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漫长的王朝更迭史中,一个令人扼腕的循环不断上演:每当国家财政陷入窘境,本应承担更多责任的富裕阶层总能巧妙地规避重负,而最终被压榨得喘不过气的,永远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底层民众。这一现象绝非历史的偶然巧合,而是权力结构本质所决定的必然结果——富人阶层从来
在中国漫长的王朝更迭史中,一个令人扼腕的循环不断上演:每当国家财政陷入窘境,本应承担更多责任的富裕阶层总能巧妙地规避重负,而最终被压榨得喘不过气的,永远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底层民众。这一现象绝非历史的偶然巧合,而是权力结构本质所决定的必然结果——富人阶层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被统治者",而是权力体系中的同盟者与既得利益者。
翻开二十四史,这一规律清晰可见。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国库空虚,最终推行"算缗告缗"政策,表面针对商贾富豪,实则中小商人破产无数,而真正的大商人往往通过贿赂官员或利用关系网逃脱重税;唐朝安史之乱后财政崩溃,两税法改革本欲增加财政收入,但地方豪强通过隐匿土地和人口转嫁税负,贫苦农民成为实际承担者;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同样旨在简化税制、增加税收,然而拥有特权的缙绅阶层通过诡寄、飞洒等手段逃避赋役,最终压力全部落在无权无势的自耕农身上;清代耗羡归公改革意在规范地方陋规,却未能触动士绅阶层的免税特权,普通民众依然承受着不成比例的负担。
这种结构性不公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权力逻辑在发挥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财富积累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与政治权力紧密纠缠。富人之所以能够致富并保持其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与官僚体系的特殊关系——或是科举出身的士绅阶层,或是通过捐纳获得功名的"绅商",或是直接与官府勾结的地方豪强。这些富人阶层并非独立于权力之外的经济力量,而是权力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各种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渠道,如荫庇制度、科举特权、捐纳制度、人情网络等,构建起一套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
更为吊诡的是,历代王朝的财政改革往往在不触动权力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者面临一个无法破解的悖论:要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国家危机,就必须向有产者征税;但这些有产者恰恰又是维持政权稳定的重要社会力量,甚至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在这种两难处境下,改革者通常选择牺牲最无力反抗的底层民众的利益。正如历史学家王亚南所言:"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起义—新王朝建立—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再次加重这一链条的不断重复。"而在这个链条中,富人阶层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与特权。
这种权力与资本的共谋关系,在当代社会依然能找到其变体。虽然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古代已有天壤之别,但资源与风险分配的不平等模式仍显示出惊人的延续性。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各种形式的"结构性减税"往往首先惠及有话语权的企业与高收入群体;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公共服务的提供,则常常因"财政困难"而进展缓慢,最终影响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忽视权力结构对财富分配影响的改革,都难以真正实现其初衷。
破解这一历史怪圈的关键,在于构建真正的法治社会与民主监督机制,使权力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而成为服务公共利益的工具。只有当富人阶层不再天然地成为权力的同盟者,而是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受到法律的平等约束;只有当财政政策制定过程真正透明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只有当底层民众的声音能够在决策过程中被听到并重视——唯有如此,国家财政与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历史上的悲剧循环才有望被打破。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仅是过去的兴衰得失,更是未来的可能路径。理解财富与权力关系的历史逻辑,是我们避免重蹈覆辙的重要智慧。在当代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这一历史教训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星之辰·星之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