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宪法法院外,铁栅栏层层围起,防暴警察列队而立,地铁站封停,学校关闭,无人机禁飞区划出警戒红线——这一切,只为迎接一场可能改写韩国现代史的判决。
4月的首尔,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紧张。
宪法法院外,铁栅栏层层围起,防暴警察列队而立,地铁站封停,学校关闭,无人机禁飞区划出警戒红线——这一切,只为迎接一场可能改写韩国现代史的判决。
4月4日上午11点,韩国宪法法院将对总统尹锡悦的弹劾案作出终裁。
如果6名法官投下赞成票,尹锡悦将步朴槿惠后尘,成为韩国宪政史上第二位被罢免的总统;如果弹劾被驳回,这位争议缠身的总统将重掌大权,继续面对撕裂的民意与朝野对抗的旋涡。
然而,风暴中心的尹锡悦选择“隐身”。
4月3日,他的律师团以“警卫安全与秩序维护”为由宣布,总统将不会出席宣判现场,而是坐镇官邸观看直播,仅由代理人出庭。结果,支持者称赞其“顾全大局”,反对者痛斥“逃避审判”。
弹劾案:一场迟到的政治清算
2024年12月,在经历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几小时政变之后,韩国国会以“滥用职权、干涉司法、腐败嫌疑”等罪名通过弹劾动议案,将其提交至宪法法院。
在长达数月的审理中,检方指控他涉嫌为亲信企业提供政策倾斜、打压异己检察官、隐瞒家族资产,甚至被曝出在总统官邸秘密会晤财阀高层。
尽管尹锡悦坚称清白,称弹劾是“在野党的政治报复”,但民众的愤怒早已燎原。
首尔街头,要求罢免的示威者搭起帐篷日夜驻守,高呼“审判独裁者”;而另一侧,保守派支持者挥舞国旗,声援“守护民选总统”。
这场拉锯战在3月迎来高潮。宪法法院宣布4月4日为最终宣判日,并罕见开放20个旁听席。
消息一出,5万民众涌入申请网站,服务器一度瘫痪。有人凌晨蹲守网吧抢号,有人举着“见证历史”的标语在法院外露宿。
而尹锡悦的律师团直到宣判前24小时才敲定“不出席”决定,更被外界解读为对结果的悲观预判。
毕竟,如果弹劾成立,他需在判决生效瞬间搬离官邸,安保降级,权力清零、坐等牢狱之灾;如果侥幸过关,重回青瓦台的他,面对的也将是威信扫地的烂摊子。
“甲级警戒令”下的韩国:社会撕裂的显微镜
宣判日前夕,韩国俨然进入“战时状态”。警方发布最高级别“甲级紧急令”,全国上万警力严阵以待,首尔市中心更成防控核心:宪法法院百米内清空示威帐篷,总统官邸、国会大厦、宪法法院被重重包围。
为防无人机袭击,连领空也被临时划为禁飞区。这种如临大敌的布防,不仅为应对可能的暴力冲突,更暴露出韩国社会的政治撕裂。
民调显示,尹锡悦的支持率长期徘徊在30%左右,且两极分化严重。年轻人指责其经济政策失败,放任房价暴涨、就业萎缩;保守派则力挺其“强硬对朝立场”与亲商改革。
这种对立在弹劾案中进一步激化:进步阵营将判决视为“清除腐败政权”的最后机会,保守派则痛批“国会滥用弹劾权破坏民主”。
尹锡悦的“缺席”:懦弱还是算计?
总统拒绝出庭,在韩国宪政史上尚无先例。律师团称此举是为“避免现场混乱”,但反对派尖锐质疑:如果自认无罪,何惧直面审判?
有分析指出,尹锡悦的缺席可能暗藏三重考量:其一,淡化“被告”形象,维持总统尊严;其二,规避现场可能出现的抗议声浪,防止镜头前失态;其三,为后续政治反击埋线——如果弹劾失败,他可宣称“未屈服于压力”;如果被罢免,则塑造“被迫害”悲情形象,为保守派凝聚反扑力量。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朝野角力。执政党国民力量党表面承诺“尊重判决”,实则暗中施压。
党鞭权性东多次喊话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共同接受结果”,却被讥为“心虚的表现”。
而在野党领袖李在明至今未明确表态,被保守派指责“企图操控司法”。这种信任崩塌,让判决结果无论走向何方,都可能引发另一方的大规模抗议。
历史循环?韩国政治的“弹劾魔咒”
尹锡悦的命运,让人不禁想起2017年的朴槿惠。同样的宪法法院,同样的罢免倒计时,甚至同样的警力规模——历史仿佛按下重复键。
但差异亦显而易见:朴槿惠因“亲信干政”遭全民唾弃,而尹锡悦的争议更多源于政策路线与统治风格。
有学者指出,韩国弹劾制度的频繁启动,反映其民主制度的“未成熟性”——政党将弹劾作为斗争工具,司法机构被迫卷入政治漩涡,最终透支宪政权威。
回望韩国宪政史,总统的结局总带着宿命感。全斗焕、卢泰愚坐牢,卢武铉跳崖,朴槿惠入狱,如今轮到尹锡悦站上审判台。
韩国民主带有天生的缺陷,韩国自建国后经历了40多年的军人统治,随后仓促实现了所谓的民主化,而相应的韩国总统权力过大而制约机制滞后,反对党习惯用弹劾代替政策博弈,民众则把选举当成“惩罚游戏”。这种恶性循环,让青瓦台的诅咒始终挥之不去。
如果尹锡悦被罢免,韩国将迎来60天的权力真空期,国务总理代行职权并筹备大选。
届时,共同民主党可能乘势推出李在明参选,而国民力量党急需新领袖挽回颓势。
但无论谁上台,都需直面经济低迷、朝核危机、生育率全球垫底等沉疴——这些结构性问题,绝非换一位总统便能迎刃而解。
4月4日的宣判,或许能为弹劾案画上句号,却难为韩国社会按下重启键。
如何让撕裂的民意走出非黑即白的对立?如何重建对制度的信任?如何让政治不再沦为“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这些问题,没有一部宪法能给出标准答案。而对尹锡悦个人而言,无论结局是东山再起还是黯然退场,他不过是韩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青瓦台魔咒的牺牲品。
来源:远方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