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词如酒,愈陈愈香。千载之下,犹能醉人。世人多诵东坡“大江东去”,易安“寻寻觅觅”,固然绝妙,然宋词之海中,尚有许多遗珠,静待有缘人拾取。这些词作未必家弦户诵,却自有一番境界,足以渡人于迷茫,慰人于孤寂。今择四首相对冷门之作,与诸君共赏。
宋词如酒,愈陈愈香。千载之下,犹能醉人。世人多诵东坡“大江东去”,易安“寻寻觅觅”,固然绝妙,然宋词之海中,尚有许多遗珠,静待有缘人拾取。这些词作未必家弦户诵,却自有一番境界,足以渡人于迷茫,慰人于孤寂。今择四首相对冷门之作,与诸君共赏。
一、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逍遥自在的隐者情怀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朱敦儒此词,写尽疏狂之态。词人自封“清都山水郎”,掌管风雨云月,好不逍遥。这等气魄,非寻常文人可有。他不要玉楼金阙,宁愿醉卧洛阳,与梅花为伴。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在功名心切的古代社会,实属难得。
今人读此词,可解功名之缚。我们终日奔波,为名利所困,何曾有过“几曾着眼看侯王”的傲骨?朱敦儒告诉我们,人生除了攀爬权贵之梯,尚有另一种活法——与山水为友,与风月为伴,保持内心的疏狂与自在。这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二、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天人合一的哲思境界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表独立,飞霞佩,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张孝祥此词,写金山观月之景,却不止于写景。词人与月对话,与仙同游,展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将万里山河视为毫端之物,非有宇宙视野不能为之。
现代人困于方寸屏幕,目光日渐短浅。读此词,可开阔胸襟,提升境界。当我们为琐事烦恼时,不妨想象自己如词人一般“眇视万里”,便会发现许多烦恼不过沧海一粟。这种超越个体局限的视角,正是宋词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三、蒋捷《虞美人·听雨》——生命流转的永恒感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此词,以“听雨”为线,串起人生三个阶段。少年浪漫,壮年漂泊,老年孤寂,尽在雨声中浮现。这种写法,以小见大,以瞬间见永恒。雨还是那场雨,听雨的人却已历经沧桑。
此词最妙处在“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词人看透世事无常,不再抗拒,而是“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种接纳与超然,是历经千帆后的智慧。
现代人恐惧衰老,逃避变迁。蒋捷却告诉我们,生命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美。少年有少年的欢愉,老年有老年的宁静。若能以欣赏之心看待每个阶段,便能与时间和解,与自己和解。
四、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孤寂中的温暖守望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周紫芝此词,写秋夜怀人。从“一点残红”的细微处入手,渐次展开秋夜的孤寂图景。“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一句,将雨打梧桐的自然景象与离愁别绪完美融合,堪称神来之笔。
词人回忆昔日与友人“同唱鹧鸪词”的欢乐,对比今日“不听清歌也泪垂”的孤寂,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但奇妙的是,这种对比并不让人绝望,反而因为曾经拥有过美好,而有一种温暖的底色。
现代人常感孤独,读此词可知,孤独乃人生常态。但孤独中若能保有美好的回忆,便不失为一种慰藉。那些曾经共度的美好时光,足以照亮无数个孤寂的夜晚。
五、写在最后的渔人物语
四首词作,四种境界:朱敦儒的疏狂,张孝祥的超然,蒋捷的通透,周紫芝的温婉。它们不如东坡豪放,不似易安婉约,却自有其动人之处。这些相对冷门的作品,如同藏在深巷中的美酒,等待有缘人来品尝。
再忙也要背下这些词,不是因为它们有多出名,而是因为它们能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给我们以启示。失意时读朱敦儒,可获洒脱;狭隘时读张孝祥,可开阔胸襟;困惑时读蒋捷,可悟人生;孤独时读周紫芝,可得慰藉。
宋词之妙,不仅在于文字之美,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它们直指人心,触及永恒。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慢下来,读一首宋词,与古人对话,或许能找到迷失已久的自己。
来源:最爱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