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张学良大义灭亲直接发报给熊飞:就地枪决,不必解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09:24 1

摘要:1931年11月初,北京东单某处的陆军总部电讯室彻夜未熄。电报机“哒哒”作响,值班军官抬头喊了一声:“少帅急电!”纸带里蹦出的十二个字,让在场所有人瞬间屏住呼吸——“叛乱平定,张学成就擒,请示处置。”

1931年11月初,北京东单某处的陆军总部电讯室彻夜未熄。电报机“哒哒”作响,值班军官抬头喊了一声:“少帅急电!”纸带里蹦出的十二个字,让在场所有人瞬间屏住呼吸——“叛乱平定,张学成就擒,请示处置。”

纸带被快步送进会议室时,张学良正低头翻阅各省报章,对外界责难已习以为常。听完汇报,他沉默了半分钟,目光却越过窗外灰暗的天空停在北平城楼上。稍顷,他提笔回电:“就地枪决,不必解送。”一句话,没有多余标点。

这封回电的落款时间与九一八事变相隔不过五十天。东北沦陷、士气颓唐、舆论痛斥,这些压力张学良扛得正吃力。如今堂兄张学成勾结日方,辽西自立“东北自卫军”配合日军西进,若再纵容,奉张两族信誉将被彻底挖空。

追溯缘由,张学成出身奉天,名校毕业,按理锦绣前程唾手可得。张作霖在世时,为示笼络,干脆把他与张学良一同送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课余练剑比马,他常自负地说:“枪炮阵图,我未必输给少帅。”在座同学皆记得这句口头禅。

1928年6月,皇姑屯爆炸,张作霖身亡。世人惊骇,张学良却在悲恸间接掌全部兵权。葬礼次日,辽阳专列上,师部参谋私下悄悄提醒少帅——张学成在锦州聚众议论,暗批新领袖“优柔寡断”。这条小道消息埋下了三年后的祸根。

零星的不满本可通过职务调整消化。遗憾的是,日方特务机关早盯上这位心怀芥蒂的奉系子弟。经济资助、武器配给、舆论抬举,多管齐下,一支仅千余人的杂牌军被包装成“自卫军”。张学成自觉久旱逢甘霖,更把自己称作“辽西保民司令”,表面抗日,暗里引路。

锦州保卫战前夕,东北军后撤关内。辽西成了真空地带,各路土匪、救国会、汉奸混杂。张学成抢占优势地形,截留东北军散兵,甚至贴出檄文:“凡抗战者与日本有杀身之仇;凡支持少帅者系乱国之罪。”文风激烈,却字字递到日军心坎。

熊飞奉命清剿时,随身携带的仅是两个骑兵连外加一队炮兵。开战第四天,辽西初雪,张学成自恃“本家不会杀本家”,拒绝突围,不料被机枪火力压在山洼。晚九点,他被押解到襄平小校场。熊飞在烛光下拟电稿,只写一句:“已生擒,请示。”

返电抵京那刻,张学良面色比灯光更冷白。有人低声劝:“可否以流放代刑?终究族亲。”他摇头:“家族脸面可以再挣,民族脸面丢不起。”

拂晓,枪声三响,辽西荒地鸦群惊飞。行刑名单只有一个名字:张学成。熊飞事后在日记里写下八个字:“同袍心冷,然无他法。”这一页后来被摘抄进多部东北军旧档,却鲜在人前提起。

就地枪决的决定固然冷酷,却也反映了张学良彼时的政治处境——外有日本步步紧逼,内有各方指责“东北不抵抗”,再添一条姑息亲族的罪名,东北军的士气可能彻底垮掉。

值得一提的是,行刑当天,辽西百姓夹道围观,大多沉默。有人小声议论:“投敌换不来活路。”这句口语后来在辽西乡间流传多年,比官书、比史料更能说明态度。

张学成倒下后,“东北自卫军”星散。少帅虽除心腹大患,却无暇庆功。两个月后,他赴南京面见蒋中正,请求统一指挥华北防务;再过一年,热河、山海关相继失守。时代潮水没给他太多喘息机会。

假如张学成当年守在北大营,以其火炮专长协助防御,或许东北军伤亡情况会截然不同。然而历史不讲假设。1931年那张薄薄的电报纸,把一条生路割断,也将张家与东北的复杂恩怨写成注脚,留给后人评说。

来源:微野谈写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