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身处国民党集团内部,还是在成为解放军的俘虏后被关押在俘虏营,他的好人形象都声名远扬。在国民党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中,他善于周旋,左右逢源。在战犯改造所里,他也从不计较得失,与周围人相处融洽,人缘极佳。
看过电视剧《特赦1959》的观众,大多会对王耀武这个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都称他为“难得的明白人”。王耀武为人善良、处世得当,这是众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无论是身处国民党集团内部,还是在成为解放军的俘虏后被关押在俘虏营,他的好人形象都声名远扬。在国民党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中,他善于周旋,左右逢源。在战犯改造所里,他也从不计较得失,与周围人相处融洽,人缘极佳。
1948年9月29日,王耀武被俘后,被押送到“昌潍特区警备司令部”。此时的他不仅亲口承认自己就是王耀武,还提出要与陈毅会面。他给出的理由是,两年前曾与陈毅见过面,并且自认为对陈毅有“救命之恩”。
这一说法让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大家对其真实性存疑,另一方面当时陈毅虽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等职务,但实际战斗由粟裕大将指挥,而且陈毅当时身在河南处理重要公务,这属于机密信息,不能对外透露。于是有人询问王耀武,为何称自己是“陈毅的救命恩公”。
王耀武解释道,1946年国共谈判期间,陈毅和黎玉曾来到济南,双方一同用餐。
王耀武之所以执着于面见陈毅,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根据他过往的经验,在中共,干部级别越高、官职越大,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就越到位,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就越有保障;另一方面,王耀武觉得自己与陈毅有过一面之缘,在国共和谈时还对陈毅尽过保护责任,他认为共产党重情重义,期望陈毅能投桃报李,给予自己善待。
不过,解放军要求王耀武先交代自身问题。从在山东被俘,到被转移至北京,无论是被俘初期,还是临近特赦,王耀武的表现始终十分出色。他不仅深刻、诚恳地忏悔过去犯下的罪行,在学习和劳动中也积极主动。他没有任何不服气的情绪,也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放下身段,直面现实,踏实做人,不搞特殊。
在第二次谈话时,王耀武终于道出了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一口气提出了五个问题。
一,为什么共产党的宽大政策能够从上至下贯彻执行,言行一致,而国民党却做不到。
二,国民党的蒋委员长坐着飞机四处发号施令,却毫无效果,共产党的毛泽东主席没有飞机,也未亲临山东,为何解放军却能严格按照他的指示行动。
三,共产党的干部奉公守法、兢兢业业,是不是有特殊的“奖罚条例”来约束。
四,国民党俘虏的共产党士兵,一个都无法为己所用,而共产党俘虏国民党士兵后,这些士兵却能立刻为共产党作战,这是为何。
五,太平天国曾声势浩大,打到长江边却未能过江便走向衰败,北伐时期同样轰轰烈烈,却在没过长江时就遭遇失败,如今共产党打下济南,各处皆取得胜利,是否也会像太平天国和北伐那样功亏一篑。
看过《特赦1959》的人,看到王耀武提出的这五个问题,想必会有一种熟悉之感。因为在功德林的大部分“同学”,也在不断追问类似的问题。甚至有个别战犯还叫嚷着“拉开架势重新打一次”,与王耀武相比,他们显然醒悟得更晚。
王耀武在被俘后便能迅速意识到这些问题,并提了出来,这其实正是他坚持要见陈毅的原因。通过这次谈话,王耀武思想上的困惑基本得到了解答。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后,王耀武的思想和生活愈发平静、安定。他渴望得到人民的原谅,也明白此时唯一能争取立功赎罪的机会,就是劝说自己的老部下起义或投诚。
于是,他主动表示,自己相信对国民党上层的某些人士仍能产生一定影响,对驻守徐州的几个国民党部队也能发挥作用。他决心要做就做得轰轰烈烈,只要共产党和解放军有需要,他愿意竭尽全力,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对于王耀武追求进步的表现,华东局予以高度重视。在淮海战役前后,没过多久,王耀武联合一批原国民党将领共同撰写了一封《告国民党官兵书》,同时以个人名义给与自己有关系的国民党军官写信,劝说他们认清形势,弃暗投明。
这一系列举动表明,王耀武已经开始与反动政府划清界限,在转变立场、改造思想方面迈出了令人欣喜的一步。王耀武的广播讲话以及这些信件,如同发射的流霰弹,传播范围极广,杀伤力极大。
这为日后他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奠定了基础。
来源: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