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只不过清明节在大家的印象中太深刻了,乃至于都忘了这是一个节气,我们清明时的踏青,赏花,放风筝等习俗就是清明带予我们的。那么,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含义、起源、习俗是怎样的呢?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04
April
04
传
统
节
日
清明放假通知
清明节不仅是我们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也是享受春日美好时光的绝佳机会。
休
4月
4日
休
4月
5日
休
4月
6日
注意事项:
1.注意天气变化,清明气候变化大。
2.避开景点游客高峰期,方便旅行。
3.文明扫墓,文明扫墓,绿色扫墓。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伴随着纷飞的梨花
清明也随之来到
此时节
阳光明媚
草木发华
百花千卉共芬芳
万物去故而从新
呈现出清净明洁的状态
在二十四节气中
清明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存在
清明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可见它在国人心中的分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
祭奠扫墓
追思先贤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
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清明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
也是人们亲近自然
踏青游玩的欢乐节日
把祭扫与游玩结合起来
彰显了清明丰富的内涵
生者与逝者
哀伤与欢乐
看似相悖
此时却得到了和谐统一
昭示出清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本质
又是一年清明时
杨柳依依道春意
最美人间四月天
愿我们尽享温暖春光和旖旎春色
二十四节气清明介绍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只不过清明节在大家的印象中太深刻了,乃至于都忘了这是一个节气,我们清明时的踏青,赏花,放风筝等习俗就是清明带予我们的。那么,二十四节气清明的含义、起源、习俗是怎样的呢?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交“清明”节气。“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如茵,画出清明三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正是对“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从气候层面上看,进入此时节,我国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升至12℃,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冰河解冻、大雁北飞,玉兰花、迎春花等相继含苞吐蕊,接着紫荆、樱花、桃花、杏花,梨花等次第开放,争奇斗艳,辛勤的农人则忙着播种希望,珍视着这“一年之计”。“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这些农事谚语,正是农人对清明节气极为重视的佐证。
清明时节 | 传统节日
清明节气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节传统习俗
祭祖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有祖先崇拜的情结,对宗族宗法极为重视。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是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一次宣泄哀伤的机会。中医认为,清明祭扫,怀旧悼亡,有利于疏泄情志、消除不良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但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此时容易触景伤情,特别是老年人,可能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家人要注意多陪伴,帮助老人疏缓情绪,切忌悲伤过度,以免影响身心健康。
清明节
4月4日
踏青。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插柳。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特别被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的习俗—挂纸与培墓
“挂纸”是一种,与祭祖习俗有关。挂纸时,祖先坟墓上的野草清除,并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
“培墓”也就是“扫墓”,又叫墓祭、祭扫或上坟,就是修墓与祭拜。一般认为,祖先的坟墓和后代子孙的兴衰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则视情况而定。“培墓”的时间多利用清明节前夕,将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用银朱重新加以描涂,使其焕然一新。
清明养生
1、注意养肝护阳气,保持情志乐观。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同时春气通于肝,肝应春气,春当养肝。清明节是春季的第5个节气,延续春季养肝和护阳的养生之道。
2、注意衣物宽松,起居宜夜卧早起。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清明节作为春节的第5个节气,仍宜“被发缓形”,宜“夜卧早起”。
3、注意饮食清淡,少食酸来多吃甘。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应当少吃酸味的食品,多添些甜味的饮食,能够补益人体脾胃之气。清明时节,宜多吃“柔肝”的食物,多吃“祛湿”的食物;少吃“生发”的食物。
清明吃什么菜养生
1、五谷。清明时节养生要都吃谷类食物,如燕麦、荞麦、扁豆、薏米、花生、黄豆、咖啡豆、葵花籽等。这些又是种子植物,营养十分丰富,尤其是在清明养生可多吃五谷汤,随意用自己喜欢的五谷搭配熬汤,或者煮粥都可以。谷类食物可以养肝、除烦、祛湿、和胃、润肠、补虚、增强抵抗力。
2、银耳。银耳是平民补品,但是却能够和人参、燕窝等媲美,是女性的最佳养颜食品。银耳常用来煮甜汤,是不可多得的利水渗湿、养血滋阴、补脑提神、美容嫩肤、补肾强精的保健药物。而且女性月经不调、大便秘结都可以食用银耳汤。
3、韭菜。俗话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
4、大蒜。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对由细菌引起的感冒、腹泻、肠胃炎以及扁桃腺炎有明显疗效。据最新研究,大蒜还具有一定的补脑作用,其原因是大蒜可增强维生素B1的作用,还能抵制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5、螺蛳。田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市场买回的田螺要放养三天,在盆中滴上几滴麻油或菜油,让田螺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高温加热、炒熟、焖透。
6、虾。“三月黄鱼四月虾,五月三黎焖苦瓜。”关于清明虾,曾经有诗这样描述:“一夜东风吹雨过,满江新水长鱼虾”。说的正是清明春雨淅沥,河鲜生长让人垂涎的景象。现在“清明虾”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候,雨水足,新虾未“散春”,运气好的甚至可以看到虾肚里有虾籽。
7、河蚌。据说和螺蛳一样,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汤,不生痱子不长疮”。老扬州常见的做法是河蚌烧豆腐、咸肉烧河蚌,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都说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因为清明前水中的蚂蟥、微生物还未频繁活动,因而这个时候的河蚌最干净,肉质也最肥厚,特别脆嫩可口。
清明时节,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让我们走出家门,去感受春天带来的美好与宁静。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