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悦石先生指画之线质与味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0:17 1

摘要:指画,即以指写意、心手合一,指随心运、十指连心,从心到手、信手涂抹,随心随性、直抒胸臆,逸趣天然、耐人寻味。 指画的核心,重在心意之传递和表达,其心法传神之处与以毛笔作画之大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在用指、用墨、用水上亦须互通、圆融无碍,方可臻妙境。 指画,在线

吴悦石先生指画之线质与味道

悦翁之指画,于像与不像、含蓄之中传文人画大写意之精神,其"指"所未到气已吞之气势,无论花鸟、人物、山水,在意韵上已汇成大观。

一一导读

指画,即以指写意、心手合一,指随心运、十指连心,从心到手、信手涂抹,随心随性、直抒胸臆,逸趣天然、耐人寻味。 指画的核心,重在心意之传递和表达,其心法传神之处与以毛笔作画之大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在用指、用墨、用水上亦须互通、圆融无碍,方可臻妙境。 指画,在线质的表现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点、线、面在宣纸上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比之拿毛笔作画确有不同。悦翁之指画,于像与不像、含蓄之中传文人画大写意之精神,其"指"所未到气已吞之气势,无论花鸟、人物、山水,在意韵上已汇成大观。而悦翁之毛笔画,亦似乎时常会从指画中得到一些灵感和妙思,其指画与毛笔画之间,互为推进,形成了一种共振。观悦翁之指画,其在点、线、面的墨色交融与相互变幻中,如其线条的起伏顿挫、曲折圆转之中所隐含的柔性与指画本身的钝性能十分协调的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内柔外刚之美。悦翁之指画,生气勃发、气脉贯通,其间或若有若无、筋脉不断,或气似无而势还连、一派生机。其线条刚健流畅、劲道纯厚,于转折之间骨肉相连、细筋入骨,指意随心、指画心成,意境深长。吾观悦翁在运指作画或示范之中,其线条之质感亦颇有"如锥画沙"之妙。

关于“如锥画沙”的阐述和比喻,历代书家认为用它来形容书法用笔之妙是恰当的,更有的书家将其视为书法艺术的用笔极则。姜白石在《续书谱》用笔一章里写道: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进而对“如锥画沙”做了补充说明,即“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明朝解缙在述说他自己学书经过的一段文字中也有“如画沙剖玉”之句。沈尹默先生认为:“在平平的沙面上,用锥尖去画一下,若果是轻轻地画过去,恐怕最易移动的沙子,当锥尖离开时,它就会滚回小而浅的槽里,把它填满,还有什么痕迹可以形成?当下锥时必然是要深入沙里一些,而且必须不断地微微动荡着画下去,使一画两旁线上的沙粒稳定一下,才有线条可以看出”(沈尹默《二王书法管窥》)。对于这个问题,周汝昌先生说:“如锥画沙的沙不是干沙,更不是沙盘里的沙,它应是指南国水乡,被水淘澄的最细净的润泥地;这种水淤地,干净细润,用锥在上面写字,其笔画会格外的清晰明快。”追根寻源,我们来看看“颜鲁公传张长史十二意笔法”中是怎样理解和叙述这方面内容的。“颜真卿问张长史曰:敢问神用执笔之理,颇得闻否?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老舅陆彦远。彦远曰:吾闻昔日说上,若有工,而迹不至。后闻于诸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泥画沙。思所以不悟,后于江岛过,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笔,当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可久,自然齐古人矣。但见此理,以专想工用,故其点画不得忘动。子其书绅。余(指颜真卿)遂铭谢,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工墨之术,于兹五年,其草自知可成矣”(清冯武《书法正传》第200页);由此可见,陆彦远在听了诸遂良关于“用笔当须如锥画沙”的指点后,起初并不能领悟其中精髓;但当他有机会实地操作时,才悟通书法用笔之妙旨。陆彦远实践并悟通“如锥画沙”笔法之地为“江岛”,"江岛”即古诗词中常见的“汀洲”,亦称“沙洲”,是含沙质的水中滩或水旁地,它是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大片地面。苏东坡《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云:“时有沙户祈春蚕”之句,并自注说:“吴人谓水中可田者为沙。”清金磷叟在《景宁杂诗》也有“略见平沙便作田,一锄烟雨碧溪边”的句子。王祯在《农书,田制门》中也说“沙田,南方江淮间沙淤之田也。或滨大江,或峙中洲……其地常润泽,可保丰熟……故腾他田也。”如此便可得出结论:“如锥画沙”的沙(沙田),不是指干沙,也不是指沙盘上的细沙,“如锥画沙”的“沙”不是纯沙,而是沙中含有泥质成份的润泽地。

“如锥画沙”中的沙不同于干沙,因其沙中带泥,泥沙融合且呈润性,故用锥尖等物在上面写字或画线时,使线条两边的沙粒在短时间内不致滑落填掉字迹。笔者认为:由于润性和粘合力的作用,虽然用锥子等物在沙地上画下去,没有沙粒在短时间内滚回小槽把字迹填掉的这种明显迹象,但不能排除线条两边的沙泥在水(所含水份)和其本身的重力作用下,沙泥微微下坠以至隐没笔画(线条)起止的情形存在。事实上,从力学的角度和原理来进行分析,这样的情形也是无须争议的。笔者曾用锥尖之物有机会到日照海边、滨州黄河岸边、秦皇岛海边、南方红水河边等类似于江岛中所说的细润沙地上作书,体会到锥尖之物在沙面上画道时,其线条由于书写时的节奏和轻重之不同,锥尖进入沙里使线条呈现出不同深度的立体效果。由于沙田不同于纸面,它既有平面的作用,又明显的存在着纵向的深度影响,当书写畅快(痛快)之时,能使锋尖同时进行平面运动而又能在纵深方向尽情发挥且不受任何阻碍。这或许就是沙田让人在上面用锥尖之物进行书写时产生欲罢不能的特殊艺术感染力的真正原因。如笔者曾从红水河边沟壑的出入口处去探寻此种沙地的纵向深度,尽管笔者已经从沟壑两边崩落的痕迹中看到了沙地将近十米的纵深度中所含沙泥的质地是相同的;因为崩落的局限和沟壑水面的遮盖,这种沙地还继续向下延伸着,其实仅此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它告诉我们在这样的沙地上书写时,其纵向深度是很难有极限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其上面书写时线条才格外沉著。由于在书写运动过程中锋尖能深入到沙泥里面而使线条的起止之迹藏于点画的纵向层面之中,故此才达到“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藏锋书写之艺术效果,其线条自然而然,明利而媚好,使“如锥画沙”成为书法艺术所追求的用笔极则。以书入画、以指作画,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等等,以心印心、心法相传,人文画大写意指画之传承,悦翁之指画作品可为范式。

关于吴悦石先生之指画,诸多名家,皆有善评。

在当代,悦石的画是离古人最近的,尤其是人物和花鸟。就笔墨质量而言,同辈人中少有能与其匹敌。无论用笔和指画,道理相通,忘法法生,含美美至,是中国画正途。

程大利

吴悦石先生的指头画天趣盎然、文气十足,是十分难得的妙品!

指头画在我国绘画传统中是别调,有别趣,所以一直为文人画家所喜爱。高其佩、潘天寿、孙其峰等皆有指头画佳作。吴悦石先生精于笔画,偶一染指,妙得其趣。指头画的特点是"不见笔踪",有意外意,有趣外趣,常能出偶然效果。当然这取决于画家的才情、修养、功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有了笔画的高水平,才有指画的妙趣。

梅墨生

指画一科,由来已久。有清之际的铁岭高其佩于此途更见彰显。此外,指画亦为市俗匠制哗众于江湖,其自然沦为旁门左道。

吴先生于指画留意甚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见与发明。在吴先生看来,手是心灵的延长。因此无论是用指头还是用毛笔来作画,都应当展示心灵的丰富性,其次才是指与笔的技法。

吴先生的指画平实恬静,气格高雅,绝无怪力与机巧。所谓指画,是名指画。

王登科

指头画古而有之,名家辈出,清人南村高其佩曾为一时之翘楚。现代潘天寿别出心裁,为指画创作又一高峰。

吾师悦石先生,不让先贤,于指画创作颇有心得,无论山水人物,花鸟博古,皆能遗形取神,自成风貌。先生所作指画古拙质朴,气韵灵动,生机盎然。当代指画,常被讥为野狐禅,不免流俗,唯先生独具文人气质、学者风范,品格高古,能做到不失之于江湖,又可逃俗,不可不谓之高明。

杨中良

吴悦石先生对毛笔的习性非常了解,故在宣纸上笔头硬朗,下笔率性,入纸自信、坚实;对笔性的娴熟运用到指头上,或许想体验笔外的过程趣味?抑或就想用别的视觉方式来解读线条在纸上的呈现?但在作品里我看到,吴先生用指用笔,其实仅仅是工具的不同;在章法结构、水墨境界等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看来对艺术家来说,工具其实并不重要,"居高声自远",异曲而同工。

在技法的运用上,吴先生作画的过程我未亲见,感觉是用小指画细线,拇指画粗线,最多的是用食指画线,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或案头花卉都得其笔韵,看似简单,其实笔头上的功夫已是醇厚,而奇情逸趣,对吴先生来说更是信手拈来的事。

汪为新

观吴先生这批指画,我心生欢喜。其中几张十分耐看。实则,若非吴先生笔画的修为,恐无指画上的造诣孤绝。所谓孤绝,我是说,指画自铁岭高且园以后,潘天寿是一高峰,吴悦石算是继起。三百年来,涉事指头画者,代不乏人,而成就特出者,寥寥三五人而已。笔画、指画,修为是一致的,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亦无二无别。吴先生的指画,题材、笔墨、趣味、营造、设色等等,基本和其笔画一致。较其笔画的娴熟,由于运指于纸的特殊性,吴先生的指画,反而少其笔画的习惯性动作,少了惯性,是熟后生,画遂能以正驭奇、因"生"而生动,因"奇"而多趣。吴先生的指画,善于利用指墨在纸上的偶然痕迹,顺势生发,勾勒点染,俱见匠心。世之指画者,多见尖刻,吴先生能浑厚;世之指画者,多流于江湖杂耍。吴先生对指画的偶然效果把握得分寸适度,"奇"不犯正,"异"不伤雅,文而能古,格调自高。此修为所然,非为运能至,更非指笔之别。

吕三

吴悦石的这批指头画,我想他是想进一步证明与诠释国画"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的优点。骨法用笔就是中锋用笔,它能将一个人心手所发之力有效地入到纸内,并反过来能体现一个人画画时的精神状态。化而为大,用笔与用指头或用手掌或用指甲在他那里都是用心用气,都是他意识精神的延伸,只是传达媒介不同罢了。

指画,在国画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没有最终形成艺术创作的洪流,但几位在指画创作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却丰富了后人艺术欣赏的视界,吴悦石先生的指画创作同样具有这样的意义。虽然创作的主导材料从毛笔改为手指,原本的一勾一写变为指掌的一点一抹,但始终不变的是画作中所散发出来的浓郁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味和风神。人物依旧神态洒然,静坐礼佛者心如止水,仗剑钟馗正气凛然,花朵自在绽放,禽鸟自来亲人。从这些指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吴悦石先生在对传统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上,在指画的技法与运用上,已远超时流,合道于先贤了。

马龙

看吴悦石先生的指画,第一印象就想到了禅家的"指月"。某次与觉真禅师聊,谈到指月,他竖起一指,对我说,指在这里,月在那里。指与月,是用指作接引,达到月,达到意,最终达到真如。其实指和画的完满境地也同指和月,只是接引的方式略有不同罢了。《楞严经》有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吴悦石指画,一如用笔,笔笔写来,指指生发,一指一笔,而发千指千笔、万指万笔。发之而为象,由象而达意,往往能意与古会。

昔人铁岭高其佩,以指画名于世,并供奉深宫。观其所论,无外运用掌、指、甲,所谈技耳,非道也。画,还有其他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臻乎道",若目标是"臻乎道"的,则用指还是用笔画,就无甚差别了。就都是个接引的过程了,都是"指",而目的是要达到"月"。听吴悦石讲他自己的画,不讲技术层面的东西,而讲意,他的画是有古意的,达到了他的相对完满的"月"。

王振羽

指头画古来有之,史传唐人张璪善用秃笔,或以手摸索绢素,问其所由,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后一尊为指画之祖。以指代笔,蘸墨蘸水,当代不乏其人,然千余年来未见指画作品传世,亦未见著述。清初辽宁铁岭人高其佩开指画之风,丈二巨幅人物不但神彩逼人,用线之时,枯涩之中有拔山之势,有劲健之骨,如万岁枯藤,指画之妙令余震撼不已。近人潘天寿一生致力于指画之研习与推介,所作指画,大气磅礴,沉雄奇崛,故可传世。《快意斋论画》第57页一一第59页。

指画能于枯涩处得微妙之变,大者寻丈,小者盈寸,甲肉之际,翻覆之间,毛锥所不能也。至若运指之时,如不能心静如常,思入太古,远俗却甜,高迈跌宕,则必入于庸俗之路,江湖谬种。故自高铁岭、潘天寿后,鲜见名手之作,今日之画坛,虽不乏鼓吹标榜之辈,皆因眼界、胸次、修养之故,不得其妙。

指头画因其甲肉俱坚,故宜用皮纸、厚纸,生熟之间,宜施其妙。作画之时虽有滂沱之水,化解之时愈见生发之趣。余于二月书坊展三十余幅指头册页,乃年尾年初养病之时戏指之作,惟于微妙处颇费巧思,以别于信指狂涂者。指画如无书卷气,即入江湖一路,貌似狂放,已无蕴藉之心,究其根由,惟不知沉寂,故不能神妙。《快意斋论画》第64页。

与此同时,他也探索指画艺术,认为形式为内容所服务,关键在于以气运笔,就是我们所说的气,以气运笔,通过内家的这种这个养生之气,使作品的气脉贯通、神采飞扬。我想一会儿各位在深入阅读他的作品中,这种感受一定会给大家产生不一样的这种联想和感悟啊!

这样一位艺术家,不光是全心潜心从事艺术探索,数十年孜孜不倦,而且把他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这是对中国绘画艺术、中国文化,中国艺术最好的传承和传播弘扬!这都是让我们心生敬意的这些善举!吴悦石先生的艺术实践,既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现代诠释,也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在现代所具有的价值意义的一个最好的体现。他以笔墨为周期横渡古今,在传统和创新的激荡中,开辟出了一条融古开新的艺术道路,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具有重要启示性的一个范例、一个范本。

(冯远先生在《至道躬行一一吴悦石八十书画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来源:山房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