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就看清明”,今日清明,今年春天还会有倒春寒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11:04 1

摘要:“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不知不觉,今日4月4日,太阳黄经到达15度,意味着我们正式进入了清明节气。今年清明交节的具体时间为2025年4月4日20时48分21秒,农历三月初七。在《晋书·礼志》中对“清明”有着明确的解释:“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导读:“冷不冷,就看清明”,今日清明,今年春天还会有倒春寒吗?看农谚咋说。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不知不觉,今日4月4日,太阳黄经到达15度,意味着我们正式进入了清明节气。今年清明交节的具体时间为2025年4月4日20时48分21秒,农历三月初七。在《晋书·礼志》中对“清明”有着明确的解释:“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净,故谓之清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分后的十五天左右,北斗七星的斗柄会指向天干“丁”位(正南方),这就是清明交节的日子。进入清明节气,随着雨水增多、天气回暖,万物“吐故纳新”,呈现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景象,故此得名“清明”。

孔子曾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清明不仅是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唯一一个以节气命名的节日。加上“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融合,清明节已经成为了一个以“扫墓祭祖”为主题的祭祖大节。扫墓是“孝”的延续,通过扫墓祭祖,后人可以更好的表达对先人养育之恩的感念,传承家族伦理。所谓“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个人无论能力有多高,或者钱财有多丰厚,但都会在清明节这天归乡祭祖,以此表达怀念与哀思,这就是“孝之精神”的传承。

老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进入清明时节,降雪的概率已经明显降低,预示着天气开始正式回暖,农作物因此也进入了关键的播种、出苗期,我国由于地域辽阔,此时南北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天气特点。例如,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进入清明,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需防范“倒春寒”,因此农作物播种时要抢抓晴好天气,防范低温冻害,除此人们出行也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对于南方地区来说,进入清明,虽说湿润多雨,气温稳定,但这样的环境也为害虫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农田要做好病虫害的防范,其次,家中还要注意多通风,以免湿气过重堆积霉菌。

今年的清明节气不一般,属于“三月清明”。那么,什么是“三月清明”呢?

清明交节的时间较为固定,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交节,但其农历时间就不那么固定了,这主要受农历“置正”的影响,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以及《风俗通义》中记载 :“清明者,二月节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清明交节的农历时间通常会在“二月份”和“三月份”。因此,民间就有了“二月清明”和“三月清明”的说法。

农谚说“二月清明无雨落,三月清明满池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二月,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清明期间的降雨就会比较少,这样的天气情况下,土壤很容易出现干旱的“春旱”现象;相反,如果清明交节的时间在农历三月,那么这预示着清明期间的降雨就会增多,这样的天气能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但要做好农田的排水工作,以免农田积水导致农作物的根系出现腐烂的情况。

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古人就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很多观察天气的经验,就以这些经验来推测之后的天气走势,以便更好的进行农耕生产。在农村有一句老话说:“冷不冷,就看清明”,今日清明,今年的春天还会有倒春寒吗?我们看看农谚咋说。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交节当天刮起了冷风,天气很冷,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都会比较寒冷,这里的“四十五日”并不是确切的时间,而是指很长一段时间。

这句话其实有几分道理,如果清明当天有冷风,说明冷空气仍旧活跃,寒潮还未完全退散,而气候的转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清明后的一段时间都会比较寒冷。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中,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无论是出游踏青,还是扫墓上坟,都最好随身携带一件薄外套,以免遇到气温骤降的天气。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交节当天下了一整日的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清明期间的天气还会很冷,甚至还会有结霜的天气,可见其寒冷程度。

这很明显就是“倒春寒”天气现象,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出现了气温骤降的天气,那么其生长将会受到一些影响。例如清明时节的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其抗逆性较低,如果遇到了气温骤降的天气,那么小麦的幼穗就会发生冻害,穗粒数也会因此减少;其次,大多农作物此时正处于幼苗期,如果此时受冻,那么叶片就会黄化,甚至生长停滞,整株枯萎等;最后,倒春寒天气也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人们很容易因忽冷忽热而出现感冒等不适,因此“春捂”措施还不能停。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交节这天是晴天,即晴日头,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就会逐渐暖和,农作物也能因此更好的生长。

清明期间如果天气能逐渐回暖,那么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很多的好处。首先,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冬小麦的分蘖数就会增加,幼穗分化也会加快,为后期穗大粒多奠定基础;其次,天气回暖气温也会随之升高,当地温升高至12℃以上时,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就会增强,有利于有机质加快分解,为农作物提供更充足的养分;最后,温暖的天气中,农作物能更好的“积温”,其根系吸收能力就会增强,对水分和矿物质的利用率就能提高,植株抗逆性就会随之增强。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清明交节这天的天气已经开始暖和,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谷雨节气时天气已经就会很热了,当然,这里的“暖三度”并不是确切的温度,而至相较于之前的天气比较暖和。

谷雨时节是春季最后的一个节气,如果此时天气太过炎热,那么对农作物的生长也会适得其反。因为谷雨还在春季后期,如果天气就已经炎热,那么就会加速土壤水分蒸发,若遇到降水不足,很容易引发春旱,影响春播作物(如玉米、棉花)的出苗率和幼苗生长。除此,谷雨本身是“雨生百谷”的时节,如果气温过高,还会抑制农作物的花芽分化,导致落花落果,如棉花蕾铃脱落率增加,水稻空壳率上升。

综上所述,今年春天还会有倒春寒吗?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如果清明交节这天是晴天或天气暖和,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很快就能暖和,不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反之,如果清明交节这天刮起了寒风或下起了雨,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还会很冷,很明显,这就是“倒春寒”天气现象,这样的天气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今日清明,我这里晴空万里,您那里是什么天气呢?欢迎讨论。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