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叫中国“支那”,而中国给日本起了11个名字,使日本耻辱至今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03:52 4

摘要:从东汉的“倭国”到明朝的“倭寇”,从近代日本说的“支那”到现在的“中国”,中日之间的称呼变了又变,其实就是两国关系的缩影,以前有过文化上的来往,后来又因为打仗结了仇。

从东汉的“倭国”到明朝的“倭寇”,从近代日本说的“支那”到现在的“中国”,中日之间的称呼变了又变,其实就是两国关系的缩影,以前有过文化上的来往,后来又因为打仗结了仇。

这些称呼都不是随便叫的:东汉时日本来朝贡,光武帝给起了“倭国”;明朝时日本海盗老抢东南沿海,老百姓骂“倭寇”;近代日本打中国,用“支那”贬损我们。

每换一个称呼,都是当时两国怎么看对方的样子,要么是觉得对方弱,要么是恨对方坏,要么是想好好相处。

两千年前日本使者带着贡品到洛阳,汉光武帝见他们身材矮小,就赐了“倭国”的名字,称那来使是“倭人”。

那时候日本对中原王朝特别仰慕,不光痛快接受“倭奴”这称呼,还接二连三派使者来学汉字、历法和朝廷的规矩。

到了唐朝,日本觉得“倭”字听着不雅,就求着改名,武则天便给起了“日本”,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国家。

那会中国也叫日本“东瀛”或者“瀛洲”,像说东海里的仙岛似的,其实就是大唐够开放,日本愿意捧着态度来学。

遣唐使的船帆带回去不少文化种子,可这份好好交流的劲儿,后来没再延续下去。

元末明初,日本国内乱得厉害,不少武士丢了饭碗,浪人和商人也跟着掺和,凑成一伙伙海盗往中国东南沿海跑。

他们抢粮食、烧房子,连妇女小孩都不放过,沿海村子被折腾得鸡犬不宁。

老百姓恨得直攥拳头,把这些人叫“倭寇”,这俩字儿里全是怕和恨,像扎在心里的刺。

后来到了甲午年,中国和日本打海战,北洋水师的船沉了一片,日本赢了。

从此日本觉得自己比中国强,开始用“支那”称呼中国。

本来“支那”是从印度话翻过来的,以前没什么好坏,可那时候日本说这个词,语气里全是看不起,像在说“低等的国家”。

1937年日本兵打进来,占了东北、平津,烧了南京,“支那”就更难听了,成了他们骂人的口头禅。

中国老百姓也不含糊,见着穿黄军装的日本兵,就骂“日本鬼子”“小鬼子”,“鬼子”就是说他们不是人,是来索命的恶鬼。

“支那”这个词本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译音“chini”,最早没什么褒贬。

唐朝时日本僧人来中国学佛经,把这个词带回去,那会日本用它叫中国,多少沾着对大唐文化的尊敬。

可甲午战争中国败了,日本国力往上冲,再喊“支那”时就变了味——像在说一个比自己弱的“低等国家”。

1937年全面侵华后,“支那”彻底成了侮辱性标签,日本侵略者嘴里的“支那兵”“支那劣等民族”,全是骂人的话。

直到二战结束,盟国最高司令部勒令日本,不许再用这个带贬义的称呼。

中国对日本的称呼算下来有11个,顺着历史走:东汉时叫“倭国”,连带着“倭奴”“倭人”,那会日本使者来朝贡,光武帝觉得他们个子小,赐了这些称呼;

唐朝换成“东瀛”“瀛洲”,还有“扶桑”,都是说东海边上的国家,带着点神话里仙岛的意思;

元末明初开始有“倭寇”,因为日本海盗老抢东南沿海;

到了近代,日本打进来,老百姓就骂“狗日本”“日本鬼子”,还有“小日本”“小鬼子”,“小”是说他们国土小、士兵个子矮,“鬼子”是说他们像恶鬼一样害人。

但历史里的侵略野心,从来都得警惕。

近代日本靠着甲午战争赢了中国,就想着吞并整个中国,还放话“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甚至和西方联军一起,要把中国拆成一块块分掉。

可中国人民没怕,十四年抗战里,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西南的崇山峻岭,无数人扛着枪、拿着刀,用命把侵略者赶了回去。

现在我们提“倭寇”“支那”这些词,不是要记恨,是要记住:当年挨打的疼,是因为我们落后;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任人欺负的样子。

日本要是还抱着过去的野心不死心,等着的只会是14亿人的怒火,国家的尊严,从来都是自己攥在手里的。

铭记历史伤痛

警惕仇恨延续不是要捂上耳朵说“忘了吧”,是要指着课本里的老照片告诉孩子:“以前有群坏人来过,我们把他们打走了,但不能让以后再有人变成这样的坏人。”

就像现在年轻人爱追日本动漫,爱喝日式奶茶,可进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都会站在“300000”的数字前低头。

不是要他们恨,是要他们知道:那些数字不是印在纸上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当年和他们一样大的孩子,被鬼子用刺刀挑起来的样子。

历史的伤痕不是膏药,贴上去就没了;也不是刀子,拿起来就扎人。

它是藏在衣柜里的旧毛衣,冷的时候拿出来裹一裹,提醒自己“当年有多疼”;

暖的时候叠好放回去,不让它蒙灰,不是为了恨谁,是为了不让下一辈人再尝这种疼。

来源:晶晶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