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通过建筑大师王澍的乡土营建、文化特派员李承华的生态重构、返乡青年朱逸超的社群激活,文村村正以“时空折叠”的方式重构乡村振兴范式,并形成“建筑—文化—产业—社群”四维共振的发展模型,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
洞桥镇文村村有着900多年的历史,曾因新旧建筑混杂被称为“半残村”。
如今,通过建筑大师王澍的乡土营建、文化特派员李承华的生态重构、返乡青年朱逸超的社群激活,文村村正以“时空折叠”的方式重构乡村振兴范式,并形成“建筑—文化—产业—社群”四维共振的发展模型,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
建筑师的“时光褶皱”
洞桥文村村的文化觉醒始于建筑师王澍的“乡托邦”实践。2012年,王澍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选择文村村作为首个整村改造项目,试图在“隐形城市化”中寻回乡村的文化根脉。面对村民最初对“别墅”的向往,他坚持“自然生长”理念,推翻原有规划,以灰、黄、白三色为基调,融合夯土墙、杭灰石等本土材料,设计出14幢24户“浙派民居”,既保留“就地取材”的传统智慧,又赋予现代生活的便利。这些建筑并非简单的仿古,通过8种建筑类型、24种变体,构建出“比老村还像老村”的肌理。
村民楼丹荔至今记得改造时的情景:“王老师蹲在我家破土灶前,说这个位置要留着,老祖宗的烟火气不能断。”如今她的“小树餐厅”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成为活态文化样本。
特派员的“文化酵素”
2024年,省级文化特派员李承华的加入,为文村注入新动能。李承华延续王澍“尊重生活”的理念,通过村民“心愿单”调研,引入浙江漫画家协会绘制肖像漫画,邀请“小百花”越剧团演出,让文化礼堂重现活力。
此外,他以浙江大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依托,开展美育宣讲和主题展览,将国家级文化资源与文村的山水人文“古今呼应”,激发村民的文化认同。“我们需要激活的不仅是空间,更是人心。”李承华在驻村日记里写道。
李承华团队特别设计的“24节气文化浸润计划”,让每个传统节日都成为文化觉醒的契机。这种深度文化介入,不仅向外界展示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业态,也使村民和游客成为文化创新的参与者。
文化觉醒催生经济蝶变。通过打造“状元文化”主题IP,李承华团队为洞桥农产品设计出“诸葛长婆豆腐”“施肩吾状元礼盒”等系列包装,使当地山货溢价率达38%,“共富礼包”推出首月即售出500余份。
归乡者的“文化根系”
王澍的设计为文村村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而文化特派员和村民的参与则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如今,楼丹荔的“小树餐厅”以状元馒头、龙羊土烧等乡土美食重拾烟火;非遗技艺通过研学营地传播给城市孩子,农耕文化在“营地+农事”模式中焕发新生。年轻人用直播推广农产品,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交融。
“乡村振兴不是盖房子,是要把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项链。”“90后”浙大毕业青年朱逸超辞去杭城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文村村创业,开办民宿,将文化元素深植于每个房间,让游客在入住的同时,能够沉浸式体验乡土文化。
2022年,朱逸超带领村民成立农旅公司,将王澍设计的民居群落转化为文化IP,推动“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在对接省级特派员团队后,文村开发的“状元礼盒”让山货溢价38%,带动部分村民人均增收2.3万元。“我想尽自己的能力,把乡土文化的魂找回来,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能够看到回乡发展的可能性。”
田野上的“文化共生”
文村村曾因新旧建筑混杂被称为“半残村”,如今却成为乡村振兴范本。十年间,村庄从“鸡肋村”蜕变为各级媒体争相报道的“文化地标”,吸引生态农业、民宿经济入驻,村民返乡创业,年轻人回归。
“这样的场景,十年前根本不敢想。”文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樟海感慨道。现在的村庄,既有国际建筑大师的作品,也有村民自发组建的戏迷社;既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高端展览,也有抖音粉丝的“乡村网红”。“以前觉得老石头没用,现在才明白,这些老东西里藏着我们文村人的魂”。
文村村的十年,不仅是一场建筑与文化的复兴,更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文明传承的觉醒。当文化融入百姓日常,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正如王澍所说:“真正的乡村复兴,是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自然生长。”十年蝶变,文村以建筑为起点,以文化为脉络,探索出一条“乡愁可触、未来可期”的振兴之路。
王澍的“ 乡托邦”实验、李承华的“种文化”行动、村民的共创热情,共同编织出新时代乡村的文化图景。
来源:富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