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不仅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等出行服务,也允许符合条件的自动驾驶车辆可开展道路应用试点。而在制度保障之外,头部智驾供应商与车企的“联姻”也成为行业新趋势。
本报记者 龚梦泽
2025年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不仅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等出行服务,也允许符合条件的自动驾驶车辆可开展道路应用试点。而在制度保障之外,头部智驾供应商与车企的“联姻”也成为行业新趋势。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智驾领域战略合作案例同比增长超40%,涉及高精地图、传感器融合、车路协同等多个细分赛道。“此类合作的核心逻辑在于打破传统供应链的线性关系,转向以数据共享和技术共研为纽带的生态联盟。”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述合作模式不仅推动了技术落地的效率,更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研发成本优化和生态协同。
智驾行业联姻频发
协同创新成主流
以魔门塔(苏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Momenta)与广汽传祺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传祺)的合作为例,双方围绕自动驾驶技术展开深度绑定。通过联合开发模式,Momenta提供高精度感知算法与决策系统,广汽传祺则聚焦整车集成与场景适配,共同打造面向城市复杂路况的L2+级辅助驾驶方案。这种“技术+场景”的互补模式,已在广汽传祺量产车型中实现商业化落地。
类似的合作案例在行业中并不鲜见,例如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与英伟达联合开发的Adam超算平台,通过软硬件一体化设计将算力利用率提升30%;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征程5芯片域控方案,已在腾势N7等车型中应用。
事实上,Momenta在传感器融合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合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据悉,其研发的千寻多模态感知架构,能够兼容不同品牌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差异化参数,帮助车企缩短30%的传感器适配周期。
“在与广汽传祺的合作中,该技术使传祺车型成功实现4D毫米波雷达与固态激光雷达的异构融合,目标物跟踪精度达到0.1米级,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2倍。”Momenta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柔性化适配能力,使得车企无需因硬件供应商切换而重构算法体系,直接降低单车智能驾驶系统开发成本约15%。
在安全验证环节,Momenta的智能驾驶仿真平台MTS(Momenta Simulation Test)展现出独特优势。平台内置超过10万个中国道路特色场景库,支持光照、天气、交通参与者行为的参数化组合,单日可完成相当于现实世界300万公里的测试里程。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与广汽传祺的联合开发中,该平台提前识别出23类潜在风险场景,包括特殊天气下的环岛博弈、施工路段锥桶动态避让等,使量产系统的安全验证周期压缩60%。据中汽中心认证,基于MTS平台优化的决策模型,在夜间暴雨场景下的紧急制动响应时间缩短至0.8秒,较传统开发模式提升25%安全冗余。
智驾新技术应用加速
降本安全双线突破
记者观察到,头部智驾公司与车企的协同创新模式正在催生技术外溢效应。在技术层面,一段式端到端(End-to-End)架构的规模化应用成为行业焦点。与传统模块化架构不同,一段式端到端技术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直接实现从感知到决策的全流程贯通,大幅简化系统复杂度。
例如,特斯拉FSD V12版本率先实现了端到端技术量产,其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直接实现从感知到决策的全流程贯通,感知延迟降低至50毫秒以内;此外,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XNGP4.0系统同样采用类似架构,在极端天气场景下实现了98%的识别准确率。
需要指出的是,成本控制是技术普及的关键。现阶段,通过算法优化与硬件标准化,部分企业已将单车型智驾系统成本压缩至万元以内。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2.0通过多摄像头融合与轻量化模型,在减少激光雷达依赖的同时保持高精度定位能力,成本压缩至万元级别;深圳市卓驭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成行平台更是将基础L2方案成本下探至5000元级别,已搭载于五菱缤果等经济型车型。
降本之外,安全始终也是智驾技术的首要考量。行业头部企业不断在通过多冗余设计强化系统鲁棒性。Mobileye推出的“RSS”责任敏感安全模型,通过数学公式形式化定义安全驾驶策略;博世的冗余制动系统,可在主控芯片失效时0.2秒内切换备份系统。此外,据知名自动驾驶公司Waymo披露,其Carcraft仿真平台已累计超200亿公里虚拟测试里程,覆盖全球200余个城市的典型路况。
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创新联盟调研员高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能驾驶行业的竞合生态正加速重构,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双轮驱动下,安全、高效、普惠的智驾体验已逐渐照进现实。未来,随着端到端技术、车路协同等领域的持续突破,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注入更强动能。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