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祖国大西北的版图上,民勤宛如一座生态堡垒,横亘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在这场与沙漠的漫长较量中,无数“星光”汇聚于此,照亮了民勤的治沙之路,让这份伟大的事业不再孤独。
在祖国大西北的版图上,民勤宛如一座生态堡垒,横亘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在这场与沙漠的漫长较量中,无数“星光”汇聚于此,照亮了民勤的治沙之路,让这份伟大的事业不再孤独。
“人人上”的全民参与,是汇聚在民勤沙漠的第一缕星光。自1950年首次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起,70多年来,每年春秋两季,干部群众、企业、志愿者组成的义务治沙造林队伍都会挺进沙漠。从肩扛铁锹栽植苗木,到借助手机“云捐种”“云认养”,参与形式不断创新,不变的是那份守护家园的热忱。“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治沙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踊跃参与,仅2025年就有超1.5万人次到民勤义务压沙植树 。这份全民参与的行动力,不仅让梭梭、沙枣等沙生植物在沙漠中扎下根,更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
科学技术的赋能,是照亮民勤治沙之路的璀璨星光。面对沙地存不住水、苗木易被风吹起的难题,民勤县依托中科院寒旱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院校,示范推广“双眉式”稻草沙障+落水栽植、机械整地积沙保墒、“工程压沙+低密度造林+种草”等治沙新技术。同时,手扶式沙障机、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治沙效率,也标志着民勤治沙从传统模式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变。
多方协同合作,为点亮民勤治沙增添闪耀星光。民勤县通过不断完善“互联网 + 防沙治沙 +”、众筹治沙、义务认领治沙等公益治沙平台,借助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腾讯等平台的影响力,发动全国各地网民、志愿者、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民收益的防沙治沙生态格局。
星光汇聚,成效斐然。如今,民勤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30万亩以上,压沙造林110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12.08%提高到18.28% ,干涸半个世纪的青土湖形成旱区湿地127平方公里,恢复水域面积27.65平方公里。曾经黄沙漫天的民勤,正逐渐被绿意覆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民勤的治沙实践,为我国乃至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以科学的方法、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在沙漠中播撒希望的种子,让绿色在沙海蔓延。展望未来,当越来越多的星光聚焦民勤沙漠,这片土地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书写人沙和谐共生的绿色传奇,也为全球生态治理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记者:聂兵远)
来源:民勤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