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晨光洒向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这片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4的“北大仓”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危机。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有四分之一的耕地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其中有近三成的黑土层,甚至已经完全丧失;根据《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提示,近60年来,部分地区的黑土表
当晨光洒向东北广袤的黑土地,这片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4的“北大仓”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危机。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有四分之一的耕地正在遭受着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其中有近三成的黑土层,甚至已经完全丧失;根据《东北黑土地白皮书》提示,近60年来,部分地区的黑土表层平均每年流失0.3-1厘米。这片需要上万年积累才能形成的珍贵的,著有“一两黑土二两油”之称的黑土地,正在以数以千万倍的速度消逝。面对黑土区耕地破碎化、黑土层变薄变瘦、土壤有机质显著下降等严峻挑战,如何统筹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在协调人-地-粮矛盾的前提下推动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成为我国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2025年盛夏,一支由9名北师大青年学子组成的“沃野先锋”实践队,奔赴我国纬度最高的水土保持研究基地——九三水土保持试验站。他们要用专业知识解读黑土的“生命密码”,用青春脚步丈量生态保护的现实路径,用赤诚担当筑牢粮食安全的坚实根基。
团队聚焦水土流失防治、保护性耕作推广、科研转化应用等关键问题,通过实地观测、农户访谈、科学家精神学习、技术体验等方式,系统考察黑土地保护现状与成效,深度思考黑土保护“我辈可为”的实施路径,积极传播黑土生态价值的重要理念。这既是一次学科认知的实践课,更是一堂关于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大课。
在实践设计层面,实践队一方面以 “行走的课堂” 模式推进实地科考,将课堂场景直接定格在田垄之间,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黑土地退化研究和保护措施的科学基础,观察黑土退化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探查侵蚀沟发育对黑土耕地的破坏,并进一步利用田间的所学所得丰富课堂知识。另一方面,团队遵循“管理者-使用者-保护者”的调研框架,针对农场工作人员(管理者)、当地农户(使用者)和科研人员(保护者)展开多层级调研,系统梳理黑土地利用现状、粮仓稳定安全、农户效益保障、土地退化原理及阻控措施等核心议题。团队成员通过“用脚丈量黑土、用眼记录坚守、用心传递责任”,构建“认知-共情-行动”的黑土保护传播链,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注入青年力量,用实际行动守护民众的粮食安全!
实地科考
解码黑土的生态密码
科学展开黑土侵蚀过程研究是阻控耕地退化、实施黑土地保护的前提。在九三水土保持试验站的野外观测基地——黑土侵蚀过程和水土流失观测场,在程卓老师与现场工作人员指导下,实践队员逐步开展学习:先是系统认识黑土侵蚀研究的基本方法,明晰径流小区与气象要素观测系统的构建原理;接着深入学习黑土侵蚀研究的核心思路,即通过因子控制法独立量化各项影响因子,实现对复杂系统的简化分析;最后还了解并掌握了各项仪器的操作流程与运行原理。
在田块尺度上,实验样区通过控制坡度坡长、起垄方向、耕作方式等变量,暴雨后收集槽内的沉积样本,探寻影响黑土流失的关键因素。在流域尺度上,技术人员于师傅向实践队介绍了黑土耕地在降雨或融雪等营力影响下发生水土流失而产生径流泥沙的过程和数据采集方法,从仪器构造到数据记录,完整展现了水土流失监测的全过程。
实践队随程卓老师在鹤北流域考察
响应2025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我国“三农”工作,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在鹤北小流域切沟侵蚀监测现场,实践队员实地考察了土壤侵蚀形成的浅沟、切沟地貌及其对黑土耕地的极大破坏,在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2024级博士生敬俊专业的讲解下,深入了解了切沟发育、发展的地学原理和过程机制。敬俊现场演示了切沟侵蚀测量方法,以及切沟发育过程中的降雨、径流、泥沙监测仪器的操作流程和使用方法;同时,他强调由于黑土区为大型机械耕作,因此切沟发育会导致一大片土地荒废弃耕,可谓损失惨重。随后,队员们观摩学习当地农场利用石块和铁网对切沟的治理方案。此行中,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三方面现实:一是扎根田野的科学研究为黑土保护提供的强大支撑,二是当地政府与民众对黑土退化治理的迫切需求,三是黑土保护工作仍面临漫长征程、亟待持续推进。
实践队随敬俊博士考察流域切沟
实践队考察期间拍摄的沟壑(左)及治理(右)
黑土退化打破粮食安全边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刻不容缓。为了实地探究黑土退化对粮食产量的关系,实践队员在大豆田里开展作物测量实证研究。作物植株高度测量组在退化区和未退化区分别测量作物并计算均值,结果发现未退化农田的大豆平均高度为34.5cm,而退化黑土农田的大豆平均高度为16.5cm,不到正常地块的1/2;盖度测算组采用样方测量法,记录样方框内大豆植株的叶片覆盖,来量化大豆的生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正常黑土作物盖度为60.54%,退化黑土耕地大豆平均盖度为19.56%,不到正常地块的1/3。此外,实践队还对不同退化等级的黑土采样后进行土壤含水量的分析,优质的黑土对应着高田间含水量,具有良好的团聚体结构、合理的孔隙分布及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这些都是保证作物生长和粮食产量的必要条件;而退化程度高的黑土则与之相反,孔隙条件、土壤含水和有机质含量都显著下降,导致粮食作物的长势不如预期。
实践队开展作物测量实证研究
退化黑土采样点(左)与未退化黑土采样点(右)
寻访黑土的“前生今世”,在时间洪流中追溯黑土形成的足迹。在五大连池的地质课堂中,实践队员寻访黑土形成的足迹,通过实地触摸火山岩孔隙、观察石缝植被、对比土壤剖面标本,建立起黑土形成的漫长岁月与当前迅猛退化的系统性认知。“万年成土,十年毁坏”的警示回响在耳畔,当指尖划过玄武岩的沧桑沟壑,终于懂得每一厘米黑土都是大地的恩赐,守护需要敬畏之心与科学之力。
实践队在五大连池寻访黑土足迹
倾情访谈
追寻黑土保护与水保工作的峥嵘足迹
这是来自我国极北的“黑土情书”。在东北黑土区鹤山农场境内,九三水土保持试验站如一座坚守的灯塔,矗立在北纬49°的黑土地上。“沃野先锋”实践队走进这座我国纬度最北的水土保持试验站,探寻黑土守护者们用青春与坚守书写的“黑土情书”。
高校云集,共绘黑土地保护的时代蓝图。试验站内,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院校的资深专家学者和团队青年科研人员构成了黑土保护的主力军和后备人才队伍。北京师范大学2024级博士生敬俊师从水土保持资深专家张光辉教授,深耕沟蚀侵蚀机理研究,通过监测降雨后侵蚀沟变化,精准量化切沟发育路径,为侵蚀沟治理提供有效支撑;北京师范大学2024级直博生成汉铨师从深耕黑土侵蚀和耕地保护的科学引领人谢云教授,操控无人机穿梭于田间,记录作物生长、侵蚀沟发育的详细过程和轨迹,积累黑土侵蚀的动态发展资料库,为黑土区田间管理和田块保护措施的精准实施献计献策;东北农业大学2025级硕士生郭林甲则通过氮肥梯度实验,探索智慧农业技术在黑土保护中的应用……这些95后、00后科研人员,既延续着前辈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又秉持 “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信念,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凭数万组数据筑起黑土保护的科学防线,更将个人信念融入新时代青年“科学家精神”,传递这份责任与力量。
实践队对话在站研究生
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农业,创新模式赋能黑土粮仓。实践队随九三农垦学院的师生前往试验田,嫩江“大豆科技小院”团队介绍了在大豆栽培、施肥管理及黑土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团队通过推广“宽台大垄匀密栽培”等创新栽培模式,结合分层施肥技术和土壤调控措施,有效提升了作物产量并减少土壤退化。此外,他们还关注极端气候对作物的影响,利用气象数据和生理生化指标构建模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黑土保护方面,团队强调免耕和深松整地的重要性,以减少连年翻耕导致的有机质流失。
实践队与八一农垦大学交流
他们和她们,科研攻坚的强大后盾。在科研攻坚的背后,后勤人员的默默奉献同样动人。每日清晨,葛叔便开始样本整理与设备维护工作,四年间见证了试验站从临时板房到现代化实验楼的蜕变。他坦言:“黑土层变薄了,风一吹土就跑了”,朴实话语道出对土地的深沉牵挂。王阿姨则用暖心关怀,为科研人员筑起后方港湾,她眼中“趴在仪器堆里睡着”的张毅师兄,正是无数科研人奋斗的缩影。
实践队对话在站工作人员并为其拍摄工作照
深入调研
探寻田间的实践真知
“沃野先锋”东北九三站科考体验及黑土保护调研小分队深入黑龙江鹤山农场第三管理区农机具场,围绕现代化农机应用、黑土保护实践及农场管理模式开展实地调研,探索农业机械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路径。近年来农场管理层通过“农机+政策”双轮驱动,逐步推广残茬覆盖、免耕播种、精准施肥、深松浅翻等技术,化肥施用量减少20%仍保持产量稳定。同时,年轻技术人才的引入为农场注入新活力,40岁以下管理人员占比提升至60%,推动农机数字化监测与跨区作业模式创新,实现“整地—播种—收割”全链条高效运行。此次调研揭示了现代化农机在黑土保护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减少耕作频次、优化土壤结构、提升资源利用率,为东北黑土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硬件支撑。调研队将持续整合农机数据与农户实践经验,为制定黑土保护技术推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队在黑龙江鹤山农场第三管理区农机具场
实践队走进黑龙江省垦丰种业有限公司,与肥料研究领域技术人员深入交流,围绕黑土用肥优化、种子鉴定推广及农业科研实践展开专题调研,为黑土可持续利用探寻科技支撑路径。从播种到收获,通过大田种植试验评估外地种子在本地气候、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为农户提供科学选种依据。技术人员强调,种子性能差异直接影响种植成本与产量,但最终产出效果需结合降雨、温度等自然条件综合判断,体现了“良种+良法”的协同理念。
实践队走进黑龙江省垦丰种业有限公司
鼎力宣传
让黑土保护“声”入人心
实践队制作了《黑土保护宣传册》,系统梳理黑土形成机制、生态价值、退化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内容。队伍以海报、访谈、实地记录等形式宣传,扩大传播效力,推动黑土保护理念真正“声”入人心,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注入公众力量,用实际行动守护民众的粮食安全!
实践队制作的《黑土保护宣传册》
“沃野先锋”实践队的旅程,是一次青春的朝圣,更是一场关于“国之大者”的深刻体悟。实践队员们感受到:守护黑土地,就是守护“大国粮仓”的根基,就是守护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屏障。它需要的不仅是高精尖的仪器和宏大的政策,更是一代代人如九三站科研工作者那般,甘于寂寞、扎根田野、严谨求实的科学家精神。
青春与沃土的拥抱,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使命,真正刻进了心田。这趟北上的旅程,是一次知识的远征,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实践队领悟到:最美的地理,在脚下;最真的学问,在田间;最重的责任,在肩头。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