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从1906年加入同盟会主编民报,到1909年公开与孙中山决裂、1910年重组光复会,章太炎逐渐从同盟会理论旗手转变为分裂主导者。这一分裂不仅是个人思想和冲突,也是同盟会内部不同派系在宗旨阐释、权力分配、经费使用等核心问题上的深层矛盾,对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格
1作为清末民初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与革命家,章太炎凭借深厚国学功底与犀利批判精神,成为同盟会初期理论宣传核心力量。
然而,从1906年加入同盟会主编民报,到1909年公开与孙中山决裂、1910年重组光复会,章太炎逐渐从同盟会理论旗手转变为分裂主导者。这一分裂不仅是个人思想和冲突,也是同盟会内部不同派系在宗旨阐释、权力分配、经费使用等核心问题上的深层矛盾,对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章太炎与同盟会的初期接触
章太炎与同盟会的关联,始于革命理念的契合与反清目标的一致。
加入同盟会前,章太炎已凭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等著作,成为清末排满革命思想的标志性人物,其思想与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纲领形成强烈共鸣,为二者结合奠定基础。
(一)加入同盟会的思想基础
章太炎的革命思想成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彻底摒弃改良幻想,转向排满革命,认为清政府的腐朽与异族统治是中国积弱的根源,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廷,重建汉民族主权国家。1903年苏报案中,他因发表文章痛斥光绪帝,被清政府逮捕入狱,三年监禁未消磨其革命意志,反而使其思想更趋激进。
1906年出狱后,章太炎受邀赴日本,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明确提出革命之道德与民主共和的主张,强调革命不仅要排满,更要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国民公权的政体,这一主张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两大主义高度契合,成为他加入同盟会的核心思想基础。
此时的同盟会急需兼具国学权威与革命声望的学者强化理论阵地。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机关报民报虽由胡汉民、汪精卫等主持,但在理论深度与文化号召力上仍有欠缺。章太炎的到来恰好填补这一空白;
其国学造诣使排满革命思想与中国传统华夷之辨文化基因相结合,增强对士绅阶层与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入狱经历赋予其革命烈士光环,成为动员留学生与国内进步力量的重要符号。
因此,孙中山对章太炎的加入极为重视,亲自邀请其担任民报总编辑,希望借助其影响力扩大同盟会的思想辐射范围。
(二)民报时期的贡献和潜在分歧
1906年至1908年,是章太炎与同盟会合作的蜜月期。担任民报总编辑期间,章太炎以刊物为阵地,撰写革命之道德、箴新党论、代议然否论等一系列文章;
一方面猛烈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的君主立宪主张,论证革命优于改良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系统阐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将排满与民主结合,提出无革命则无立宪,无立宪则无太平的观点,为同盟会的思想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这一时期民报发行量从每期数千份增至1.7万份,成为留学生与国内进步群体中影响力最大的革命刊物,章太炎的作用不可或缺。
然而,合作表象下,章太炎与同盟会核心领导层尤其是孙中山的分歧已开始酝酿,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其一,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差异。孙中山主张民族、民权、民生三者并重,尤其重视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认为这是防止革命后社会分化的关键;而章太炎更关注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对民生主义持保留态度,认为平均地权过于理想化,不符合中国传统土地制度,甚至在代议然否论中提出不设议院、限制资本的激进主张,与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构想存在明显差异。
其二,对革命策略的路径分歧。孙中山倾向于在华南地区发动武装起义,依靠海外华侨筹款与新军支持,逐步扩大革命势力;章太炎则更重视舆论动员与会党联络,认为应先通过思想启蒙唤醒民众,再结合国内会党力量如长江流域的哥老会、洪门发动革命,对孙中山偏重军事冒险的策略时有质疑。这些分歧虽未公开爆发,但已为后续分裂埋下伏笔。
二、分裂的酝酿
1907年至1908年,同盟会内部的矛盾因经费使用与民报办刊方向的争议逐渐激化,章太炎与孙中山的冲突从思想分歧转向现实利益博弈,成为分裂的直接导火索。
(一)日本购械款争议
1907年,孙中山计划在广东潮州、惠州发动武装起义,为解决武器问题,他通过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向日本商人购买一批枪械,并从同盟会海外筹款中拨付专款。然而,这批枪械最终被发现是劣质旧枪,无法用于实战,起义虽勉强发动但很快失败。此事传回东京后,章太炎与部分同盟会成员如陶成章对孙中山的经费使用提出质疑,认为其在购械过程中缺乏监督,导致革命经费浪费;更有传言称孙中山挪用公款,引发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信任危机。
日本购械款争议的本质,是同盟会集权式领导与民主监督的矛盾。孙中山作为同盟会总理,长期主导海外筹款与军事决策,其权力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海外筹款多由孙中山亲自联络华侨获取,款项使用也多由其个人或亲信如胡汉民、黄兴决定,其他成员包括章太炎几乎无法参与决策。章太炎认为,同盟会作为革命团体,经费应属于全体会员共有,总理不应独断专行;而孙中山则认为,革命时期需集中权力,过度监督会延误军事时机。双方的争执不仅限于购械款本身,更涉及对同盟会领导体制的根本认知,章太炎主张会员平等、集体决策,孙中山则坚持总理负责制,这种权力认知的差异,使双方的信任裂痕逐渐扩大。
(二)民报停刊和伪民报事件
1908年10月,日本政府在清政府的压力下,以民报鼓吹革命,扰乱治安为由,下令封禁民报。作为总编辑的章太炎多次与日本政府交涉,要求恢复刊物出版,但均未成功。此时,孙中山已因购械款争议离开日本,前往东南亚筹款,对民报停刊一事未作明确指示,这让章太炎认为孙中山漠视舆论阵地,对其更加不满。
1909年,孙中山为继续扩大革命宣传,委托美国华侨陈炯明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同时派同盟会成员王金发赴东京,计划以民报续刊的名义重新出版刊物。但孙中山并未通知章太炎,也未邀请其参与续刊工作,反而任命汪精卫为新民报的主编,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章太炎。章太炎认为,民报是他一手创办的理论阵地,孙中山未经其同意擅自续刊,是对其民报总编辑身份的否定;更令他无法接受的是,新民报的办刊方向偏向温和,弱化了排满色彩,与他坚持的激进革命路线相悖。
为表达抗议,章太炎公开在东京留学生中散发伪民报检举状,痛斥孙中山私设伪报,混淆视听,指责其背盟叛党,甚至列举孙中山挪用经费、决策失误等多条罪状。这一行为将同盟会内部的矛盾彻底公开化,支持章太炎的成员多为光复会旧部与部分留学生,纷纷谴责孙中山专权;支持孙中山的成员如胡汉民、黄兴则批判章太炎意气用事、破坏团结,同盟会内部形成明显的对立阵营,分裂已呈不可逆转之势。
三、分裂的激化
1909年至1910年,章太炎与陶成章联手,在东京正式重组光复会,与同盟会公开决裂,标志着革命阵营的彻底分化。这一分裂不仅是个人与组织的决裂,更反映出同盟会内部兴中会系与光复会系的派系矛盾,对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力量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陶成章的加入
陶成章是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为实现革命力量联合,他率光复会部分成员加入同盟会,负责联络长江流域的会党与新军。
但陶成章与孙中山的矛盾由来已久,1907年,陶成章在浙江、安徽策划起义时,曾向孙中山请求经费支持,但孙中山以海外筹款不足为由拒绝,导致起义计划搁置;1908年,陶成章赴南洋筹款,发现孙中山在当地华侨中募集的款项数额甚巨,却未向国内起义提供足够支持,遂对孙中山产生强烈不满,认为其偏重华南,忽视长江流域。
章太炎与陶成章的结合,使原本的个人冲突升级为派系对抗。二者的共同诉求是:
反对孙中山的集权领导,主张革命力量应分散发展;反对同盟会偏重华南起义的策略,主张以长江流域为核心,依靠会党与士绅力量发动革命;反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坚持以排满为核心的民族革命。1909年,陶成章在南洋华侨中散发孙文罪状,列举孙中山十二条罪状,与章太炎的伪民报检举状相互呼应,形成对孙中山的联合声讨。
此时的同盟会,已明显分裂为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兴中会系主导华南革命,与以章太炎、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系主导长江流域革命两大阵营,双方在筹款、宣传、军事行动等方面互不配合,甚至相互拆台。
(二)1910年光复会重组
1910年2月,章太炎与陶成章在东京召集光复会旧部与部分同盟会成员,正式宣布重组光复会,章太炎被推举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总部设于东京,在国内设浙江、安徽、江苏等分会,在南洋设联络处。
新成立的光复会明确提出与同盟会不同的革命纲领: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为核心,强调排满革命的优先性,弱化民主共和与民生主义,主张革命成功后,暂设军政府,以理内政,待民心安定后再实行宪政。
光复会重组后,与同盟会的对立进一步加剧。在宣传上,光复会创办教育今语杂志,批判同盟会的三民主义过于空泛,强调排满是革命的唯一目标;在军事上,光复会专注于长江流域的起义策划,1911年4月,陶成章在上海设立锐进学社,作为起义秘密据点,联络浙江新军与会党,与同盟会策划的黄花岗起义华南地区互不协同;在组织上,光复会严禁成员同时加入同盟会,甚至要求已加入同盟会的光复会成员二选一,导致大量革命骨干被迫站队,进一步削弱了革命力量的凝聚力。
孙中山对光复会的重组极为不满,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指责章太炎、陶成章破坏革命团结,称其名为革命,实为自私;黄兴也曾试图调解双方矛盾,提议分头负责,互不干涉,但遭章太炎拒绝。至此,章太炎与同盟会的分裂已不可挽回,革命阵营的分化成为既定事实。
四、分裂的影响
章太炎与同盟会的分裂,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一次重要挫折。它不仅削弱了革命力量的凝聚力,延缓了革命进程,更暴露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组织建设、思想统一、权力制衡等方面的局限性。
然而,从历史长视角看,这一分裂也为辛亥革命后的革命格局提供了某种多元可能性,其经验教训对后世革命政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对辛亥革命进程的双重影响
从消极层面看,分裂直接导致革命力量的分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同盟会与光复会在军事行动上各自为战,如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同盟会主导与1911年7月的浙江光复会起义光复会主导,因缺乏协同配合均以失败告终,浪费了大量革命资源;在筹款方面,双方在海外华侨中争夺捐款,导致华侨对革命团体产生信任危机,1910年至1911年,同盟会与光复会在南洋的筹款额均较此前下降30%以上,严重影响了革命经费的供给。从积极层面看,分裂也在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区域扩散。同盟会专注于华南地区,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积累了大量新军与华侨资源;光复会专注于长江流域,在浙江、安徽、江苏等地联络了大批会党与士绅,形成了华南—长江双线并进的革命布局。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同盟会在华南发动响应起义,光复会在浙江、上海发动起义,双方虽仍未正式合作,但客观上形成了南北呼应的态势,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例如,1911年11月,光复会成员李燮和在上海发动起义,推翻清政府在上海的统治,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同盟会成员胡汉民在广东发动起义,控制了华南地区的重要港口,为革命政权提供了经济支持。(二)分裂影响的局限性
章太炎与同盟会的分裂,本质上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三大局限性。
其一,思想基础的松散性。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但内部成员对纲领的理解差异巨大,章太炎的激进民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黄兴的军事优先等主张缺乏统一的思想整合,导致组织缺乏凝聚力;其二,组织建设的脆弱性。同盟会没有建立严格的会员制度、纪律制度与决策机制,总理权力缺乏制约,派系矛盾难以调和,最终导致分裂;其三,群众基础的薄弱性。无论是同盟会还是光复会,都主要依靠知识分子、留学生、华侨与会党,未能深入发动农民、工人等广大民众,导致革命力量缺乏广泛支持,分裂后难以快速恢复元气。五、结语
章太炎与同盟会的分裂,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始于思想分歧,激化于权力博弈,最终演变为派系对抗,章太炎作为排满革命思想的倡导者,其对同盟会的批判虽有意气用事之处,但也揭露了同盟会在领导体制、策略选择上的缺陷;而同盟会的分裂,虽削弱了革命力量,却也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区域的扩散,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爆发埋下了伏笔。
来源:棱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