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1865年,他发表在《纽约周末报》的小说《跳蛙》,就已经为他赢得了青年作家的美名。
上文讲到,一见钟情的马克吐温开始了长达两年、追求真爱的马拉松。
早在1865年,他发表在《纽约周末报》的小说《跳蛙》,就已经为他赢得了青年作家的美名。
从欧洲邮轮回国后,随着他的演讲次数越来越多,喜欢他的读者也越来越多,一些重要的出版社开始注意到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867年,《跳蛙》正式结集出版,这本书的成功,成为一个穷小子追求奥莉薇娅的信心。然而,他仍然低估了两个阶层的距离。
一、初次相遇:狄更斯的演讲拨动了两个年轻人的心弦
奥莉薇娅(Olivia Langdon Clemens)比马克吐温小10岁,1845年出生于基督教家庭。他们全家都支持改革,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
他们的相遇,是一次偶然,也是一次必然。
在地中海的邮轮上随行采访时,文笔犀利、为人幽默的马克.吐温认识了纽约一位煤炭资本家的儿子查尔斯.兰登,两位年轻人很快成为好朋友。
查尔斯.兰登给他看过一张照片,他顿时被照片中一位年轻的姑娘吸引住了。
1867年圣诞,查尔斯.兰登邀请马克吐温来纽约,在圣尼古拉斯大饭店共进晚餐,马克吐温见到了照片中的那位姑娘。
原来,这位端庄贤淑的女子,正是查尔斯.兰登的姐姐奥莉薇娅。
晚餐后,兰登一家邀请青年作家马克吐温一起,参加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朗读会。
狄更斯是对马克吐温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当时,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纽约之行,他的经纪人一路安排了许多演讲和朗读,每次都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但这对于奥莉薇娅的父亲——这位有名的煤矿投资商来说,只不过是小事一桩。
二、爱情和事业:一张珍贵的入场券
这张珍贵的入场券,既是马克吐温近距离聆听狄更斯演讲的门票,也是马克吐温走进一生珍视的爱情、走向事业巅峰的入场券。
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港的狄更斯,不仅是19世纪英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朗读者、演说家,他的《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等,至今仍然是英国文学的经典。
狄更斯在小说创作和演讲、朗读上的成功,也激发了马克吐温的上进心。
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次茅斯。图为当地著名的雕塑
马克吐温在给《加州日报》 的一封电讯中描述了这场演出舞台布景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当时,演讲和朗读已经成为一种类似“演出秀”的时尚节目,而演讲者无疑是比歌星更红的“明星”。马克吐温描述狄更斯演讲的舞台布景时说:
狄更斯站在一个巨大的红色幕前,旁边有一张放书的桌子、一个玻璃杯、一个精美的酒瓶和一小束花。一排反射灯给这位绅士带来光彩,这是画廊里用来呈现伟大画作最佳效果的时尚。
奥莉薇娅也喜爱文学,他们有许多共同语言。当她的目光从远处万众瞩目的狄更斯传向身边同样痴迷的马克吐温时,发现这位充满野性的年轻人,与讲台上的狄更斯一样,富有深邃的思考,闪耀的智慧,和源源不断的才气。
这次见面之后,马克吐温狂野不羁的内心完全被两个目标占据了:
一个是事业的偶像狄更斯,他甚至想象着将来要有一位像狄更斯的经纪人那样优秀的经纪人。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裁纸刀,现珍藏于纽约公共图书馆。
另一个则是爱情的目标奥莉薇娅。他在一篇文章里说,自己和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美丽的年轻女士参加了这次活动。
从他的这段文字里,谁都能够感受到马克吐温笔尖的爱意和嘴角的微笑。
三、爱情的“苦肉计”
1868年元旦,他再次见到奥莉薇娅。八个月后,他以拜访查尔斯.兰登为名,来到奥莉维娅家做客。
当时奥莉薇娅家在埃尔迈拉市中心,距离火车站不远。
好客的兰登家族经常有友人远道而来,但最多也就住两天。
马克吐温来访时,却在奥莉薇娅家里住了两周。
是兰登家族非常看重马克吐温吗?
不。当时,他们的这次邀请,不过是社交场合的礼节性来往。
但马克吐温通过一个小小的“苦肉计”,争取到了两周时间。
为了追求奥莉薇娅,马克吐温在从奥莉薇娅家告别时,“不幸”从马车上摔下来,把兰登一家吓坏了,赶紧把他扶到家里。
休养恢复期间,善良的奥莉薇娅对他细致入微的照顾和温暖的问候,让马克吐温漂泊的心在这里找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
他鼓起勇气向奥莉薇娅求婚。
温婉贤淑的奥莉薇娅。图片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班克罗夫特中心
没想到奥莉薇娅委婉地拒绝了。
一盆冷水让马克吐温不得不清醒过来,仔细思考他们的差距。
她虽然喜欢马克吐温,但还没有到爱上他的程度。
况且,两人的家庭背景和文化教养,完全不在一个圈层。
四、门不当户不对,两人之间巨大的鸿沟
奥莉薇娅来自一个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是一位独立、知性,又贤淑温婉的女性。
马克吐温出身贫寒,12 岁就辍学当了童工,十几年来靠自己的努力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
当时,兰登家族是美国上流社会成功家庭的代表,而来自社会底层、一直漂泊打拼的马克吐温,既抽烟又喝酒,还爱说粗话。
奥莉薇娅的父亲杰维斯·兰登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为奥莉薇娅读书的埃尔迈拉学院提供了许多赞助。
这所女子学院成立于 1855 年,是美国最早授予女性学士学位的学院之一。
他还是一名热心的废奴主义者,为许多从南方逃亡的奴隶提供庇护和援助。
而奥莉薇娅的母亲,则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知识女性。
奥莉薇娅的父母在观察了马克吐温一段时间之后,忧心忡忡,坚决反对女儿嫁给马克吐温。
不仅两人的教育背景、财务状况、社会圈层、生活习性相去甚远,老兰登还担心:马克·吐温在当印刷工人、引水员、矿工、记者、作家的十几年,人品如何?社会关系是否复杂?能不能担负起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埃尔迈拉校园内的奥莉薇娅雕像
一个有地位有教养的家庭,一对疼爱孩子的父母,怎么放心把女儿交给这样一个“粗鲁”的人呢?
五、又一个爱情的“小伎俩”
两周后,身体“痊愈”,心灵“重伤”,被拒绝的马克吐温再也没有理由在奥莉薇娅家呆下去了。
追爱之路仿佛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但马克吐温绝不甘心,也不会轻易放弃。
分别时,失望之余,马克吐温向奥莉薇娅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
“虽然不能接受我的求婚,但我能否以兄妹的名义给你写信呢?”
这显然又是马克吐温的“小伎俩”。
好在温婉的奥莉薇娅这次终于没有拒绝他的请求。
善良的她不忍心伤害这个热情追求、充满渴望、满脸真诚、幽默有趣,有点野性又有着“远大前程”的青年。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这是他们共同喜欢的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
在奥莉薇娅的心里,也许存着一份戏剧性的期待——19世纪的知识女性,都有一个将自己的命运映照为各种畅销小说女主人公命运的心理幻想。
这种浪漫主义的幻想,确实成就了一些爱情传奇,但也酿成了更多脱离现实的生活悲剧。
六、自律是作家由“粗鲁”向“文明”的妥协
抱着一线曙光、带着一丝安慰,马克吐温开始了他长达两年、希望渺茫的“爱情马拉松”。
他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不再酗酒,并且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着戒烟。
如果说,酗酒是他当引水员时养成的习惯,那么,抽烟则是他写作时不可或缺的让精神凝聚的方式之一。
因此,一次又一次的戒烟戒酒,是极其难熬、不断反复的过程。
他终于找到一种可行的方法:用喝咖啡来抵御饮酒的诱惑,用咖啡来保持创作时的清醒。
马克.吐温为爱而写的著名小说《亚当夏娃日记》插图
他甚至开始向“文明社会”妥协,尽量控制自己用“粗鲁”的语言写作
奥莉薇娅是何等聪明的女性,她已经有点喜欢马克吐温了。但她知道,这种喜欢和爱,还有一段距离。
(本文节选自《人间的幽默与天堂的爱情——马克.吐温传》,作者昭觉,旅欧作家。封面图片:马克.吐温的书房,来自马克.吐温博物馆。为了阅读方便,正文中马克.吐温均省略分割号,简写为马克吐温)
来源:会飞的老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