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升了7781次旗,一次没失误!退役后在家门口升旗,却被骂‘吃军人情怀’?真相让人破防!
他升了7781次旗,一次没失误!退役后在家门口升旗,却被骂‘吃军人情怀’?真相让人破防!
凌晨四点,河北平乡一个普通农家院子里。天还黑着,一个身影已笔直立在院中。
国歌响起,他手臂一扬,一面五星红旗迎着晨风缓缓升起——这动作,他做过七千多次,肌肉都记得。
他是张自轩,前国旗护卫队的升旗手。
十二年军旅生涯,七千七百八十一次升旗,零失误。
2021年建党百年大会,那记惊艳全国的抛旗,就出自他手。
可谁能想到,这个曾站在国家最高光处的男人,退役不过两年,竟被推上风口浪尖:有人骂他“消费军人身份”,说他直播带货是“割韭菜”……
可你真了解他吗?
张自轩生在邢台平乡县的农村,爸妈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
小时候他常跟着下地,手上老茧一层叠一层,脸晒得黝黑。
小学六年级,因为个子高,被老师选去当升旗手。
那天国歌一响,红旗往上走,他突然觉得心口一热,像被什么撞了一下。
从那一刻起,他就想穿军装,就想亲手升旗,站在那片庄严之地。
17岁,他跑去报名参军,没想到真就进了国旗护卫队。
但那训练强度,搁谁身上都得叫苦连天。
每天雷打不动练上十一二个小时,别人都累得回宿舍休息了,他还自己给自己加码接着练。
为了站得直,背后绑十字架;为了不眨眼,头顶砖块、脖子里插大头针;冬天零下十几度站岗,睫毛结冰都不能动。三个月,他从替补成了正式擎旗手。
十二年,七千七百八十一次升旗,一次都没出过错。
暴雨也好,狂风也罢,他的动作永远精准如钟表。
2015年抗战胜利日、2017年建军节、2019年国庆,他都在重大节日升旗任务中坚守岗位。
而真正让他火遍全网的,是2021年7月1日建党百年大会。
镜头对准他,眼神坚毅,一甩旗,完美升空。亿万观众屏息,那一刻,他成了“最美升旗手”。
可没人看见,退伍那天,他走下执勤岗位时,眼圈红了。
2022年,他脱下军装,回到家乡,按政策进了体制单位,工作稳定。
可日子久了,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办公室太安静,没有口号,没有脚步声,也没有清晨升旗前那种紧张感。他怀念战友们喊他“班长”的声音。
于是,他开了抖音。不是为了红,就想记录生活。
每天早上在家门口升旗,视频朴素得甚至有点抖,没滤镜,没剪辑。
可就是这样的画面,让无数网友看哭了。“看到他升旗,我鼻子发酸。”“这哪是升旗,这是在升人心啊。”
粉丝慢慢涨了起来,大家都叫他“张班长”。
转机在2023年夏天。老家那片水蜜桃大丰收,可愁人的是根本卖不动,好多都烂在地里了。
村干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有人就提议:“要不找张自轩来试试?”
他一听,心里直犯嘀咕,直播卖货?这事儿我可从来没干过啊,能行吗?
可看着果农蹲在田边抽烟的样子,他心软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开了人生第一场助农直播。
没想到,一个小时卖出七千多单。后台直接瘫痪,快递连夜调车。
那一晚,他激动得睡不着,不是因为数据,而是果农打电话来哭着说:“谢谢你,孩子学费有着落了。”
那一刻他明白了:原来影响力还能这么用。
从此,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助农。
他去过云南红河,为梯田红米发声;关注过海南的热带水果、湖北秭归的脐橙。
他的直播不喊“秒杀”,不搞低价轰炸,就一句实在话:“这是我亲眼看过、了解过的,值得买。”
有次他去贵州山区搞直播,那地儿信号差得要死,直播压根儿连不上。
直播结束后,他没挪窝儿,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反复测试网络。
村民过来劝他回去,他挠挠头,挺不好意思地说:“今儿直播没弄成,对不住大伙啊。”第二天五点,他又架起设备重来。一场场直播下来,他帮农民卖出了实实在在的货。
有次一场卖了一万多单,物流爆仓,他嗓子哑了,却笑着说:“值了。”
如今,他吸引了大量粉丝,但从不接广告,不卖高价货,也不靠“退役军人”博同情。
他说:“我不是带货,是在搭桥——把乡村的好东西,送到需要的人手里。”
他还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升旗礼仪。
有个小学生问他:“叔叔,你怕过吗?”
他想了想:“怕,但国旗在手上,就不能退。”
父母一直支持他。
父亲说:“儿子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这才是最骄傲的。”
母亲看电视上他直播,偷偷抹眼泪:“这孩子,懂得回报了。”
至于那些骂声?他看得淡。
记者问他后悔吗,他笑:“我不打卡了,但我做的事,比打卡更有意义。”
是啊,他不再是国家升旗岗位上的升旗手,但他依然每天升旗——在他家小院,在山头,在果园。战场变了,那份责任没变。
有人说他“消费情怀”。可啥叫消费?拿情怀换流量、换钱、换名利,那才叫消费。
而张自轩呢?他拿关注度换的是农民的笑容,是乡村的希望。
他不在聚光灯下,但他一直在发光。
这个把国旗升进亿万人心里的男人,如今,正把乡村振兴的旗帜,一点一点,升起来。
来源:小远聊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