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将从儒道思想与经世致用的维度,为您全面介绍并阐释巨赞法师(1908-1984)。我们将严格遵循有关要求,以本土话语体系(儒、道、心性修养、经世致用)为核心,避免使用佛家术语和玄学色彩,着重探讨其思想、实践与人格的普世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心理建设的启示。
以下将从儒道思想与经世致用的维度,为您全面介绍并阐释巨赞法师(1908-1984)。我们将严格遵循有关要求,以本土话语体系(儒、道、心性修养、经世致用)为核心,避免使用佛家术语和玄学色彩,着重探讨其思想、实践与人格的普世价值及其对中国文化心理建设的启示。
巨赞法师,俗名潘楚桐,字琴朴,其一生行谊与思想,实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精神的杰出践行者,更是在时代巨变中坚守文化根脉、致力人心改造与社会关怀的典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理解其非凡的一生:
一、深厚的学养根基:儒道精髓的涵泳者
(一)儒家底色:巨赞早年即饱读儒家经典,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熏陶。其强烈的入世情怀、社会责任感、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皆源于此。他将“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儒家情怀,内化为服务社会、普济众生的根本动力。
(二)道家智慧:对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庄之学有深刻体悟。道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祸福相倚”的辩证思维,以及“致虚极,守静笃”的修养方法,深刻影响了他看待世事变迁、应对人生起伏的态度,也为其后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定力、韬光养晦提供了精神资源。他追求的“明心见性”,在儒道语境中可理解为“明明德”、“致良知”或“体悟大道”。
(三)兼容并蓄:其学问根基并非门户之见,而是融汇儒道精髓,形成了一种以心性修养为体,经世致用为用的独特人格特质,这为其后来探索文化革新与社会服务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的入世担当:经世致用的笃行者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家危难(抗日战争),巨赞毅然走出书斋(或修行场所),投身救亡图存洪流。他组织僧侣救护队、创办进步刊物、宣传抗战,将儒家的忠义、道家的济世精神化为具体行动,体现了“士不可不弘毅”、“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二)立足本土,面向革新:他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主张立足中国文化根本(儒道心性之学),吸收有益养分,进行适应时代的革新。这体现在他致力于宗教(文化组织)制度的现代化改革,倡导去除陈规陋习,强调服务社会、利益人群的务实功能,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伦理要求与人心需求。这种改革精神,与儒家“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道家“与时俱化”的思想一脉相承。
(三)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他始终心系苍生福祉,积极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益事业。这不仅是“仁爱”思想的实践,也是道家“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的体现。其行动超越了单纯的个人修行,展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建设性力量。
三、卓越的心性修养:明德守静的典范
(一)“修身”为本:巨赞一生注重个人道德品格的砥砺。他严于律己,持身清正,淡泊名利,展现出儒家“君子慎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以及道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修养境界。
(二)“守静”之功:在动荡复杂的年代(尤其是特殊历史时期),他历经磨难而能保持内心的澄明与坚韧。这种定力源于深厚的心性修养功夫,类似于儒家“不动心”的涵养、道家“致虚守静”的功夫,使其在逆境中能“穷则独善其身”,守护内心的良知与信念,展现出非凡的心理韧性与人格力量。
(三)“知行合一”:其心性修养绝非空谈,而是与其经世致用的实践紧密结合。其道德文章、言行举止高度统一,是儒家“诚于中,形于外”、道家“真者,精诚之至也”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不懈的文化传承:薪火相传的护持者
(一)守护文脉: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哲,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与传播。他撰写文章、编纂文献、培养后学,为保存中华文化精粹、延续民族精神命脉呕心沥血,践行了儒家“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
(二)沟通古今:他努力发掘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思想中关于心性修养、社会治理、伦理道德)的现代价值,尝试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为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精神家园和伦理规范提供思想资源。
(三)倡导“新人文精神”:其毕生努力,可视为在时代巨变中,探索一种融合传统心性智慧与现代人文关怀、强调道德实践与社会责任的“新人文精神”。这旨在回应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的精神困顿与价值迷茫,为人心建设提供本土化的思想支撑。
五、本土心理学视角的启示:心性资源与社会适应
(一)心性修养与心理韧性:巨赞在逆境中展现的强大心理韧性,为现代人应对压力、挫折提供了重要启示。其融汇儒道的修养方法(如反求诸己、致虚守静、持守中道),是提升个体心理素质、增强抗逆能力的宝贵本土资源。
(二)道德实践与心理健康:其一生彰显了道德实践(利他、尽责、守义)与内心安宁、人格统整的紧密关联。这支持了本土心理学关于“德性完善是心理健康重要维度”的观点,提示在现代心理干预中融入伦理价值引导的可能。
(三)文化认同与意义构建:巨赞法师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体现了文化认同在个体确立生命意义、获得归属感方面的重要性。其探索提示我们,激活传统心性智慧中的积极因素,有助于帮助现代人在快速变迁中找到精神根基,构建积极的人生意义。
(四)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他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高度统一的人生模式,是儒家“修己以安人”理想的现代写照。这为理解中国人的自我实现观(强调在社群贡献中达成)提供了典型案例,也启示了在追求个人价值时融入社会责任感的健康路径。
六、总结
巨赞法师,是一位深植于儒道文化沃土,以心性修养为根基,以经世致用为担当,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文化根脉、致力人心改造与社会革新的卓越人物。他的一生,是“内圣外王”理想在近现代的生动演绎,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济世、守正、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其人格光辉、思想探索与实践精神,不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为当代中国人生科学、本土心理学研究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关于人格塑造、心理韧性培养、道德实践价值、文化认同构建以及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典范。他启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激活并创造性转化儒道心性智慧,对于培育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安顿现代人心,具有深远的意义。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