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日清晨,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薄雾未散,兴顺苑社区小广场已飘来阵阵香气。“尝一尝,这是我家祖辈传下的手艺,现在会做的人不多了。”60岁的田锋端着一盘面果,招呼顾客。小巧圆润的面果入口即化,满是酥香。
9月9日清晨,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薄雾未散,兴顺苑社区小广场已飘来阵阵香气。“尝一尝,这是我家祖辈传下的手艺,现在会做的人不多了。”60岁的田锋端着一盘面果,招呼顾客。小巧圆润的面果入口即化,满是酥香。
田锋的手指划过面果纹路,眼中难掩怀念。上世纪90年代,27岁的他随父母从固原迁至兴泾镇,“母亲带着做面果的手艺在这扎下了根。”随着饮食习惯变迁,老家的面果香味渐淡,仅留存于记忆中。
然而,田锋始终记着“妈妈的味道”,经常制作面果,供家人食用或赠予邻里。“2023年,这门手艺获评西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的人多了,我才发觉许多人惦念这口乡味。”田锋说,把手艺留住,记忆里的味道就不会消失。
田锋制作的面果。
如今,每次参展,常有老人对田锋说,“吃着面果,像回到老家过年一样。”
转角处,“穆二家馓子”的招牌格外显眼,42岁的冶小英忙着整理打包好的馓子、油饼,金黄油亮的成品散发着诱人色香。“我12岁随父母从固原过来,那时爸妈做馓子,我就蹲在旁边看,十几岁便跟着学揉面。”冶小英擦去额头汗珠,语气中满是自豪,“母亲总说‘做吃食要实在’,所以我们家的馓子一直用当年的新油,几十年没改配方。”
从摆摊到创办几十平方米的加工厂,冶小英用了20年。现在,她家的馓子不仅线上热销,还远销日本。“前几天,有位老顾客说,吃着我的馓子就想起老家的年,我听了特别高兴,决定把家乡味道传下去,就像留住了根。”她说道。
冶小英制作的面点。
正午时分,“老哈叔羊肉搓面”店内坐满食客,23岁的马行原正帮父亲招呼客人。
“父亲是90年代从六盘山下移民来的我生在银川,却是吃着父亲做的羊肉搓面长大的。”马行原的父亲开面馆已有十几年,他16岁左右便开始跟着学搓面,。
“父亲做面很讲究,面条必须手工搓,连汤里的盐都要按老方子放。现在虽然雇了厨师,但我还是常跟着学,就怕把父亲的手艺弄丢了。”马行原说,父亲的手艺里藏着乡愁,也把乡味记忆融进每碗面里。
自1983年宁夏实施“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战略以来,这里便成为接纳移民的重要安置地,从最初的芦草洼扶贫经济开发区,逐步发展为如今辖6村3社区的宜居乡镇。如今的兴泾镇,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66.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11元,移民群众已从“安家”走向“兴业”。
随着日头渐高,兴泾镇的烟火气愈发浓厚。田锋、冶小英、马行原们,带着各自的手艺这里扎根、奋斗,手中的面果、馓子、羊肉搓面,既藏着对老家的思念,更承载着靠双手打拼出的红火生活,让“舌尖上的乡愁”,成为推动人们奔向美好生活的温暖力量。(宁夏日报记者 张璞)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