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38万买墓15年后发现“住”了别人!法院判陵园赔28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11:04 1

摘要:上海市民施先生握着泛黄的墓地认购合同,站在本该属于父亲的墓穴前浑身发抖——青石板碑面上赫然刻着陌生人的名字。这个15年前花2.38万元购置的“人生后花园”,在父亲真正需要入住时,竟被告知早已“售罄”。一场阴阳两隔的消费纠纷,撕开了殡葬行业管理失序的冰山一角。

上海市民施先生握着泛黄的墓地认购合同,站在本该属于父亲的墓穴前浑身发抖——青石板碑面上赫然刻着陌生人的名字。这个15年前花2.38万元购置的“人生后花园”,在父亲真正需要入住时,竟被告知早已“售罄”。一场阴阳两隔的消费纠纷,撕开了殡葬行业管理失序的冰山一角。

2010年3月,施先生与沪郊某陵园签订《墓地认购合同》,明确约定C区18排7号双穴墓位,50年使用权限,当日全额支付2.38万元。当年转账凭证、盖有公章的合同原件、墓位方位图等文件保存完好。

2025年2月父亲病逝后,施家前往陵园办理落葬手续,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该墓位2013年已转售他人,2020年实际下葬。”更令其震惊的是,系统显示该墓穴存在两份有效合同,陵园承认系“工作失误导致重复销售”,但此时同等规格墓穴已售罄,剩余墓位价格高达12万元。

经法院审理查明:

1. 管理混乱:陵园未建立电子档案系统,2010-2015年间纸质合同登记存在漏页、错号现象;

2. 违规操作:2013年销售员王某为冲业绩,在未核查原始档案情况下二次销售该墓位;

3. 善后缺失:2020年下葬时未履行墓位核验程序,错失纠错时机。

• 解除双方合同关系;

• 按当前同类墓穴市场价12万元赔偿重置费用;

• 补偿丧葬延误产生的餐饮、交通支出1万元;

• 酌定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

• 案件受理费由陵园承担。

总计赔偿28万元。

纸质时代的致命漏洞

涉事陵园至今仍采用纯手工台账管理,2010年以来的4.2万份合同中,12%存在登记信息不全问题。档案室潮湿发霉的登记册上,施先生的合同编号与2013年买家记录重叠在同一页。

暴利催生野蛮生长

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00-2025年墓地均价暴涨580%,部分陵园利润率超房地产行业。某销售主管透露:“为完成KPI,新人常被暗示可‘灵活处理’陈年墓位。”

1. 数字化改造:2026年起上海推行墓位“一码终身制”,扫码可查购置、使用全流程;

2. 资金监管:墓穴预售款须存入第三方托管账户,防止挪用;

3. 信用惩戒:将“一墓多卖”纳入企业失信名单,实施行业禁入;

4. 民事追责:律师建议消费者留存合同、付款凭证、现场照片“三件套”,必要时可主张惩罚性赔偿。

当施先生捧着父亲的骨灰走出法院,判决书上的28万元赔偿金在夕阳下泛着冷光。这场持续两年的诉讼,换不回那个被篡改的墓位编号,却让所有人看清一个道理:

生者的体面,不仅在于葬礼的排场,更在于对白纸黑字的敬畏。当我们为亲人挑选墓地时,买的不仅是三尺安息之所,更是一份跨越生死的承诺。或许唯有让契约精神扎根,清明时节的绵绵细雨,才能真正洗净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尘埃。

来源:清浅社会趣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