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心怀救国之志,不断探索着能让中华民族摆脱困境、走向光明的道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回首往昔,无数革命先烈
抛头颅、洒热血
用生命铸就巍峨丰碑
2025年
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清明之际
让我们一起凭吊
这些革命先烈
恽代英
恽代英,出生于湖北武昌,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心怀救国之志,不断探索着能让中华民族摆脱困境、走向光明的道路。
在革命的浪潮中,恽代英积极投身于宣传新思想、组织革命力量等诸多重要工作。他凭借着卓越的演讲才能和犀利且饱含激情的文字,唤醒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推翻黑暗的旧制度而不懈奋斗。
他参与创办了多个进步刊物,让革命的火种通过文字的力量,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递、燃烧。
1930年,恽代英在上海被捕,被关押在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化名为王作林。后来被叛变者暴露了身份,3天后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6岁。
恽代英烈士殉难处就位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北侧,作为“中央军人监狱”,是当时南京“四大监狱”之一。
在这里,被杀害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有马克昌、刘希禹、陈仲模等。
马克昌
马克昌(前排左一)与友人合影。(资料图)
马克昌,1929年加入共青团,向家乡青年宣传革命道理,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团结教育了一批进步青年。
同年,昆明北门街火药库爆炸,马克昌参与组建 “青年救济团”,积极投身救灾,为灾民提供物资、照顾孤儿,还揭露反动军阀罪行,组织灾民斗争,参与 “七一一赈灾会” 常委会工作。10月,他与进步青年冲击国民党反共大会,揭露其阴谋。因遭敌人监视,年底前往上海。
1930年,马克昌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因筹备广州起义纪念活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随后被押往南京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
狱中,马克昌乐观学习、锻炼身体,关心难友,坚贞不屈,为同案难友担责。1931年4月29日,国民党判处其死刑。行刑前,他与难友诀别,留下遗书与标语。刑场上,他高唱《国际歌》,高呼革命口号,英勇就义,年仅25岁 。
刘希禹
刘希禹,1909年5月13日出生于云南昆明,家境贫寒但自幼聪颖,深受父亲喜爱。因不满社会黑暗,受进步思想影响,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10月,国民党借 “慰问灾民” 之名召开反共大会,刘希禹与马克昌冲击会场,散发传单、高呼口号,挫败敌人阴谋。事后,为躲避追捕,刘希禹辗转抵达上海,进入上海劳动大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江湾街道支部书记,持续开展革命斗争。
1930年12月,马克昌因筹备广州起义纪念活动被捕,刘希禹等人因同处住所也遭牵连,随后被押解至南京小营子陆军监狱。
狱中,刘希禹秉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持学习、锻炼身体,关心难友,面对酷刑坚贞不屈,与法官据理抗辩。1931年4月29日,刘希禹与马克昌等人被判处死刑。宣判后,他镇定从容,将财物分送难友,留下遗书,展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年仅22岁。
陈仲模
陈仲模,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与马克昌、刘希禹等同志于上海江湾地区开展革命工作。积极响应中共江南省委号召,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广州起义三周年纪念活动,印发传单,筹备南京路大示威。
1930年12月9日,因叛徒告密,陈仲模与刘希禹、马克昌等10余名同志在蔡家花园不幸被捕,随后被押至上海市公安总局拘留所。20天后,又被转押至南京小营子陆军监狱。在狱中,尽管面临酷刑与恶劣环境,陈仲模依旧坚守信念,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表达了对革命的坚定追求。
1931年4月29日,陈仲模与恽代英、马克昌、刘希禹等人在南京雨花台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临刑前,他高呼革命口号,不畏牺牲,最终连中数弹,壮烈就义,年仅20岁,是云南三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陈仲模的英勇事迹,不仅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 “与恽代英共赴刑场的云南三烈士” 之一,其事迹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像恽代英、马克昌、刘希禹、陈仲模这样有着光辉事迹的烈士绝非个例,他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信息来源:中华英烈网)
来源:建邺播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