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人都在聊驻村工作队的事儿,有朋友问我:“现在村里路修好了、产业也起来了,驻村工作队咋还不撤呢?”其实这背后还真有门道,今天咱们就结合3个政策和2个实实在在的案例,好好唠唠这事儿的真相。
最近不少人都在聊驻村工作队的事儿,有朋友问我:“现在村里路修好了、产业也起来了,驻村工作队咋还不撤呢?”其实这背后还真有门道,今天咱们就结合3个政策和2个实实在在的案例,好好唠唠这事儿的真相。
首先说事件概述,这两年乡村振兴搞得热火朝天,不少村子都变了样,但驻村工作队不仅没减少,反而更注重“精准帮扶”。国家一直把驻村工作当作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让工作队能长期扎根农村,帮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不是说日子好过点就“撤摊子”,而是要帮村子彻底稳住发展的“底盘”。
从内容主体来讲,有3大政策给驻村工作队“托底”,让他们能安心干事儿。
第一个是防返贫动态监测政策。这政策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得定期走访脱贫户、监测户,不能让好不容易脱贫的家庭再掉回去。就像我老家那边,工作队每个月都会上门聊家常,看看家里有没有人生病、孩子上学有没有困难,要是发现有返贫风险,比如有人突然失业,立马帮着联系镇上的就业培训,介绍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里。
第二个是乡村人才培育政策。驻村工作队不只是自己干,更重要的是“教村里人干”。政策里要求工作队得帮村里培养本土带头人,比如村支书、合作社负责人。我认识陕西某村的工作队,他们专门请农业专家来村里讲课,还选了几个年轻村民去外地学习种植技术,现在这些村民都成了村里的“土专家”,自己能带着大家种果树、搞采摘园,比工作队刚来的时候利索多了。
第三个是特色产业长效发展政策。很多村子有好资源,但不知道咋开发,工作队就靠这政策帮村里找路子、搭平台。比如有的村子适合种中药材,工作队就联系药企签收购协议,还帮着申请补贴建烘干房,让产业能持续赚钱,不是搞一阵就停。
再给大家说2个真实案例,更能明白工作队为啥不能撤。
第一个是河南光山县的某个村。以前村里就靠种水稻、小麦,收入不高。工作队来了之后,发现村里有片荒山坡适合种油茶,就帮着联系农业公司提供树苗,还教村民种植技术。现在油茶林挂果了,村里办了榨油厂,榨出来的茶油不仅在本地卖,还通过电商卖到了外地,村民每年能多赚两三万,村集体也有了钱,能给老人发补贴、修文化广场。要是工作队现在撤了,后续的销售渠道、技术维护可能就断了,好不容易起来的产业很容易垮。
第二个是云南澜沧县的一个哈尼族村寨。村里以前交通不便,农产品运不出去。工作队帮着修了产业路,还教村民开网店、做直播。现在村民们自己会拍短视频卖茶叶、蜂蜜,甚至有村民开起了网店,每个月能赚四五千。但工作队没走,还在帮村里对接快递公司,争取更低的快递费,帮着设计产品包装,让村里的特产能卖得更远、更好。
不过,也有人觉得:“总靠工作队帮,村里会不会养成依赖?”其实真不是这样。工作队的目标是“扶上马送一程”,不是一直“喂饭吃”。就像前面说的,他们会培养村里的带头人,帮村里建立合作社,等村里自己能把产业管好、把日子过好,工作队才会慢慢“退到幕后”。
说到底,驻村工作队不撤,是因为乡村振兴不是“一阵风”,需要有人长期陪着乡亲们一起干,帮村子把发展的基础打牢、把长效机制建起来。看着村里的路越来越宽、村民的笑脸越来越多,就知道这工作队没白留。大家觉得,驻村工作队是该多帮几年把村子彻底带起来,还是等村里有了起色就及时退出呢?
来源:终南山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