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还是互联网公司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3 02:14 1

摘要:我在做这篇文章的选题策划时,市场对小米的关注点还停留在“史上最强财报”和配股,所以本文的研究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不过多讨论最近的负面热点,在安全领域,都要对技术进步保持敬畏,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小米和雷军再一次被推到流量的浪尖,但这一次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我在做这篇文章的选题策划时,市场对小米的关注点还停留在“史上最强财报”和配股,所以本文的研究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不过多讨论最近的负面热点,在安全领域,都要对技术进步保持敬畏,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在商言商,小米高位融资,雷军目标大,手机家电汽车行业竞争都相当激烈,趁热打铁无可厚非。

但忙着开拓新业务的同时,小米还是当初那个互联网企业吗?

1

这次小米配股融资,市场争议最大的主要是小米账面不缺钱,但融资的胃口不小

根据公告,小米这次计划融资425亿港元,而三月初比亚迪同样配股融资435亿港元,虽说只比小米多10亿,但比亚迪这次的融资,已经是香港市场有史以来规模第二大的闪电配售项目,由此可见小米的融资胃口着实不小。

别看小米胃口很大,但其实它一点也不饿,压根不缺钱。

最新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小米储备资金杂七杂八加起来超过1700亿。就算刨除那些虚的,不一定真的能及时变现的资产,光看现金和银行存款,小米的现金储备也已经超过1200亿

1200亿是什么概念?

总裁卢伟冰在业绩说明会上说,2025年准备拿300亿去投入研发,所以这意味着,即便不搞这一次配股,光是手中的余粮也绰绰有余。

所以小米是真不差钱,然而这并不妨碍继续融资。

这怎么理解呢?

从好的角度,就是小米管理层确实很有极限思维底线思维不缺钱的时候才好融资。毕竟融资是要投资者买单的,如果公司资金吃紧,甚至现金流岌岌可危的时候才来融资,投资者此时思考的不是我买你股票能赚几倍,而是你这公司会不会资金链断裂,股价暴跌。

而且历来,小米的财务上一直是不缺钱的状态,现金和存款占总资产比重一直稳定在20%~30%这个区间,每年都有接近四分之一的现金趴在账面上,上市以来的资产负债率就保持在50%上下,从财务安全的角度确实很稳妥。

不缺钱,但依旧大额融资,核心是雷总的目标确实很大,任务也很艰巨,多屯粮无可厚非。

小米卖的三大硬件,手机、家电、汽车,从行业层面来说,哪哪都是红海,卷到后面都是拼性价比,搞价格战,哪一个都是恶战。尤其汽车,现在卖得越火,雷总越焦虑,万一生产能力持续跟不上需求,砸了品牌丢了订单,所以你看小米汽车工厂二期还没投产,三期的规划已经在路上,烧钱根本慢不下来。

但在这个配股公告背后,似乎大多数人都忘了以前一个重要议题:小米还是个互联网企业了吗?

2

2018年小米上市初期,争议最大的就是小米究竟是个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雷总说小米是互联网企业,但市场只看到卖的都是各种硬件全家桶,很难说服人。

实际上小米的互联网模式是这样的:硬件只是互联网业务的流量入口,用户买了小米的产品,成为米粉之后,在手机或电视上面看看广告,充点游戏,买个会员,米粉源源不断产生互联网业务的收入,同时互联网业务的收入也可以贴补硬件,支持硬件走低价高品质的模式,以此获取更多的用户,产生更多的互联网收入,形成从硬件到互联网的闭环。

从这些年的实践来说,小米的互联网业务确实给集团贡献了不少的利润。

以最新一期财报为例,24年小米的互联网业务营收340亿,占总营收盘子才9.3%,而刚刚开始做的小米汽车,营收已经327亿,快赶上互联网业务了。但是从利润占比的角度,互联网业务的利润占比高达34%,是三大业务中占比最高的,是一项“没赚多少”但又十分暴利的业务

小米2024年营收情况 来源:小米集团财报

这就是互联网企业跟硬件企业的最大区别,两者毛利率( (收入- 成本) ÷收入)有云泥之别。看看典型的互联网企业,他们的毛利率都不低

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一方面,互联网公司的成本跟硬件企业没法比,一个人一台电脑就能开局,硬件企业又买地又建厂又引进生产线;另一方面,成本的边际效应也不在一个量级。比如你做直播卖货,无论是100个人看,还是1万个人看,还是1亿人看,你要做的事情都一样,你付出成本一样,但是人多了之后,你的成本可以无限摊薄。但硬件企业做不到,虽说规模效应同样可以摊薄已经投入成本,但生产设备和生产效率是有上限的,印钞机用多了也会冒烟坏掉,所以摊薄成本的效果终究有上限。

如果小米能够在互联网层面不断突破,这不仅是给小米讲一个更好听更性感的故事,同时也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在小米上市前,互联网业务的收入占比也稳步增长,给资本市场讲了这个非常完美互联网模式的故事,然后上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互联网收入的占比一直难以突破两位数,22年和23年占比突破10%那会儿,主要也是因为宏观环境变化,导致占比最大的手机业务出现萎缩,而宏观周期属性稍弱的互联网业务占比被动上升。

是什么因素导致小米的互联网进程缓步不前呢?要从米粉找答案。

3

这些年,小米一直努力摆脱过去低价的标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将红米和小米分离,红米负责低价和性价比,小米开始走高端线路,最典型的是Ultra系列,最新的小米15Ultra已经站上6k,摄影套装更是要7k。

为什么小米要走高端线路呢?从互联网业务的角度看,更贵的手机对应消费能力更强的用户,而这些高端用户理论上能进一步提高后端互联网业务的转化,提高互联网的收入占比。

客观来说,这些年小米的高端线路是有成效的,手机的销售平均价虽然增长的比较慢,但确实在上升趋势,小米的高端手机市场份额也确实有提升。

手机的平均价是上去了,理论上应该获取更多的高端用户,但从互联网业务角度,每个用户贡献的收入并没有同步提升,这里可以用平均每用户收入(ARPU / 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来观察。

从20年开始,小米的ARPU趋势性下降,米粉的消费力没有跟小米手机的高端化进程同步,直到去年才开始好转。

换言之,重要的是不是将小米对标苹果,还要让米粉对标果粉

在高端化过程中,小米至少要彻底撕掉低价或性价比的标签

小米最初的地位就是极致性价比,做物美价廉的好产品。这个品牌调性本身没有问题,但对于想走高端化的小米来说,这个标签便会反噬其高端化进程。

摆在消费者眼前的选择就是,如果我要花上六七千买手机的时候,我是选小米呢,还是直接选苹果华为?

这个答案很难用理性来衡量,我问了好几个AI,他们的答案或许有一定代表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虽然原本是用来描绘人性的问题,但放在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上,似乎也有相似之处。

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调性是难以在短时间扭转,背后不仅需要花时间,还需要在创新和产品力方面下更多功夫。

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小米,华为,苹果,OPPO,VIVO,你觉得哪个做得更好?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财富取经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