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汽车正经历一场大考。3个花季女生的赴考路,变成了一条不归路。突发的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关注,更引发了对智能电动车安全、技术、责任与行业发展方向的深思。
小米汽车正经历一场大考。3个花季女生的赴考路,变成了一条不归路。突发的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关注,更引发了对智能电动车安全、技术、责任与行业发展方向的深思。
小米SU7的NOA(自动辅助导航)是否值得信任?测试几近满分的AEB(自动刹车辅助系统),是否真的安全?经历了全球极为严苛安全测试的电池,为何仍无法避免碰撞后快速起火?当技术光环遮蔽了安全底线,当营销话术模糊了责任边界,谁该为这场本可避免的灾难买单?
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车企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之间找到平衡......这一系列的问题,谁来回应!
安全:智能狂飙下的“致命瞬间”
此次事故中,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车辆安全设计上是否存在漏洞。根据小米公布的时间线,从NOA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发生仅间隔2秒,远低于《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中“驾驶员接管时间不小于10秒”的安全阈值。
相关专家指出,L2级辅助驾驶系统本需驾驶员全程监管,但短暂的操作窗口让人类反应几乎失效。此外,事故后车门疑似锁死、电池爆燃等问题,暴露了电动汽车在极端场景下的安全隐患。
其次,就电池的安全性,小米SU7上市发布会上,雷军进行了详细阐述:采用了“电芯倒置”技术,泄压阀朝下,极端情况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在物理防护方面,采用14层防护……全球最严苛的电池安全测试,20倍国家标准测试项目数。
尽管小米SU7曾以“电芯倒置技术”和“17层高压绝缘防护”荣获“2024年度最佳电磁安全车型奖”,但此次事故表明,新能源车安全仅仅依赖技术参数,未必可行。
科技:光环下的隐忧
小米SU7标榜的AEB(自动刹车辅助系统)在事故中未及时介入,业内人士推测,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施工路段的感知能力受限可能是主要原因。
此外,车企对智驾功能的命名(如“NOA导航辅助驾驶”)易让用户误判系统能力,忽视“辅助”本质。
资深汽车研发从业者指出,行业“内卷”导致部分车企为追求低成本,压缩安全验证周期,甚至忽视“预期功能安全”(SOTIF)设计,即系统在超出设计边界时的失效应对。这种以营销为导向的技术跃进,最终可能反噬用户信任。
近日,小米汽车还发布了一份“喜报”。在某权威机构的测试中,小米SU7主动安全得分95.25%:AEB自动紧急制动与灯光效能测试接近满分,展现超强风险预判能力。
小米汽车官方微博,还发布了小米 SU7 Ultra电池极端场景连续测试。350mm深坑刮底、飞坡+钢制菱形壁障刮底、刮底后涉450mm涉水、整车模拟70km/h碰撞……电池系统功能依然完好。
当实验室数据与现实路况出现 “安全鸿沟”,买单的却是普通用户。这些亮眼的数据最终,未能改变德上高速路段悲剧的发生。
责任:模糊的边界与缺失的共情
事故责任认定成为另一焦点。
国内的驾驶自动化分为五级,达到第三级(L3)才符合公众认知上的广义自动驾驶,即车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行完成全部驾驶内容。
外界普遍认为,在2025年的当下,或许并没有达到实际投入市场使用的L3自动驾驶能力,现有的智能驾驶功能几乎归于L2这一档,即仍需要驾驶员执行驾驶任务。
现行法律对L2-L3级辅助驾驶的责任划分尚无明确规定,但“驾驶员为主体”的条款可能让车企规避部分责任。
法律专家指出,若调查证明车辆存在设计缺陷或系统故障,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而道路施工方若未及时同步信息,亦可能分担责任。责任边界的模糊,凸显了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的滞后性。
对智能驾驶的宣传,不能再含糊其辞
民众对于自动驾驶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当马斯克将特斯拉的智能驾驶系统命名为FSD(全自动驾驶)以展示自己的野心时,国内车企随即纷纷跟进推出自己的方案,在宣传上也出现了模糊地带。
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推广中,车企频繁使用或暗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术语。这些高大上的概念往往让消费者产生一种错觉,误以为技术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能够在所有情境下运作。
这种认知错位并非个案。行业普遍存在的 “话术游戏” 正在透支信任:小鹏的 “城市 NGP”、小米的 “NOA 导航辅助驾驶”,命名策略有意模糊 “辅助” 与 “自动” 的边界。
有业内人士表示,据不完全统计68% 的智能电动车用户误认为 L2 级系统可在多数场景独立驾驶,而实际该等级系统仍需驾驶员全程把控方向盘。
“为了抢占市场,部分车企压缩安全验证周期,忽视‘预期功能安全’(SOTIF)设计,即系统在超出设计边界时的失效应对。” 资深汽车工程师坦言,行业内卷导致技术落地快于风险评估。
饭圈:为偶像买单还是责任自负?
小米汽车的崛起离不开 “雷系流量” 的加持。
2024 年 SU7 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 Ultra 版定价 52.99 万元仍创下2小时大定破万的纪录,粉丝经济功不可没。雷军本人的 “技术宅男”人设、千公里智驾直播、社交媒体高频互动,构建起独特的 “参与感消费” 生态,让无数米粉将对品牌的信任等同于对产品安全的笃定。
相关数据显示,SU7用户中"米粉"转化率高达72%,据悉遇难女生罗某和男友,均为小米的忠实粉丝。
而当事故发生,技术神话背后的责任链条却异常脆弱。
当前监管滞后于技术发展,行业标准亟待明确“人机责任边界”。事发至今,小米方面未明确说明 AEB 未启动的具体技术原因、车门锁死的设计缺陷等诸多核心问题的原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粉丝文化正在干预公共议题讨论 —— 事故评论区出现 “别黑小米,司机自己没注意” 的声音,折射出 “偶像崇拜” 对理性判断的侵蚀。
小米事故暴露的不仅是单一车型的问题,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下的系统性挑战。在追求续航里程、智能配置的狂热中,行业或许遗忘了最朴素的真理:任何技术创新的归途,都应是生命尊严的抵达。
用生命换来的反思,不能只是 “舆论风暴”。智能电动车的 “考卷” 从不止于实验室和发布会,唯有将安全底线深植于发展血脉当中,“电车安全智能出行” 才真正值得期待。
否则,下一个 “致命 2 秒”,可能发生在任何一辆贴着 “智能” 标签的车上。
来源:消费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