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于市井巷陌,与百姓席地聊天,闻其肺腑之言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凡文学创作、戏曲艺术、诗词歌赋,应该 ‘整点有用的’ ”。此言虽质朴,却直指文化创作的核心要义——为人民服务。百姓所厌者,非阳春白雪之雅,而是脱离地气的文字游戏;所憎者,非高深莫测之论,而是沽
论以文载道·以心度人
文/倚天伯仁
一章 市井之声,文化之镜
近日于市井巷陌,与百姓席地聊天,闻其肺腑之言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凡文学创作、戏曲艺术、诗词歌赋,应该 ‘整点有用的’ ”。此言虽质朴,却直指文化创作的核心要义——为人民服务。百姓所厌者,非阳春白雪之雅,而是脱离地气的文字游戏;所憎者,非高深莫测之论,而是沽名钓誉的应酬之作。鲁迅先生曾痛斥:“浪费他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今日观之,那些空洞无物、附庸风雅于家国人生毫无裨益的文章,何尝不是对读者生命的空耗?更遑论那些互相吹捧、“无行相轻”的应景之作,无异于精神鸦片,毒害着文化的肌体。因之文学创作者,提笔落墨间,应掂量一下,是否有用于民众。正如一位农民所说,你写的月亮,最好能照见我地里的庄稼。
二章 创作者的三重境界
其一 工具之基
一个合格的作家,首先需锤炼工具——扎实的基础知识如同建筑的基石,娴熟的表达技巧恰似工匠的斧斤。无此,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诗经》的“赋比兴”到《文心雕龙》的“神思”,从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到曹雪芹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无不印证着锤炼文字的重要性。
其二 境界之高
润之公之所以为世人所敬仰,不仅因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文采,更因其有“壮志换新天”的胸怀。他的文字,是“为人民服务”的庄严宣告,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气概。从《沁园春·雪》到《论持久战》,无不体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境界。
其三 心性之纯
创作者应具备三大家情怀——儒家“仁者爱人”的情怀如同春风化雨;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恰似秋水长天;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宛若明月照心。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正是这种心性的生动体现。
三章 文化生态的期盼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面对文坛一些“加工者”,其味同嚼蜡之作,实令人扼腕叹息。真正的创作,应学北宋.林逋:“寻章神似梅疏影,审字形如鹤出云”的创作精神。当文如清泉解渴,画若春风化雨。将笔墨化作锄头,字、句作为种子,耕耘在人民生活的沃土上;将才情酿成甘露,滋润百姓心田,方能使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有些作品历久弥新,正是因其扎根人民生活,道出了普通人的心声。
人类席地幕天,周围物象万千。五千年读史问道,寄情外物,心识意象群色彩斑斓。但希作家为人间的“齐物、逍遥(庄周)”,“兼爱非攻(墨子)”,去“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不求职位大小,但看境界高低,去日臻化境并创造美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结语 : 功德与因果
吾辈撰文,“当句句若经声佛号,字字如甘露法雨”。读者阅之,或得片刻愉悦,或生一念慈悲,此即功德也。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今日播撒一言一行的善因,他日必收福慧双全之果。这应是我辈善言梵语的一点体会,绝非说教,更非自矜。
愿所有创作者以善为怀,以文为舟,载众生离苦海;以北斗引航,以心为灯,照迷途见真如。此间真意,应尽含以慈悲为怀,以文载道,以心度人,为百姓多“整点有用的东西”,岂非人间至乐?
乙巳孟秋
来源:中国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