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劲爆的是,董事会主席拉里·埃里森的财富一夜之间增加了 900 亿美元,一度超过马斯克,坐上了「全球首富」的位置。
甲骨文用一天成了头条。
股价一天暴涨 42%,市值冲到 9000 亿美元,创下 1999 年互联网泡沫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更劲爆的是,董事会主席拉里·埃里森的财富一夜之间增加了 900 亿美元,一度超过马斯克,坐上了「全球首富」的位置。
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条看不懂的新闻。甲骨文?不是做数据库、卖 ERP 的老牌软件公司吗?怎么突然成了 AI 云的最大赢家?
01没错,这家公司最出名的是数据库,几十年来,它的旗舰产品Oracle Database(甲骨文自家的数据库系统),几乎是全球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标配。
银行的交易系统、政府的财政平台、跨国公司的 ERP,很多关键业务都跑在它上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企业 IT 世界里的「水电煤气」,平时没人关注,但一旦断了,全社会都得乱套。
可智远认为,如果只把它当成数据库公司,那太低估它了。甲骨文真正的业务,可以分三块。
第一块,老本行:数据库加上企业应用。
这部分是它最稳的现金牛。Oracle Database 在高端市场常年第一,应用层还有 ERP、人力管理、客户管理系统。很多企业用了二三十年,迁移成本高得离谱,所以这块收入特别稳。
第二块,云服务和基础设施,也就是 OCI。
老实说,甲骨文在云上起步很晚,刚开始几乎完全被亚马逊、微软、谷歌吊打。
但它选择了另一条路:不做「万能超市」的云,死盯 AI 算力,主打高性能 GPU 集群和高速互联,以前不显眼,现在 AI 爆发,这一招成了翻盘的关键。
至于第三块的话,是硬件和技术支持。
Exadata 一体机、服务器、存储,再加上遍布全球的技术服务团队。单看收入,这块已经不算最大,但智远认为,这才是甲骨文的护城河:它把客户牢牢锁在自己的生态里,退出成本极高。
这三块放在一起,就能看到甲骨文的气质:
一边靠老客户的现金流稳稳过日子,一边在 AI 云上孤注一掷,同时用硬件和支持把客户黏死。
过去十年,市场对它的印象是「守成的老牌子」,数据库还在,但云落后,被资本市场当成没什么故事的公司;可就是这样一个被忽视的「老黄历」,这次居然成了 AI 云的最大黑马。
02它为什么能突然暴涨呢?重要原因之一是合同规模爆表,这是公开能看到的数据。
所谓RPO,即:已经签下来的订单,但还没算进财报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未来几年铁定要到账的钱」。
甲骨文的这项指标直接翻了三倍多,冲到 4550 亿美元。对投资人来说,这等于告诉大家:别担心,我未来几年收入已经锁死了,钱都排好队等着进来。
智远认为,这种确定性是股价狂飙的底气。市场最怕不确定,甲骨文这次把确定性端到所有人面前。
更夸张的是,它还主动上调了增长目标。
原本说 OCI 云(就是甲骨文的云平台)全年能涨 70%,现在直接调到 77%,对应大概 180 亿美元的规模;管理层甚至放出风声,说未来四年 OCI 要滚到 1440 亿美元;Q1 的总营收也确实在往上走,接近 14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甲骨文搞了个「多云」策略。
什么意思?
它把算力也挂到 AWS、微软 Azure、谷歌云这些对手的货架上;就好比你在竞争对手的超市里也摆了一个专柜。结果,这块业务单季同比直接暴涨 15 倍。
智远觉得,这背后一个词:确定性,它把货架、渠道、订单一股脑全铺开了。
横向对比更直观。
微软最新财报里,Azure 收入同比增长 39%;亚马逊的 AWS 同期只涨了 17.5%;换句话说,整个云赛道都在加速往 AI 倾斜;但甲骨文直接靠着结构性的大单,在另一个斜坡上猛踩油门。
换句话说:当你把「大单锁死、渠道铺开、算力产能」叠在一起,市场的再定价自然会来得更快。
但问题是,为什么它能一下子签下这么多单子?
背后其实是 AI 云的需求爆发。过去两年,大模型把 GPU 炒到断货,全球都在抢算力。谁能提供大规模 GPU 集群和高速网络,谁就是稀缺资源。
甲骨文的云虽然起步晚,但它没学亚马逊和微软去做「万能的云」,而死盯 AI 算力,专门优化高性能计算。结果,正好撞上 OpenAI、xAI、Meta 这些大客户的需求。
智远觉得,这属于后发优势。你不需要在通用云上和巨头拼广度,只要在 AI 训练这一块做到极致,就能卡住别人最急的点。
市场情绪就这样来的。大家原本觉得甲骨文是守成的老牌公司,没什么故事。
结果,发现它不光签了天量大单,还踩中 AI 云的风口,这种财富效应本身就是放大器,新闻越热,买盘越跟。
所以,这次暴涨,是订单、AI 云、市场情绪三股力量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我认为,这里面当然有情绪成分,更像一种补涨;毕竟甲骨文之前估值一直偏低,当市场突然意识到它也是 AI 基建的玩家,就不得不重新给它定价。
03那要和 AWS、Azure 这些云巨头相比,甲骨文真能把这股劲头延续下去吗?
从长期逻辑看,它确实有机会。
AI 云的需求实打实的,还在快速膨胀;大模型一代比一代大,GPT-4 需要几千块 GPU,GPT-5 可能要翻倍,后面还有 GPT-6、GPT-7……这就像一个永远在涨的「算力通胀」。
而且别忘了,除了训练,推理的需求才刚开始。以后各行各业都会要自己的 AI,金融风控、医药研发、自动驾驶、工业制造,这些都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撑。
智远认为,这是一个十年级别的基础设施周期。
甲骨文的打法,也和 AWS、Azure 有点不一样。AWS 像是零售超市,靠无数中小客户支撑;甲骨文更像批发市场,直接签 OpenAI、Meta 这样的大单。一单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量级完全不同。
有人说英伟达是卖「铁锹」的,那甲骨文更像开「矿场」的;智远觉得,这种模式风险大,但只要大客户稳定,它的增长曲线可能比 AWS 更陡峭。
当然,风险同样很明显。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客户太集中。
现在市场对 Oracle 的想象力,几乎都系在 OpenAI、Meta 身上。如果有一天 OpenAI 改签微软 Azure,甲骨文的订单就会缩水。
类似的事情不是没发生过,当年 Salesforce 也是 Oracle 应用的重要客户,但后来转向了自家平台,结果 Oracle 就损失惨重。
交付能力也是一个隐患。
合同能签,能不能按时交付是另一回事,建设一个数据中心的周期在 18 到 24 个月,GPU 还得看英伟达的产能。万一项目延期,客户的不满很快会传导到股价上。
2023 年时,就有云厂商因为交付不及预期,被迫推迟上线项目,这种教训一点都不远。智远认为,Oracle 要从「纸面大单」走向「现金流兑现」,才算真正站稳。
值得一提的是,AWS、Azure 不可能袖手旁观。
微软和 OpenAI 已经深度绑定,谷歌靠自家研发的专用 AI 芯片来降低成本;如果巨头们在价格战或者技术战上加码,甲骨文的优势可能很快被蚕食。它现在的低价策略,未必能撑得住未来几年。
说到这里,智远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镜像可以参考。
1999 年互联网泡沫时,纳指短短几年暴涨了好几倍,科技股疯狂到不行;可到 2002 年,指数直接崩跌 78%,就连 Cisco、Intel、Oracle 这种基本盘很稳的公司,都跟着腰斩。
反过来看英伟达,2020–21 年时也被骂是「泡沫股」,可现在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巨头之一。
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估值跑太快,基本面没跟上;后者是真金白银的需求和收入持续在兑现。
所以我会说,甲骨文的暴涨更像一个带风险的新机会。未来它能走到哪一步,要看三点:大客户能不能留住、合同能不能兑现、竞争能不能顶住。
04看到这,你可能会想,甲骨文的事儿关我屁事?离我们中国企业太远了吧。别急,这里面有不少对中国云厂商的参考价值。
什么价值呢?
敢不敢押重注的问题。甲骨文在云上起步晚,按理说追不上 AWS 和微软,但它干脆不跟人拼全面,孤注一掷押在 AI 高性能计算这一块。
智远认为,这对国内厂商是一个提醒:别什么都想做,摊子太大最后都不精。能不能在某个点上狠挖一口井,往往决定了未来的差别。
其二,是软硬结合的定力,甲骨文把数据库、硬件、一体机和全球技术支持绑在一起,客户迁移成本高。
对比国内,很多云厂商是「卖算力」的思路,客户今天在你这买,明天可能就转到别人那里。智远觉得,这里真正的启发是要做完整生态,把客户捆绑在系统工程里,不要做单点交易。
再一个应该算长期主义了,资本市场喜欢稳定性。
国内云厂商,财报里很少披露类似的长期合同数据,市场看到也只有当下的一两张大单,稳定性差很多。如果国内云能在合同和长期披露上有长期单押注,那资本市场给的估值逻辑会完全不一样。
最后是叙事了,国内厂商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大多还停留在「互联网公司」或者「AI 服务商」上。
要拿到新一轮估值,就得敢于换一个故事。比如:去讲「AI 云的基建者、AI 生态整合者」等等。这些故事,又怎么撑起一个长期主义呢?是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问题抛给中国云厂商。谁可能成为下一个性感的甲骨文?
阿里云靠规模和生态,华为云有政企客户的壁垒,腾讯云手里有游戏和社交算力,百度云则押在大模型和中小企业的应用场景。
智远认为,关键在于谁敢在长期叙事下,又能在 AI 云上打穿一个点。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性感。不过,这种逆势操作,没几个公司敢玩。
来源:王智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