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批评:中国车辆耐用度仅为德系一半,易生锈、品质不如欧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9:10 1

摘要: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莫斯科的街头有点不一样了,以前随处可见的大众、丰田,现在十辆里有六辆是奇瑞、哈弗、吉利这些中国牌子。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莫斯科的街头有点不一样了,以前随处可见的大众、丰田,现在十辆里有六辆是奇瑞、哈弗、吉利这些中国牌子。

中国汽车在俄的市占率已经冲到了58.41%,销量前十的榜单里,九个席位都被中国品牌稳稳攥着。

可奇怪的是,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却同比跌了58.75%,反倒是在俄罗斯本地生产的中国车卖得更多了。

就在这个“本土生产接棒出口”的节骨眼上,俄罗斯拉马克防腐中心扔出了一份测试报告,直接把中国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17个中国汽车品牌里,5个车型在极寒天气下用了两年,车身底部就锈出了孔;而同期一起测的德系车,顶多表面有点轻微氧化。

一边是卖得热火朝天,一边是被指责“耐用度只有德系一半”,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到底是“救市主力”,还是“经不起考验的过客”?

俄罗斯车市的“中国时代”,其实是从2022年开始的。

那一年,雷诺、丰田、宝马这些欧美车企陆续撤出俄罗斯,原本被它们占了八成的市场,一下就空了大半。

2021年还能卖167万辆新车的俄罗斯市场,到2024年直接跌到68万辆,缺车的缺口肉眼可见。

这时候中国汽车刚好补上了这个空,2023年,中国品牌在俄市占率刚过50%,2025年一季度就涨到了52%,短短两年多涨了近三成。

长城汽车在俄罗斯的工厂最明显,2022年的时候,工厂产能利用率才35%,车间里还冷冷清清。

到2025年,利用率飙到95%,生产线从早到晚不停转,本地化采购率也从18%提到了62%,连车门、底盘这些关键部件,都开始在俄罗斯本地找供应商。

奇瑞、吉利更机灵,没直接在俄罗斯建全流程工厂,而是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建厂,生产完了再运到俄罗斯,这样既能避开高额进口关税,又能快速响应市场。

2025年5月,俄罗斯整体车市同比跌了28.3%,可哈弗还卖了10623辆,稳居销量第二;奇瑞也卖了9780辆,逆势涨了不少。

但卖得火不代表没争议,以前中国汽车是“短期填空”,俄罗斯消费者没太多选择,只要能开就行;现在中国车成了“长期主力”,大家对质量的要求自然高了。

俄罗斯《AUTONEWS》就做过调查,部分中国车主反映,车子开五年,金属部件老化速度比欧洲车快不少,五年下来的维护成本,甚至可能超过当初买车的钱。

这种质疑,其实是中国汽车从“走量”到“提质”必须过的一道坎。

俄媒刊发了《俄罗斯出租车司机对中国车有所不满》

很多人不知道,俄罗斯对汽车来说,简直是个“天然考场”,而且是难度拉满的那种。

先说气候,西伯利亚地区冬天能到零下70度,车停在户外一晚上,玻璃能冻得敲都敲不动,电池、发动机要是没专门改造,根本打不着火。

更要命的是冬天除冰,俄罗斯路上撒的融雪盐跟不要钱似的,车开过去,底盘、车轮溅上盐,再经过“冻-化-冻”的循环,腐蚀速度比在国内快三倍还多。

国内用普通冷轧钢板、18微米厚电泳涂装的车,在南方能撑五年不生锈,到俄罗斯两年就可能出问题。

除了气候,2025年俄罗斯新出的政策更让中国车企头疼,1月1日起,要求所有汽车必须装ABS、车道保持这些安全装置,少一样都不让卖。

8月1日又出了新的报废税,一台成本10万人民币的中国皮卡,在俄罗斯卖20万,光附加税就5万,再加上38%的进口关税,综合成本一下涨了三成。

认证也变严了,以前中国车企能走“曲线认证”,先把车运到土耳其、塞尔维亚,换个手续再进俄罗斯,半年就能搞定。

现在必须在俄罗斯本土实验室做检测,碰撞、尾气排放都得重新测,周期拉长到12个月,花费也翻了倍。

要是9月30日前没通过认证,已经在路上的车都可能被强制销毁。

这些变化一下就暴露了中国车的短板,拉马克中心的测试里,5个出问题的中国品牌,其实就是没跟上这些“本地化要求”,用的还是国内的钢板和涂装标准,没针对融雪盐和极寒做优化。

反观德系车,早就在车身空心的地方注了蜡,钢板也用的是高镀锌层的,就算在俄罗斯开十年,底盘也不容易锈穿。

这种差距,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前期对本地化需求的准备不够。

中国车企在补短板

面对这些质疑,中国车企的反应速度其实不慢,而且都是“对症下药”。

比亚迪针对融雪盐的问题,把ATTO3升级版的车身镀锌层加厚到120克/平方米,还在底盘加了锰钢护板,相当于给车穿了件“防腐蚀外套”。

极寒适应方面,中国车企也下了苦功,荣威为了让电池在低温下能用,搞了个“全时温控电池系统”,在零下20度的环境里,电池续航还能保持七成五,活性也有92%以上。

问界更狠,直接在五大连池建了冬季试验场,派了400多个工程师,测了35000多个场景,就为了确保车在零下40度也能正常开。

2024年黑河的寒测数据也证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零下20度的续航衰减率只有18%,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不少。

本地化生产更是帮了大忙,长城图拉工厂现在60%的零部件都是本地采购,供应链短了,品控也更好把控。

以前进口零部件要漂两个月,可能在海上受潮,现在本地拿货,有问题能及时调整。

奇瑞还计划在俄罗斯建发动机工厂,把核心部件的生产标准和本地气候结合得更紧。

这些改进已经有了效果,拉马克中心最新的测试里,吉利、哈弗、一汽、广汽这些品牌的零部件耐腐蚀性都达标了,部分车型甚至能做到4-5年没重大腐蚀故障。

不过也得承认,差距还在,中国车企在极端环境适应性上的研发投入,只占总研发费用的5%,还不到德系车企的三分之一。

在俄罗斯出租车行业,中国车一般开15万公里就得换,而欧洲车能开25万到30万公里。

这种差距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得慢慢攒技术、磨工艺。

其实俄罗斯市场的这些争议,本质上是中国汽车在“转型阵痛”,以前靠价格便宜打开市场,现在要靠质量赢得认可,这个过程肯定不好走。

但好的变化已经在发生,2025年上半年,虽然还有部分中国品牌投诉率高,但哈弗、奇瑞这些头部品牌,已经靠稳定的质量在俄罗斯消费者心里攒了点口碑。

更关键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俄罗斯逆势增长,出口增幅达到84.6%。

比亚迪的高端车型、小米SU7,靠一体化压铸技术、长续航电池,让不少俄罗斯人觉得“中国车不只是便宜,还挺高级”,慢慢打破了“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俄罗斯政府的态度也很矛盾,一方面想通过严标准、高税收,逼中国车企深化本地化生产,帮本土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又怕中国车撤了,市场再缺车,所以把平行进口的简化认证延续到了2027年底。

这种矛盾恰恰说明,中国汽车已经成了俄罗斯车市离不开的存在,而质量争议,更像是双方博弈的“筹码”。

中国车企也没傻等,而是用“迂回策略”应对,不少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建厂,既满足了俄罗斯对“本地化”的要求,又规避了直接在俄投资的风险。

长城图拉工厂作为目前唯一的全工艺工厂,95%的产能利用率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质量过关,中国汽车完全能在俄罗斯长期立足。

说到底,俄罗斯市场的考验,对中国汽车来说是件好事,在这里练出来的极寒适应技术、防腐工艺,将来用到欧洲、北美市场都能用得上。

现在的争议、改进、再争议、再改进,其实是在为中国汽车的全球化“打基础”。

等哪天中国汽车不用靠价格说话,“中国制造”能和“耐用可靠”划上等号,那时候,俄罗斯市场的今天,就会变成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垫脚石”。

来源:壹知眠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