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振翩幼年时便聪慧过人,村里的私塾先生常夸他过目不忘。1918年,20岁的李振翩考入湖南医药学院,次年转入湘雅医学院,开启了他的医学求学之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之中,北洋政府的无能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激起民众的愤怒。
李振翩幼年时便聪慧过人,村里的私塾先生常夸他过目不忘。1918年,20岁的李振翩考入湖南医药学院,次年转入湘雅医学院,开启了他的医学求学之路。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之中,北洋政府的无能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激起民众的愤怒。
1919年,巴黎和会传来青岛权益被“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举国震怒。湘雅医学院的学生们群情激奋,李振翩与同学龙伯坚、张维等人商议,决定创办一份名为《学生救国报》的报纸,宣传反帝爱国思想。
报社设在长沙一间狭小的民房内,桌椅简陋,油墨味弥漫,几位年轻人夜以继日地撰稿、排版,字里行间充满对救国图强的渴望。
《学生救国报》后更名为《新湖南》,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刊载北方爱国运动的动态,呼吁湖南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压迫。报纸发行至第六期,经费却捉襟见肘,龙伯坚深感难以支撑。
此时,毛主席主编的《湘江评论》因犀利言辞风靡长沙,却在第五期被当局查禁。龙伯坚突发奇想,提议邀请毛主席担任《新湖南》主编。1919年夏日的一个午后,李振翩与龙伯坚推门而入,见到身着长衫、手持书卷的毛主席。
龙伯坚激动地说:“润之兄,你的文章掷地有声,救《新湖南》非你不可!”毛主席爽快应允,从第七期起接手主编,报纸焕发新生。李振翩与毛主席在办报中并肩作战,彻夜讨论版面内容,常常在油灯下争论到天明,结下深厚友谊。
1922年,毛主席在长沙组织泥木工人罢工,6000余名工人走上街头,省长公署和县公署的工程全部停工,街头标语飘扬,工人们高呼口号,声势震天。10月6日,罢工进入关键时刻,毛主席的妻子杨开慧即将临盆。他心急如焚,却因指挥罢工无法脱身。
10月的一个清晨,毛主席穿上粗布短衫,脚蹬草鞋,扮成洋车夫模样,急匆匆赶到湘雅医院。医院门前,传达员一脸疑惑地喊来李振翩。
李振翩快步走出,看到毛主席的装扮,先是一愣,随即拉住他的手,笑着说:“润之,你这洋车夫扮得可真像!”毛主席顾不上寒暄,急切地说:“快跟我走,开慧要生了,情况紧急!”李振翩二话不说,叫上张维,雇了一辆人力车,将杨开慧送往医院。
医院产房外,消毒水的味道刺鼻,护士来回穿梭。杨开慧因难产疼痛难忍,医生要求家属签字手术。毛主席不在场,李振翩主动提出代签,却被医生拒绝。杨开慧强忍剧痛,喘息着说:“润之有大事要忙,你们看着办,别耽误他。”
医生坚持要丈夫签字,李振翩与张维焦急地守在产房外。次日清晨,杨开慧终于顺利生下毛岸英,一个白胖的男孩。毛主席闻讯赶来,握住李振翩的手,感激地说:“承德,这次多亏了你!”这一恩情,让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
1923年,李振翩参与毛主席领导的“驱张运动”,反对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暴政。他率领请愿团北上北京,沿途风餐露宿,抵达北京后在北洋政府门前慷慨陈词,痛斥张敬尧的罪行。烈日下,李振翩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声音洪亮,围观群众掌声雷动。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最终撤换张敬尧,但张敬尧怀恨在心,查封《新湖南》,并通缉毛主席与李振翩。二人被迫暂时分开,李振翩对毛主席说:“你走你的革命路,我钻研医学,未来再相会。”
随后,他潜心学业,1929年从湘雅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学位,赴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深造,专注于细菌和病毒研究。
抗战爆发后,李振翩回国投身卫生事业,在南京“国防部”下属医疗单位工作。他奔波于贵州疫区,成功遏制霍乱传播,挽救无数生命。期间,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工作者,运送药品和物资。
1945年,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曾托好友张维给李振翩捎信,遗憾的是信件未能送达。1949年,李振翩接受马歇尔邀请,携夫人汤汉志赴美,加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汤汉志同样才华出众,22岁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与林巧稚同窗。在美期间,李振翩研发出控制小儿麻痹症的疫苗,并在癌症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成为享誉国际的医学专家。
来源:历史定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