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书风三变说——魏泰小楷书法《跋十七帖》高清完整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09:25 1

摘要:魏泰活跃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其社会关系网络颇为广泛。他与当时著名书画家米芾交谊甚厚,曾有诗道及年少之谊:“湘浦昔同要月醉,泂湖还忆扣舷歌。”

文◎赵磊

魏泰,北宋襄阳人,字道辅,号溪上丈人,是枢密使曾布妻弟,虽未出任官职,但以诗文闻名江汉一带,与米芾等文人多有交往。

他撰写的《东轩笔录》中提出的“唐朝书风三变说”对后世书学研究影响深远。

魏泰活跃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其社会关系网络颇为广泛。他与当时著名书画家米芾交谊甚厚,曾有诗道及年少之谊:“湘浦昔同要月醉,泂湖还忆扣舷歌。”

这种与一流艺术家的交往,为魏泰的艺术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魏泰在《东轩笔录》中提出的“唐朝书风三变说”具有开创性意义。他将唐代书法风格演变概括为三个阶段:初唐“劲健”,盛唐“肥厚”,晚唐“清劲”。

这一观点为后世研究者如康有为、马宗霍、王仲荦等人所继承和发展,成为唐代书法史分期的重要理论依据。魏泰不仅关注书法风格演变,还对书法与人的关系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书如其人,字如其人”,强调书法是“具有浓厚的人性美和自我表现意味的艺术”。

这一观点反映了宋代文人书法强调个性表达和内在修养的审美取向。

《十七帖》作为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但通过历代摹刻得以流传。据黄伯思《跋十七帖后》记载:“十七帖长丈有二尺,贞观中内本也。凡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逸少草书中烜赫著名帖也。”

唐代时,太宗李世民收集王羲之书迹,“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迹以类相从,缀成卷”,并以“贞观”两字印钤盖。褚遂良监装这些作品,多用紫檀轴首,白檀身,紫罗褾,织成带。

开元皇帝李隆基又加“开元”两字印,跋尾列当时大臣名。《十七帖》在宋代已有多种版本流传。黄伯思在《跋十七帖后》中提到:“今世间有二:其一于卷尾有‘敕’字,及褚遂良解如意校定者,人家或得之。其一即此本也。”

此外还有“洛阳李邯郸家所蓄旧本”、“南唐后主煜得唐贺知章临写本”、“本朝侍书王著又将勒石”等版本。这些版本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势殊疏拙”,有的“摹刻亦瘦弱失真”。

来源:汉府书画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