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评论区里全是同龄人:有人刚给爸妈下单了7天6晚的康养团,有人研究起了带跌倒报警的智能马桶盖,还有人把年终奖的一半直接丢进了养老目标基金。
“45岁,钱包开始为60岁打工。
”
刷短视频刷到这条弹幕,手指一抖就点进去了。
评论区里全是同龄人:有人刚给爸妈下单了7天6晚的康养团,有人研究起了带跌倒报警的智能马桶盖,还有人把年终奖的一半直接丢进了养老目标基金。
原来“备老”不是等退休才开始,而是从体检报告第一次出现“结节”两个字那天就悄悄启动了。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而夹在中间的45-60岁“备老人群”规模更大——他们身体还行,钱袋子比上一代鼓,微信用得比年轻人还溜。
CHARLS追踪了十年发现,这群1960-1975年出生的人,消费账本早就从“活着”升级成“活好”:十年前买米面油,现在买基因检测套餐;十年前攒存折,现在攒飞行里程。
最扎心的变化在旅游。2024年中老年旅游消费占了市场三成,旅行社干脆把“银发团”改名“备老团”,行程单上写着“每天步数不超过6000”,酒店必须电梯直达温泉池。
有个做产品经理的朋友吐槽,以前推销邮轮被嫌贵,现在同一批客户追着问船上有没有24小时医务室——怕的不是花钱,是怕钱花得不值。
直播间里更魔幻。65%的备老人群会边看直播边下单,但主播喊“宝宝们”没用,得改口“哥哥姐姐”。
卖保健品的换了话术,不说“延年益寿”,改说“55岁看起来像45岁”;卖乳胶枕的不讲“护颈椎”,直接演示“侧睡不压耳”。
有个阿姨在评论区晒单:“买了十盒蓝莓原浆,不为别的,就想看看能不能把老花眼吃成5.0。”
智慧养老赛道卷出了新高度。5000亿的市场里,最畅销的不是机器人,是能监测呼吸频率的智能床垫——数据直接同步到子女手机,比“吃了吗”更贴心的问候是“妈昨晚翻身12次”。
但工程师私下吐槽,最难搞的不是技术,是教老人用App时,得先解释“为什么验证码不等于诈骗”。
金融圈也嗅到了味道。
养老理财不再只是“保本”,出现了“退休日期基金”——越接近60岁,股票仓位自动下调,像自动驾驶一样接管风险。
银行大堂经理悄悄透露,卖得最好的是那种“60岁一次性领取”的产品,“客户说就当给自己办场成人礼”。
连工作方式都变了。
政府补贴的“银发再就业”培训班里,55岁的前会计在学短视频剪辑,准备退休后给旅游博主当兼职剪辑师。
不是缺钱,是怕“脑子生锈”。
招聘网站数据显示,中老年兼职岗位五年增长了8倍,最受欢迎的是“社区团购团长”——既能赚钱,又能第一时间抢到便宜鸡蛋。
但最隐秘的消费发生在看不见的地方。
心理咨询机构统计,45-55岁女性来访者中,三成的问题是“孩子离家后突然不会花钱了”。
她们会花两千块报插花课,却在超市为买不买有机蔬菜纠结十分钟。
这种矛盾被商家精准捕捉:老年大学推出“消费心理学”选修课,第一节课就是“如何心安理得地对自己好”。
当然,不是所有风口都能飞起来。
某智能轮椅厂商去年融资时PPT写着“千亿刚需”,今年仓库里堆满了落灰的样品——备老人群要的不是“能跑马拉松的轮椅”,而是“能塞进奥迪后备箱的轻便款”。
产品经理在复盘会上苦笑:“我们以为他们要科技感,其实他们要的是能带着去跳广场舞的尊严。
”
说到底,银发经济的底色从来不是“老”,而是“怕”。
怕生病,怕孤独,怕成为负担。
所以当体检报告出现“骨质疏松前期”时,有人立刻下单钙片+健身房私教课;当老同学群里开始转发“警惕养老骗局”时,有人默默把银行卡限额调到了单日5000。这不是消费升级,是和时间赛跑的自救。
政策也在追赶这种焦虑。2024年国务院文件里第一次出现“备老经济”四个字,紧接着社区食堂的菜单多了低糖套餐,地铁扶梯速度调慢了0.5米/秒。
最魔幻的是某三线城市的试点:退休证能当消费券用,买助听器直接打八折——毕竟,让老人听清促销员的“最后三天”,可能比发养老金更刺激经济。
最后说个细节。
上海某商场把地下停车场改造成了“备老体验中心”,最受欢迎的项目是模拟70岁生活:穿关节限制服上下台阶,戴模糊眼镜找商品。
体验完出来,几乎人人拎着至少两袋保健品。
工作人员透露,复购率最高的不是维生素,而是防滑拖鞋——“真正吓住他们的,是第一次发现自己可能真的会摔倒。
”
所以别笑中年人囤旅游年卡,他们只是在预演退休生活;别嫌爸妈沉迷养生直播,那可能是他们唯一能掌控的健康筹码。
银发经济的秘密从来不是“银发”,而是那些藏在购物车里的、对衰老不动声色的抵抗。
来源:快乐海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