本金及利息共计 1.909 亿元均计入损失。

罪名与量刑:甲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和受贿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 8 年,并处罚金15 万元。

案例二:张某违规放贷 1 亿元案

案情:某银行客户经理张某与中介李某勾结,通过伪造材料为 23 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1 亿元,收取好处费 30 万元。贷款到期后 2100 万元逾期无法收回。

裁判结果:

损失认定:直接经济损失 2100 万元。

罪名与量刑:张某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造成重大损失)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 5 年 6 个月,并处罚金15 万元。

四、司法实践关键要点

违反国家规定的认定:

包括《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及 “三办法一指引”(如《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部门规章。

例如,未严格审查借款人资质、提供虚假调查报告等行为均属 “违反国家规定”。

损失计算规则:

直接经济损失包括贷款本金及确定无法追回的利息。

若贷款已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追偿仍无法收回,可直接认定为损失。

单位犯罪的认定:

分支机构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且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构成单位犯罪。

例如,银行支行集体决策违规放贷,违法所得用于单位运营,可追究单位及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

五、地区差异与动态调整

地方标准:

经济发达地区可能提高量刑门槛。例如,江苏将 “特别重大损失” 标准定为500 万元以上,而江西为100 万元以上。

北京等地区通常参照全国性标准,但具体案件可能结合本地经济水平调整。

法律修订动态:

2022 年立案标准提升后,司法实践中 “数额特别巨大” 的认定趋于严格。例如,发放贷款 500 万元以下一般不认定为 “特别巨大”。

六、风险防范建议

金融机构内控:

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制度,强化贷前调查、风险评估及贷后跟踪。

对关联交易、借新还旧等特殊业务建立独立审查机制。

从业人员合规:

避免接受客户贿赂或利益输送,拒绝参与伪造贷款材料等行为。

对存疑业务及时向上级或合规部门报告,留存书面审查记录。

法律救济途径:

对已发放的问题贷款,应通过民事诉讼、仲裁等方式积极追偿,以减少损失认定风险。

综上,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司法认定需结合具体案情,重点关注损失计算、违反国家规定的证据固定及罪名竞合处理。建议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合规培训,确保业务操作符合现行法律标准。

来源:神秘案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