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恪正协衷 怀远砺行”,看新时代法学青年的使命与追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0:31 1

摘要:“恪正”。“恪”源自《说文解字》,本意为“敬也”,“正”意指正念、正道、正行。恪守正道,持身中正,是法律人的立身之本。恪正首要在信仰之正。中国法律制度建设和法学教育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来,烙刻着“法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红色基因。1935年9月,时任南开大学校长

恪正协衷,怀远砺行:

新时代法学青年的使命与追求

杨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在这个寓意收获与启航的美好时节,又一批怀揣法治梦想的青年学子步入法学殿堂。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如何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法学青年的历史使命?

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想围绕“恪正、协衷、怀远、砺行”八个字,与所有法学新人共勉。

“恪正”。“恪”源自《说文解字》,本意为“敬也”,“正”意指正念、正道、正行。恪守正道,持身中正,是法律人的立身之本。恪正首要在信仰之正。中国法律制度建设和法学教育从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走来,烙刻着“法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红色基因。1935年9月,时任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著名的“爱国三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75年来,就是一部与国家法治建设同向同行的爱国史,从佟柔教授、许崇德教授、高铭暄教授、关怀教授、赵中孚教授、郭寿康教授开始,一代代法律人薪火相传,同国家命运与共,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所有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订。新时代法律青年,恪守信仰之正的最直接表达,就是传承法律人爱国精神,勇于担当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使命。“恪正”还要恪守学术之正。知识的世界浩瀚无垠,但也充斥着各种声音与思潮。法律人要始终保有一颗求真、求实、求正的心,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恪正”亦要恪守人格之正,明辨是非曲直,坚守良知和道德底线,无论面对何种复杂的案情或诱惑,都能“心如明镜,身如尺衡”。

“协衷”。“协衷”,出自《尚书·汤诰》,意在同心同德、团结忠诚、齐心合力,强调“共同体”的理念。“协衷”是法律人的智慧与格局。王阳明曾提出“人人皆可为圣贤”,新时代的法律人,既要有自信,更要用一生践行“致良知”,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协衷尽责,涓流汇沧海。对于法学新人,还要注重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中协衷。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依托在全国多点设立的“涉外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培育了一批实践实训课程,支持学生了解法治实践新问题、真难题,在参与法治实践中锤炼法治思维。

“怀远”。“怀远”是法律人的情怀与担当。我们学习法律,绝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门谋生的技艺。当前正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法律人要将目光跳出课本与校园,胸怀时代之远,扎根中国大地,关注时代之问、人民之需;胸怀世界之远,深刻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全球治理体系重塑贡献智慧;胸怀未来之远,主动关心社会变迁与人类命运。10月3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将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百余位境外知名法学院院长等与会。并且将“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升级为常设性论坛以打造法治领域的“达沃斯论坛”。我们愿和全国法学界同志一道,对外积极传播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成就,增进国际同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解认同,构建全球法治学术与教育共同体,为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砺行”。“砺行”,取义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砥砺不辍的行动力。当前,世界法治和法学教育格局正处于迭代更新的大变迁时代,中国法学迎来重塑在世界法治和法学教育格局中地位的历史性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对全球治理提出深刻挑战,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重大战略对法学理论创新和高层次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加快推动法学教育转型与升级成为当前不二选择。法学教育转型既需要勇于自我革命、忍得阵痛的决心,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更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行动。2024年以来,作为推动法学教育转型创新的具体行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深度融合法学理论与前沿技术,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启动涉外法治大模型研发,形成高质量的涉外法律知识库、高精准的多语言法条检索系统、高可信的法条增强生成框架以及融合深度思考的法律推理功能。涉外法治大模型的开发,以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为法学教育赋能,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法律知识生产力更新和资源传播共享。

刚刚迈进法学院校的青年,你们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法律人。你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前途,更与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紧密相连。大学时光之所以珍贵,在于它既允许试错,又崇尚努力;既给予自由,又要求责任。希望你们既能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也能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自我;既能收获个人成长,也能承担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来源|法治日报

来源:开封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