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JI多地闭店,是调整亦是考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20:52 2

摘要:MUJI无印良品,这个曾代表中产消费风格的中高端生活品牌,近期曝出北京、上海、长沙、苏州、烟台等多地门店纷纷闭店的消息。对此,官方回复这是正常的经营调整。从门店数量来看,一边是旧店关闭,一边是新店开业。MUJI仍在推进中国市场的开店计划。截至8月18日,无印良

MUJI的情况并非孤例,诸多外资零售品牌如屈臣氏、宜家,近几年都存在增长困境。

撰稿午小哥,全文3300字,读完约需要10分钟。

MUJI无印良品,这个曾代表中产消费风格的中高端生活品牌,近期曝出北京、上海、长沙、苏州、烟台等多地门店纷纷闭店的消息。对此,官方回复这是正常的经营调整。

从门店数量来看,一边是旧店关闭,一边是新店开业。MUJI仍在推进中国市场的开店计划。

截至8月18日,无印良品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为421家。虽然整体仍保持净增趋势,但对比2024财年8月门店数量同比增长数据,增速已经有所放缓。

门店数量的增减,从侧面透露出MUJI在中国市场的重重困境: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趋势、平价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线上电商白牌的猛烈冲击、质量不稳的产品争议。

作为中高端生活美学的代表性品牌,MUJI的闭店风波背后是品牌战略转向的新阶段,还是无法挽救的衰退开端?

1

关店风波,常态调整?

逛街常见的生活家居店,突然张贴闭店通知?这是MUJI北京世茂工三店的近况,8月31日是这家店营业的最后一天。

闭店特惠活动吸引了一波消费者,也引发了外界的纷纷猜测:MUJI不行了?

仅看北京世茂工三店的营业情况就会发现,该店确实不太行。这家店月租金约400万,但坪效仅为北京大悦城的约48%,库存周转平均天数也超行业平均数。

由于距离较近的MUJI三里屯店也分流了一波顾客,世茂工三店营收大不如前。

根据MUJI母公司良品计划的财报数据,从2022财年至2024财年,中国大陆关闭的门店数量近30家。根据新闻公开报道的数据统计,2025财年(截至2025年5月),MUJI在中国又共关闭了17家店。

相比北京关闭的两家店铺,MUJI在北京也新增了朝阳大悦城店、三里屯店、中海大吉巷店、双井京东Mall等多家门店。

于品牌而言,及时关闭经营不善的门店,开设更高坪效的新店,是改善门店结构的重要策略。

纵观多维度的店铺数据,MUJI门店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MUJI中国大陆的门店总数也从300多家增长到超400家。

从门店的选址和城市来看,MUJI在中国的开店打法是牢牢占据高线城市的热门商圈,同时在消费力可观的低线城市选择性下沉,实现低效换高效、小店换大店、普通店换特色店的店铺转型。

宜宾、柳州、绵阳等人均消费力高但非省会城市也成为MUJI的选址地。

根据2025财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5月31),MUJI销售额约为287亿元,同比上涨19.2%,归母净利润约为21亿元,同比上涨30.1%。

但宏观的总公司营收增长数据,并不能佐证MUJI线下店铺经营景气。多地旧店的关停,在某种程度上说明MUJI中国的实体店承压不小。

2

中国市场不好做

自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后,MUJI主打极简生活美学和优质商品,快速成为中产生活的代表品牌之一。

截至2025年,二十年间MUJI在中国已覆盖81座城市,门店数量超400家,在海外国家的店铺数中排名第一。

2023-2024 财年良品计划在东亚事业部的年度营业收益同比增长 13.4%,中国区营收增速分别为 22.4%、11.5%;2025 财年前三季度,良品计划在东亚事业部的营业收益同比增长 14.1%,中国市场既有门店和电商销售同比达 111.9%,护肤、家居等生活杂货成为核心增长品类。

可惜,深耕中国市场近20年,现阶段的MUJI看似仍在增长,实际已步履维艰,增速明显放缓。

首先,MUJI面临着平价品牌的持续冲击。

二十年间,中国本土的一大波生活品牌蓬勃生长,如名创优品、三福百货、网易严选、小米有品等。

这些品牌大多价格低于MUJI,而且风格类似。举例来说,同为透明小药盒,MUJI的价格为10元,名创优品的价格为5元。

矛盾的是,MUJI在日本崛起的原因,在于其产品相比同类竞品价格低廉、包装简约、质量不错,但在中国市场却逐渐丧失了优势。

名创优品、三福百货、网易严选等定位类似的生活品牌,正以更优惠的价格侵蚀MUJI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贝恩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消费平替”趋势,平均售价降幅达到3.4%,成为过去四年中降幅最高的一年。在包装食品、饮料、家庭护理和个人护理四大类目中,人们倾向购买更经济实惠的产品。

对消费者来说,追求极简风不一定必须选无印良品,类似风格、材质的平替品牌已经成为优先选择。而且这些国产生活品牌,正在飞速增长,以名创优品为例,截至2025年3月,名创优品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超4000家。仅2025年前两季度,名创优品的营收已超90亿。

其次,MUJI还面临着消费者持续的价格不满。

早年因设计、生产皆在海外,MUJI在中国的成本居高不下,价格也相较日本差距较大。虽然前期积攒的品牌印象确实吸引了一波消费者的认可,但随着消费趋势的转变,42元的指甲钳、68的卡片夹、158的垃圾桶……不少消费者吐槽:无印良品太贵了。

虽然无印良品母公司社长松崎晓曾表示,要让MUJI中国在2020年之前追平日本市场售价。但可惜从2014年起,十年内MUJI进行超10次的降价,但目前仍有些商品的价格在中国和日本还是相差近30%。

虽然MUJI在国内一直主打产品质量,但黑猫投诉数据显示,MUJI的投诉量相当不少,包括床上用品掉毛、服装剪裁和材质问题等。仅今年,MUJI已因质量问题,被相关部门处罚两次。

5月9日,MUJI因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被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并被责令停止销售。

8月18日,MUJI又因线上门店7天不支持无理由退货违法行为,被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000元并警告。

有小红书用户表示,使用过一次的MUJI不锈钢盆出现了一小块剥落。还有消费者在避雷帖中提及,MUJI的羊毛毛衣掉毛、罩衫设计显胖等问题。

当主打优质产品的中高端品牌无法守好产品底线,面临的就会是更多消费者的流失。

3

全方位深化本土化

或许还有机会

在中国市场沉浮的二十年中,MUJI实际已历经一次阵痛。

2018年,MUJI中国的同店销售出现负增长。因此自2018年起,MUJI就开始本土化战略,包含门店精细化运营、扩大商品品类、渠道本土化等,让MUJI中国的自主权更高。

在精细化、场景化方面,MUJI一方面是将旗舰型门店的面积从800平方米普遍扩充到1500平方米以上,小店换大店;另一方面是提升了店铺的多元化,如将旗舰店中引入餐厅、开启社区店、尝试小型店等。

MUJI北京朝阳大悦城店面积近5000平方米,配置了餐厅、展览等多个场景,加上丰富的产品和整洁温馨的陈列,让不少消费者认可是好逛的。

但体验感增加不一定和买单行为成正比,部分消费者仍表示“MUJI可以逛,但不值得买。”

为应对平价消费趋势,今年MUJI计划在中国开设低价小型店铺即MUJI 500,店铺选址在租金较低的社区、交通枢纽等位置,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商品类别主要为文具、零食等高频消耗品,定价多数基本在25元以下。

面对杂货店、超市和名创优品等对手的双重围堵,社区店在避开核心商圈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流量。小店是否好开,答案是不确定的。

在产品打造上,2019年MUJI就成立了中国事业部,致力于从设计、取材等全方面本土化,后续还迎合中国市场的宠物经济,推出了宠物玩具、零食等新品。

目前,MUJI在中国市场的产品本地化开发程度已超70%,定制化的开发项目已超5000项。

2024年,MUJI线上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8.9%。2025财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MUJI中国的电商业务连续10个月增长。这些从一定程度说明,做好线上渠道,对MUJI在中国市场获得增长是有效的。

今年8月,MUJI还推出了自己的APP。在中国电商平台已非常成熟的环境下,MUJI反向操作,最终是能成功打造品牌专属社区,还是被消费者束之高阁成为自嗨装饰?MUJI是否还有机会,还需市场结果反馈。

4

结语

MUJI强调他们认为中国消费市场追求的不是平价消费,而是品质消费。但整体来看,目前MUJI的位置很尴尬,比上达不到类似野兽派的高端生活品牌,比下无法对标名创优品、三福百货等平价生活品牌。

事实上,MUJI的情况并非孤例,诸多外资零售品牌,如屈臣氏、宜家等,近几年都存在增长困境。

对这类品牌而言,只重视用户体验、轻视产品的性价比,或者一味参与价格战,都很难稳步提升营收,替代品和电商的冲击只会愈发强烈。

真正要做的是给产品合理定价,并锻造过硬的产品力,且品牌在售后服务上能做到即时履约,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在大众化和高端化之间的平衡点。

来源:赵继成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