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携神行Pro打出“王炸”,亿纬锂能等集体亮相慕尼黑车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4:40 1

摘要:9月8日,2025年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 2025)盛大启幕。本届车展以 “‘动’悉一切”(IT’S ALL ABOUT MOBILITY) 为主题。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汽车舞台,中国车企大规模亮相,正式将新能源竞争的锋芒刺入欧洲腹地。数据显示

9月8日,2025年慕尼黑车展(IAA MOBILITY 2025)盛大启幕。本届车展以 “‘动’悉一切”(IT’S ALL ABOUT MOBILITY) 为主题。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汽车舞台,中国车企大规模亮相,正式将新能源竞争的锋芒刺入欧洲腹地。数据显示,中国参展企业数量已从2023年的70余家攀升至103家,涵盖整车、三电系统及汽车智能化软硬件等全产业链环节,一场没有硝烟的中欧角逐在宝马“主场”拉开帷幕。

在车展开幕前夕,宁德时代率先打出“王炸”——发布全新 NP3.0 技术平台及神行 Pro 电池。该电池在极端热失控场景下可迅速阻断热量蔓延,并维持超过1小时的动力输出,为驾乘者提供“黄金逃生时间”。这一突破直击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安全性的核心顾虑,迅速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宁德时代直言,尽管欧洲是全球新能源渗透率最高的市场之一,但在电池寿命、补能效率和低温性能等方面,用户仍有诸多担忧,而这恰恰是中国电池企业的技术优势所在。值得关注的是,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等中国头部电池厂商也携最新成果亮相慕尼黑,并已在欧洲加速布局建厂与合作项目,展现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出海竞速”的集体姿态。

亿纬锂能

亿纬锂能则携“全场景能源解决方案”亮相,其 46 系列大圆柱电池成为焦点,4680 型号能量密度达 300Wh/kg,搭载宝马新世代 iX3 车型,已量产交付超 6 万台,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可增加 300 公里续航。4695 功率型电池实现 12 分钟快充(10%-80% SOC),循环寿命超 2000 次,采用全极耳技术降低阻抗 60%,硅基负极提升能量密度 15%

储能领域展出 Mr.Big 超大容量电芯与 6.25+MWh 液冷集装箱,循环寿命突破 15,000 次,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低 20%,适配欧洲风光电站需求。战略布局上,与宝马深化合作,沈阳基地试产的高速组装产线技术将复刻至匈牙利工厂,该厂专注生产大圆柱电池,预计 2027 年投产,实现 “电池 - 整车” 近距离配套。同时披露固态电池规划,2026 年将推出 350Wh/kg 的第一代产品。

国轩高科

国轩高科带来了启晨二代磷酸锰铁锂电池、G垣准固态电池与金石全固态电池三大成果,能量密度最高达 350Wh/kg,形成“高安全、长续航、低温适配”的全方位竞争力。

启晨二代磷酸锰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 240Wh/kg,支持 10 分钟快充,-20℃低温环境下容量保持率仍达 93%,通过严苛热失控测试,可满足纯电车型 850 公里续航需求,完美适配欧洲市场对长续航与低温性能的需求。

同时亮相的 G 垣准固态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 235Wh/kg,CLTC 工况下实现 1000 公里续航;金石全固态电池则以 350Wh/kg 的电芯能量密度吸引关注,其硫化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升 60%,首条 0.2GWh 中试线良品率已达 90%,量产线设计工作已启动。

这些技术与国轩高科德国工厂供货大众斯洛伐克合资工厂建设的本地化布局形成呼应,强化了 “技术 + 产能” 双轮驱动的欧洲战略。

中创新航

中创新航则发布 314Ah Gen2.0 超长循环电芯与 6.25+MWh 液冷储能集装箱,聚焦欧洲光储需求,并宣布在葡萄牙新建零碳工厂,展现本地化战略。

中创新航聚焦储能领域,全球首发 314Ah Gen2.0 超长循环储能电芯与 6.25+MWh 液冷储能集装箱系统两大核心产品,均通过欧盟 CE 认证并针对欧洲市场优化设计

314Ah Gen2.0 电芯依托 “至久电池技术”,循环寿命超 15,000 次,前 1000 次容量衰减率≤1.5%,实现与光伏组件 25 年 “光储同寿” 目标。其针对高海拔、强辐照环境优化,在 - 20℃至 50℃极端温差下稳定运行,热失控防护达全球最严标准,已批量应用于智利 Aurora 光储项目。

配套的 6.25+MWh 液冷集装箱首创热电分离设计,运维效率提升 30%,占地面积减少 15%,采用低 GWP 冷媒与自然冷却技术降低辅助功耗 20%,适配欧洲电网侧大规模储能需求。同时,中创新航宣布在葡萄牙建设零碳工厂,2027 年投产 15GWh 产能,生产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深化欧洲本地化布局。

欧洲电动汽车市场

需求与挑战并存

欧洲电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但供应链本地化压力骤增。根据欧盟新规,2027 年后电池 60% 成本需来自本地,否则将面临 10% 关税。虽然政策推迟至 2026 年底执行,但宝马、大众、雷诺等车企已明确要求电池本地化,以降低对中美的依赖。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加速在欧洲建厂布局。宁德时代的“三国四厂”战略已初具规模,匈牙利工厂周边 500 公里范围内聚集欧洲 60% 整车厂,形成高效对接。中创新航、孚能科技、瑞浦兰钧、远景动力等企业也纷纷在葡萄牙、土耳其、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地落子。

相比之下,欧洲本土电池企业挑战重重。曾被寄予厚望的 Northvolt 在融资扩张后却陷入困境,最终资产被美国企业收购,折射出本土电池产业的脆弱与中国企业的优势。

欧盟虽设立 30 亿欧元激励基金扶持本土企业,但受限于材料短缺、环保法规及人力成本,其发展仍将面临长期挑战。

全产业链协同

中国企业构建欧洲新能源版图

不仅是电池制造环节,中国企业还在结构件、材料与配套环节加速协同。科达利在欧洲“电池谷”匈牙利形成三大基地布局;华友钴业通过正极工厂引领中匈新能源合作;昆仑新材恩捷股份则在电解液、隔膜领域稳步推进;远景动力构建“三国四厂”产能网络,成为欧洲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

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落地,中国企业已从“技术输出者”转型为“本地化参与者”,不仅推动欧洲电动汽车产业链完善,也助力当地经济与就业增长。

2025 年慕尼黑车展见证了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产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企业以技术突破和本地化布局,正深度融入欧洲新能源汽车生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节点,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化战略的集中呈现。

来源: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