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长期聚焦乡村教育领域,乡村教育工作者是该领域的核心力量,其中女性乡村教育工作者往往因为需同时承担高强度教学任务与繁重家庭责任,导致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不足,又缺乏系统支持体系,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长期聚焦乡村教育领域,乡村教育工作者是该领域的核心力量,其中女性乡村教育工作者往往因为需同时承担高强度教学任务与繁重家庭责任,导致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不足,又缺乏系统支持体系,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9月10日,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发起“烛光暖师心·致敬乡村引路人”公益行动,为全国各地100名乡村女教师送去定制的“守护包”,传递社会温暖。
她把“家”,种在了孩子的眼睛里
切老师的丈夫总说她“嫁给了学校”:早上六点就要在校门口等着班里的孩子,却忘了给丈夫热早饭;周末翻两座山去家访,却没有时间管自己家孩子写作业。“家里日子要过,你总顾着别人的娃。”丈夫的抱怨像根细针,扎得她夜里翻来覆去,但天一亮,推开教室门,看见孩子们举着用碎纸做的“老师节日快乐”贺卡扑过来,她又笑了:“值了。”
这是她在贵德县当乡村幼儿教师的第8年。孩子们从“躲在墙角不敢说话”,变成“追着她喊‘老师我会背诗了’”;从“搭积木只会抢玩具”,变成“主动把最大的积木留给小朋友”。她把这些变化写在日记里。“我没什么伟大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个孩子的眼睛里,都有光。就是我留在乡村最值得的答案。”
她用“火”,点燃了偏远角落的希望
云南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和老师,是山里来的“支教火种”。教室窗户漏风,她用旧报纸糊了三层,再贴满孩子们童真的画作;没有美术课材料,她带着孩子捡松果、剥玉米皮,做“秋天的项链”。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她把这句话写在教案本的第一页,也写进了每个孩子的心里。去年毕业的小扎西,考上了县城初中,临走前哭着说:“老师,我以后要像你一样,回来教山里的娃。”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不是“支教老师”,而是“种火的人”。把对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期待,种在孩子们的心里,等着它发芽。
她们的坚守,是乡村最亮的星光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无数像切老师、和老师这样的“光与火”:有的老师带着生病的孩子上课,把教室当成“第二个家”;有的老师用自己的工资买课外书,把“山外的世界”搬进课堂;有的老师在山里待了20年,把“学生”变成“同事”,把“希望”变成“传承”。
她们没有“网红教师”的流量,没有“城市教师”的资源,却用最朴实的方式,撑起了乡村教育的一片天。清晨的读书声是她们的“闹钟”,夜晚的星光是她们的“台灯”,孩子们的笑容是她们的“勋章”。
今天,我们致敬这些“乡村里的光”!
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成立于1981年,是由浙江省妇联主管,在浙江省民政厅注册的具有公募资质的“5A级”社会组织。基金会的宗旨是“关爱妇女儿童疾苦,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自2014年专职化运作以来,以专业化为要求,目前拥有一支30人左右青春、热情、友爱、向上的专职队伍,近三年筹集爱心款物约3.7亿元,帮扶妇女儿童60余万人次。
基金会先后被全国妇联、浙江省人民政府等单位授予“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中国妇女慈善奖之贡献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浙江省三八红旗集体”“第四届浙江慈善奖项目奖”“第五届浙江慈善奖工作奖”“第五届浙江慈善奖项目奖”“第六届浙江慈善奖楷模奖”“第六届浙江慈善奖项目奖”“第七届浙江慈善奖项目奖”“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项目金奖”“中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等荣誉,FTI中基透明指数8年满分。
用真情扶老携幼,用慈善帮弱济困,用坚守立言践行,用感恩聚力凝心。在爱与被爱的公益路上,我们需要您的支持、更需要您的参与!
来源: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