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年代出生的我,对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吃完晚餐跟家人走路去唱片行买唱片(泛指CD,而黑胶唱片则以“黑胶”作为代称),或是家人周末去书店时顺道去唱片行逛逛。1990年代的唱片行回忆是美好的。以前台北爱乐者的日常,在等朋友、约会、下雷雨时躲雨的片刻,甚至是转
背景:
1980年代出生的我,对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吃完晚餐跟家人走路去唱片行买唱片(泛指CD,而黑胶唱片则以“黑胶”作为代称),或是家人周末去书店时顺道去唱片行逛逛。1990年代的唱片行回忆是美好的。以前台北爱乐者的日常,在等朋友、约会、下雷雨时躲雨的片刻,甚至是转车的空档等生活琐碎的时间,逛着随处可见的唱片行几乎是那个年代爱乐者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稍微年长了一些后,开始上补习班,在课间的休息时刻也会往唱片行跑,有时甚至还会错过上课的时间。只不过十年左右的光景,唱片行这个产业似乎就从极盛转到极衰,但很幸运地,我曾体会过唱片行在台北街头的荣景。打开实体唱片的封套,将唱片放入播放器的那一刻期待感,是再多的流媒体服务所无法替代的感动。我曾经订阅了串流服务,但没多久便体会到,实体唱片所带来的情感是串流无法换来的。 离开了台北,在国外其实也有着类似的光景。以波士顿来说,能够买古典或爵士乐的CD与黑胶的地方基本上也屈指可数,但很有趣的是,黑胶复兴这件事离唱片行跌落谷底的时光也只不过是另一个十年的事情而已,尽管很多唱片行更多贩卖的是嘻哈、饶舌、摇滚或是流行等种类。黑胶唱片以其温暖的声音吸引着众多爱乐者的耳朵,而爱乐者也认为黑胶的声音比其他数字格式更为真实,这个浪潮使黑胶音响设备不再只是一个装饰品,而是让黑胶唱片与其设备成为鲜活的产品。虽说过去几十年黑胶产品在发烧友之间一直没有消失过,但真正的普及化也是近十年的事情,许多唱片公司与艺人也纷纷抓住这个趋势,发行了黑胶,再版重发的黑胶每年也都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渐渐地,虽然与荣景完全无法比较,且在过程中也有一些唱片行关门,但独立唱片行在台北街头其实是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在成长。 因缘际会下,这次我在台北期间访问了三间唱片行的采购及老板,不管是从贩售或是购买的角度而言,每一位都经历过唱片业的大起大落,而这三间唱片行都各有各的特色,都有风格截然不同的产品在贩售,他们分别是“玫瑰大众古典馆”(古典采购Mischa),“烂调唱片”(老杀老板)与“爱乐唱片”(大叔老板),以下就是我在拜访三家唱片行后的访谈纪录精选,除了探讨在台北街头大起大落的唱片行文化以外,也讨论了该产业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玫瑰大众古典馆
爱乐: 以过去十年的黑胶复兴到近几年的CD复兴,虽然大部分集中在摇滚、流行、爵士或是日本的city pop等类型的音乐,但在一家以古典音乐为主轴的唱片行中,您是否有感受到这类不同的变化?
玫瑰大众古典馆: 其实古典类黑胶在最近几年也是复兴不少,无论是在经典名盘重新复刻发行上,或是全新录制的新发行在CD之外的黑胶版本,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购买黑胶的乐迷也有年轻化的趋势,从刚开始复兴时以资深乐迷为主,但现在时不时有年轻乐迷来选购,有些年轻乐迷甚至直接以黑胶来入门古典音乐。姑且不论是否是为了展现自我与众不同,不啻仍是推广古典音乐的一种方式。
爱乐: 过去您我都曾经经历过台湾唱片行的全盛时期,从唱片行林立到现在的凋零,尽管现在有一些独立唱片行的兴起,但跟台北全盛时期相比仍有一段距离。您如何看待年轻一代对于实体唱片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否与音乐文化或其他因素有关?
玫瑰大众古典馆: 现在年轻乐迷的选择性跟以往相比多了很多不同的渠道,以前乐迷要听古典音乐唯有通过购买CD才能够获取,现在有串流、下载等其他渠道,实体唱片已经不是唯一的途径。而且我观察到现在的古典现场音乐会比起以往来得多出很多,中南部也都建造了许多专业的古典音乐场馆,很多年轻人反而是在音乐会中培养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玫瑰大众古典馆内部(笔者拍摄)
爱乐: 当前古典音乐市场的趋势会面临到哪些挑战和机遇(如音乐厅相关音乐会的合作)?
玫瑰大众古典馆: 古典音乐市场的趋势回到刚刚第二个问题所提到的,聆听渠道变多了,因此顾客服务很重要,需要认识到不同顾客有不同需求及喜好,如何让消费者愿意前来,商品的独特性也很重要。当然如前述音乐会变多了,现场CD贩售的确是一个直接且有相当销售数量的渠道。
爱乐: 可否大致分享一下您对玫瑰大众古典馆与古典音乐在台湾的未来期许与展望?
玫瑰大众古典馆: 没什么远大的期望,只希望乐迷继续支持,实体唱片走入历史那一天不要到来。IN MUSIC WE TRUST。
烂调唱片
(以贩售摇滚、日本city pop、日系爵士等产品为主)
爱乐: 在数字串流时代,甚至很容易不小心在网络上买到盗版,为何老板对于实体音乐还是如此的坚持,虽然我也是,但或许每个人追求的原因不同?
烂调唱片: 因为自己从小就在买唱片,喜欢听音乐,所以小时候买唱片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我约十年前,有一段时间也是背离实体音乐,大部分都在听串流,那阵子几乎都没有在听唱片,然后有一天回过头来觉得很空虚。空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串流的音质跟专门播放唱片的机器不管拿哪一个串流服务来比,终究会比较没那么饱足。第二个空虚点是,我很喜欢这个音乐,但是没有唱片在手上,那种感觉让我觉得很不踏实。当然不是说你买了唱片,你就是有,你想要怎么做都可以,不是这个意思。
现在的串流当然已经比过去好很多,可是我觉得那种实在感,还是欠缺的。比方说像日本人他们对这方面就很要求,山下达郎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他本人坚持不上串流,虽然有上传的片段在网络上,但是终于还是不完整的,而且有些可能音质可能在上传过程中已经受损,所以你要听山下达郎的音乐只能买实体了。
烂调唱片内部(笔者拍摄)
爱乐: 老板在2020年疫情期间选择了开了“烂调唱片”,如此大胆的作法,可否透露这背后的因素?老板当时会担心这样的热忱被现实所侵蚀吗?
烂调唱片: 先回到想成立烂调唱片的起源。大约在2020年以前,对于一个从小逛唱片行逛到大的人而言,经历了整个唱片产业没落,已经没剩多少家唱片行可以逛了。当然,我并非攻击同业,但剩下可以逛的唱片行是相对乏善可陈的情形,因为我也明白,很多店家进货没那么大胆,有一些很棒的音乐可能市场太小,不太会主动进货,摆在架上只是沾灰尘罢了。
那时候也觉得虽然因为串流数字音乐的关系,整个实体产量与贩售下降是个必然的情形,可是我觉得好像应该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去推广这个行业,但我发现产业内似乎没人在做。首先,为什么CD的销量大幅衰落,逼近死亡?最简单的道理是因为没有硬件播,连计算机都没光盘机了,大家有什么诱因和理由去买CD?当然我知道大环境不好,这很不利,可是难道都没有想做过一些什么努力吗?我们就是这样任由这个东西慢慢地死亡,因为那看起来真的是不用几年它就会死亡,这也是我会成立烂调唱片的初衷。
烂调唱片内部(笔者拍摄)
一开始我只有在介绍我的唱片,因为那时候想做一些分享,然后手边也有一些自己的唱片没有在听的,也许可以把它交流出来。后来就慢慢的变成因为会挑自己有兴趣的唱片,我都透过自己去跟国外订唱片,没多久太太就跟我提到:“你都在国外订唱片,你干嘛不多订一点回来卖?”在这个动力与支持下,我就想尝试做看看。
我刚开始的方向,大概主要从city pop切入进口一些唱片,然后推广,之后才拓展到爵士和摇滚。刚开始只是觉得好像做得起来,因为其实我一开始也是蛮担心一直问自己“还有人会想买CD吗?”因为在前期,我完全没有在卖黑胶,我只有卖CD,黑胶是后来才开始有经营的项目。我会推CD的原因是因为它相对于黑胶来讲,价格比较便宜然后没有那么占空间且方便携带。因为我这边的主要客群是以年轻族群,学生或刚入社会的为主,所以CD这个产品定位对他们来说是蛮适合的。
烂调唱片内部(笔者拍摄)
针对第二个问题,你的客群越多之后,有状况的人当然也会变得多。所以我最近也在反省到底是不是一些经营的方向可能要改变,还在摸索当中,因为不管是订购商品弃单的人或是搞不清楚状况,分不清楚不同版本好坏的人大有人在。举例而言,像日本的唱片,尤其是纸壳包装的,他们不会用热缩膜,他们都是自粘封套,我自己观察这样做是因为日本唱片公司认为这样才不会把纸盒边角折损。因为欧美很多这种纸壳包装都用热缩膜,其实注意看,有时候边边就是缩太紧会变形,日本以民族性或职人精神来讲,他们应该是不容许这种事情发生。那以前发生过有些比较没接触过或没买过的顾客收到唱片就问我:“你这个是全新的吗?还是二手的?为什么是这种包装?”然后要解释并拍照给他们看我进了这一批全新的全都是这种包装,但这也让大家去逐渐理解到这种文化不同的面貌。
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心理状况让自己觉得心情差,热诚被消磨当然会有。但我也觉得蛮幸运的是,有时候遇到一些让我心情不好的事情,又会有一些客人给正面的反馈,让他们重新找回了买实体音乐的热诚跟那种喜悦的程度,从中再度体会到这类的乐趣。
烂调唱片内部(笔者拍摄)
爱乐: 唱片行的衰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点跟书店其实很像。但在过去几年因为黑胶复兴,甚至是这一两年CD的缓慢复兴,一些独立唱片行慢慢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老板对于这类的复兴与独立唱片行的成立,是否会对唱片市场有正面效应?若是以长期来看的结果呢?
烂调唱片: 就以黑胶复兴之后,一个很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因为黑胶唱片它本身生产过程的限制,量不会这么大,对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全世界目前黑胶工厂的产能是远远赶不上发行的量,当然某部分是因为黑胶复兴,所以各厂牌都陆续开始在发黑胶。那第二个是我个人的猜测,跟工厂息息相关,管理层也不敢贸然扩张产线,因为黑胶复兴的风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过去,工厂一旦扩增产线,成本就是砸下去了,以后突然订单大幅衰退或是接不到单,都是可能的风险。所以变成目前黑胶唱片它就算没有跟你强调说它限量几张,实际上都是限量的,因为它相对数量少。
然而,只要有点知名度或是有被大家在网络上认识到评价很高的黑胶,很快就会绝版,绝版之后价格就会上升,而且有一些真的是飙升到无法想象的程度。如果是一些三四十年前的首版黑胶,有些真的很珍贵又制作精良,那种价格贵我完全能理解,但现在比较让我困惑的是,有一些新的音乐或新发行的黑胶,它就是因为知名度高,所以它一旦绝版就会被炒到很高的价格,而且是卖得掉的。有一些像日本比较新的音乐人或是新的乐团,他们这几年发行过的黑胶唱片,绝版之后大概一些市价到六七千台币,甚至破万,都是可以见到的现象,我个人会比较担心,因为这是一个炒短线的方式。
但我也必须说,黑胶复兴拯救了唱片产业跟很多的唱片行,如果没有黑胶复兴的话,我估计全球的唱片公司及唱片行至少还会再倒二分之一,就连日本或许也不例外。这种炒短线的方式会让一个健康的文化无法长久建立,而我觉得这几年是一个关键,就是实体音乐唱片这个东西,它到底是一时的风潮?还是可以建立一个可长可久的文化?现在是一个关键点。要顺着风潮去赚快钱其实很容易,而且我也必须说这很诱人。甚至我有些客人也会知道有一些大概很快会绝版会涨价的黑胶,他一次买两张或三张,一张自己听,然后后面多的就留着,以后如果价格有变高,他就把它变卖出去,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健康的现象。所以严格来说,对于唱片复兴和唱片行长久存在与文化来看,我是喜忧参半的。
爱乐唱片老板的日常就是整理并享受这些堆积如山的二手唱片所带来的乐趣,上面的“爱乐唱片”匾额为已故前老板之父亲所写 (笔者拍摄)
爱乐唱片
爱乐: 先从几个大方向来讨论,其中一个是想先提出关于二手唱片行的市场状况与挑战。过去几年的唱片复兴,对二手唱片市场而言,目前的状况如何?
爱乐唱片: 我自己个人一直是所谓的实体CD派。讲实在的,十年前左右黑胶复兴,其实一开始我不看好,后来的发展出乎我意料之外。实际上,黑胶已经是确定复苏,而CD其实没有消亡,它只是曾奄奄一息,如今正处于谷底反弹的阶段,只是可以弹多久的问题而已。
二手唱片行其实我一直是越做越乐观。我来爱乐唱片行大概九年了,这家店最早以前是一位朋友开的。那在这九年的过程中,我们屏除疫情这种很强大的外力,其实我每做一年就对二手唱片市场更有信心。我九年前刚接的时候,我是非常悲观的,因为我那时候的主力客人大概是五十岁以上,会越做越慌,因为没有新血进来。随着我们的经营,我发现这几年开始会有新血一直进来,很多年轻人高兴地告诉我说他们现在开始买实体唱片,或是开始有客人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买实体唱片,这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实体唱片。
爱乐唱片内部(笔者拍摄)
爱乐: 那您会面临哪些主要的挑战和机会,尤其是来自数字音乐平台和串流服务的挑战?
爱乐唱片: 平心而论,串流从来就不是我们的假想敌,因为我觉得这完全是两种概念,一个近乎免费的东西是没有办法竞争的。如果你习惯的听音乐方式是连串流的费用都不用,例如只听某些网络平台上大家分享的免费音乐,只要忍受一下广告就有音乐可以听,那基本上这个客户永远抓不到。因为它是免费的,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把它当作是假想敌,我们只是想办法如何让消费者重新去享受实体唱片跟串流音乐的感受有什么不同。我是在唱片业最高峰的时候进入这个行业的,因为我18岁就开始在唱片行上班,我看到它起高楼,也看到它到最高点,那其实现在再怎么样,对我而言都是小打小闹。
举例而言,我们二手的跟一般唱片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我今天进了厨房才知道冰箱有什么食材,只能从冰箱拿出现有的东西来煮。新的唱片行则不同,我要做西式的我就订意大利面,我要进日式的我就订生鱼片,所以其实方向还是会有点不同。我们二手的行业最好玩的就是你收到100张CD大概有80%是你不见得喜欢或不是那么好卖的,但是你的获利来源往往就是要把这80%换成钱,因为另外的20%谁都会卖。这才是我们二手唱片行长久的计划。
爱乐唱片内部(笔者拍摄)
爱乐: 与专卖新品的唱片行相比,二手唱片市场的需求有什么不同?他们更期待哪些不同之处,如挖掘较低价格的唱片或是绝版唱片?
爱乐唱片: 唱片行跟二手唱片行其实从来就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一个互补的关系。我们随便举一个艺人,像郑中基,你可能只会找到他最新的一两张专辑和一两张精选集,而我们知道郑中基可能有20张专辑,比如说你现在想找一张《别爱我》,没有一家唱片行会去摆二十几年前的唱片。老实说,每一年都有新东西,所以势必要筛选,藉由消化的速度来调整和取舍。
我们二手唱片行是收到什么就卖什么,所以只要我们收到了,随时都可能保有郑中基的10款CD。来二手唱片行的乐趣在于,可能只需原价的五折,就能买到一张自己想要的CD。如果是已经绝版的CD,对顾客而言就像在挑宝物。
二手唱片行的定价是会波动的。遇到重大事件,像是乐手离世或宣布退休,价格上肯定会有一定的波动。因为有史以来的音乐家这么多,人们往往需要一个契机,才会突然想到一个歌手或是乐团。不可讳言,在李玟往生前,许多二手唱片行都有满满的李玟CD,可是在她往生之后的短短一个月内,每家唱片行的CD几乎全部卖光了。大家需要一个怀念的切入点,因而价格与热度在这段时间内就会上升了。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