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N | IgA肾病精准治疗添候选药:ravulizumab有望实现8周1次给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0 18:32 2

摘要:IgA肾病(免疫球蛋白A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CKD)的重要病因之一。该疾病具有异质性,患者临床病程存在个体差异,及时采取治疗干预对改善疾病病理生理进程、延缓CKD进展至关重要。现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在IgA肾病发病机制中发

前言

IgA肾病(免疫球蛋白A肾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CKD)的重要病因之一。该疾病具有异质性,患者临床病程存在个体差异,及时采取治疗干预对改善疾病病理生理进程、延缓CKD进展至关重要。现有研究表明,补体系统在IgA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期,《JASN》杂志发表研究“Efficacy and Safety of Ravulizumab in IgA Nephropathy——A Phase 2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呈现了新型补体C5抑制剂ravulizumab治疗IgA肾病的2期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为IgA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研究背景

当前,IgA肾病的治疗策略以支持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为主长期蛋白尿(尤其是尿蛋白≥1.0g/d)是肾功能下降及进展至肾衰竭的预测因素。近期多项大型队列研究发现,即使是尿蛋白水平在0.5-1.0g/d的患者,其肾衰竭发生风险仍较高。反之,蛋白尿水平降低与肾脏预后改善相关。

目前认为,IgA肾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四重打击”过程:在第一重打击中,机体异常生成致病性半乳糖缺陷型IgA1(Gd-IgA1),进而促使抗Gd-IgA1自身抗体合成(第二重打击)。这些自身抗体与Gd-IgA1结合并形成免疫复合物(第三重打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引发可进展为肾衰竭的持续肾脏损伤(第四重打击)。

在IgA肾病中,补体的初始激活被认为主要通过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经典途径参与较少。无论初始激活途径如何,补体成分3(C3)转化酶都会被激活,生成C3a和C3b;其中C3b可与C4b2a或C3bBb结合形成C5转化酶,从而启动补体终末途径。C5转化酶可将C5裂解为C5a(一种强效过敏毒素)和C5b,C5b进一步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该复合物插入肾小球系膜细胞后,会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及纤维化因子产生,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炎症与细胞损伤最终表现为血尿和蛋白尿。此外,补体激活还与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炎症及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相关。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补体终末途径参与IgA肾病的疾病进展过程。

Ravulizumab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由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优化而来,属于第二代补体C5抑制剂;其设计特点是采用基于体重的延长给药方案,可实现对C5的即时、完全且持续抑制。Ravulizumab通过与C5结合,阻断C5转化酶对C5的激活,从而抑制C5a和C5b的生成,进而阻断补体终末途径,同时保留补体上游途径的完整性。由于作用于补体级联反应的最终共同通路,无论补体初始激活途径如何(旁路途径、凝集素途径或经典途径),ravulizumab均能实现补体抑制效果。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该研究是一项2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评估在联合标准治疗基础上使用ravulizumab的疗效与安全性。该试验包含两个疾病队列,即IgA肾病队列和狼疮肾炎队列,本文仅呈现前者数据。

受试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至ravulizumab组或安慰剂组。在初始评估期(26周),患者分别接受ravulizumab(按体重静脉给药,每8周1次[Q8W])或安慰剂治疗;第26~50周为延长期。延长期内,初始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受试者需接受ravulizumab治疗,初始接受ravulizumab治疗的受试者则需接受单次900mg ravulizumab桥接剂量;自第28周起,所有受试者均接受ravulizumab治疗,Q8W。整个试验期间,受试者需持续接受符合标准治疗方案的联合治疗(包括RAS抑制剂治疗)。

受试者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75 岁;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平均蛋白尿≥1.0g/d;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²;筛选前3个月内持续接受稳定且最佳剂量RAS抑制剂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若患者正在使用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 2(SGLT2)抑制剂,需已维持稳定剂量≥3个月。所有受试者在随机分组前3年内需完成脑膜炎球菌感染疫苗接种;未满足该要求的受试者,需在随机分组前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若接种后不足2周即进行随机分组,还需在接种后接受至少2周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排除标准:eGFR/1.73m²;存在IgA肾病的继发性病因;合并其他严重肾脏疾病;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定义为eGFR下降≥30%);血压≥140/90mmHg;筛选前至少2周内使用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糖皮质激素)且剂量>20mg/d;筛选前6个月内接受过任何其他全身性免疫抑制治疗。

研究终点

主要终点:从基线至第 26周蛋白尿的百分比变化, 以尿蛋白绝对量( g/d)计算,也通过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g/g)评估蛋白尿水平。

次要终点:从基线至第50周蛋白尿的百分比变化、eGFR较基线的变化值、蛋白尿降幅> 30%和> 50%的受试者比例,达到部分缓解标准(定义为两次有效24小时尿标本检测显示平均蛋白尿

研究结果

受试者基线特征

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11个国家的38个研究中心筛选了96例患者,共66例符合纳入标准并完成随机分组,其中46%的受试者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0岁,71%为白人,21%为亚洲人(表1)。Ravulizumab组基线平均eGFR高于安慰剂组。Ravulizumab组中有1例受试者因撤回知情同意未完成初始评估期,另有1例Ravulizumab组受试者在延长期随访失联。

表1 受试者基线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RBs: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IQR:四分位距,SGLT2: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UPCR:尿蛋白-肌酐比值

a 所有其他种族类别。在ravulizumab组中,有4例患者的种族信息未报告,1例患者的种族信息记录为“其他”。

b 病程定义为从疾病确诊日期到首次服用研究药物的时间间隔。

主要终点

第26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ravulizumab组患者的蛋白尿较基线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1)。Ravulizumab组24小时尿蛋白较基线变化率为-41.9%(95%CI:-50.2%~-32.0%),安慰剂组为-16.8%(95%CI:-31.8%~1.6%),相对治疗效应为-30.1%(90%CI:-43.5%~-13.7%,P=0.005)。Ravulizumab组患者基线时24小时尿蛋白均值为2.6g/d,第26周时降至1.6g/d;安慰剂组患者基线时24小时尿蛋白均值为3.0g/d,第26周时为2.8g/d。

图1 第26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ravulizumab组患者的蛋白尿水平显著降低

(A)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g/d)衡量

(B)以24小时尿蛋白-肌酐比值(g/g)衡量

Ravulizumab组患者24小时UPCR较基线变化率为-40.4%(95%CI:-48.5%~-31.1%),安慰剂组为-10.9%(95%CI:-26.6%~8.3%),治疗效应为-33.2%(90%CI:-45.5%~-18.1%,P=0.001)。Ravulizumab组患者基线时24小时UPCR均值为1.7g/g,第26周时降至1.1g/g;安慰剂组患者基线时24小时UPCR均值为1.8g/g,第26周时为1.7g/g。

图2 蛋白尿降低的效果持续至第50周,且在第26周从安慰剂组转换为 ravulizumab组的患者,截至第50周其蛋白尿水平也出现了相似幅度的降低

(A)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g/d)衡量

(B)以24小时尿蛋白-肌酐比值(g/g)衡量

次要终点与探索性终点

延长期结束时(第50周),ravulizumab组患者24小时UPCR较基线变化率为-41.1%(95%CI:-51.7%~-28.3%),均值绝对值从1.7g/g降至1.1g/g(图2)。在第26周从安慰剂组转换为ravulizumab组的患者中,其24小时UPCR从基线至第50周的变化率为-43.1%(95%CI:-56.2%~-26.2%),均值绝对值从1.8g/g降至1.1g/g。

50周内平均随机UPCR的变化情况见图3,eGFR的变化情况见图4。Ravulizumab组患者基线时eGFR均值为76ml/min/1.73m²,第26周时为76ml/min/1.73m²,第50周时为72ml/min/1.73m²;安慰剂组患者基线时eGFR均值为70ml/min/1.73m²,第26周时为66ml/min/1.73m²,第50周时(第26周转换为ravulizumab治疗后)为64ml/min/1.73m²。Ravulizumab组患者在26周内的年化eGFR斜率为-1.35ml/min/1.73m²/年,50周内为-2.34ml/min/1.73m²/年;安慰剂组患者在26周内的年化eGFR斜率为-6.74ml/min/1.73m²/年,第26周转换为ravulizumab治疗后,至第50周的年化eGFR斜率为-4.09ml/min/1.73m²/年。

第26周时,ravulizumab组44%(95%CI:29%~60%)的患者蛋白尿降幅>50%,安慰剂组为18%,(95%CI:5%~40%);ravulizumab组27%(95%CI:14%~43%)的患者实现蛋白尿

图3 ravulizumab降蛋白尿效果出现时间早且维持:按治疗组划分,从基线至第50周的平均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探索性终点指标)

SEM:标准误,spot UPCR: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exploratory end point:探索性终点指标,BL(baseline):基线

图4 按治疗组划分,从基线至第50周的平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次要终点指标)

安全性终点

多数不良事件(AEs)严重程度为轻度,且经研究者评估认为与研究干预措施无关。ravulizumab组有1例患者发生1起严重不良事件(因2019冠状病毒病感染住院),经研究者评估该事件与ravulizumab无关,且在研究期间已缓解。研究期间未报告脑膜炎球菌感染、死亡事件,也未出现因不良事件导致研究药物停用的情况。鼻咽炎是ravulizumab治疗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

Ravulizumab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治疗增强型抗药物抗体反应,另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治疗诱导型抗药物抗体反应,两例患者均未检测出中和抗体。这些抗药物抗体反应未引发任何不良反应,也未对药代动力学或疗效产生影响。

研究讨论近年来,针对IgA肾病患者的治疗领域不断突破,新型且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已有多种药物干预手段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手段的核心优势在于能精准作用于IgA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不同靶点,针对性地阻断疾病进展。

在这项补体C5抑制剂ravulizumab的2期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ravulizumab可使患者蛋白尿实现早期、持续且具有临床意义的降低,并呈现出eGFR稳定的趋势。 不过 本研究存在 2期临床试验的常见局限:样本量较小或影响结果统计效力,未对次要终点做多重性校正或增Ⅰ类错误风险 , 且患者多为白人,人群分布集中,导致结果在地域和种族层面适用性受限,难推广至更广患者群体。

目前,用于治疗 IgA肾病的ravulizumab全球3期临床试验正处于受试者招募阶段 , 待 3期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后,ravulizumab有望成为治疗IgA肾病的潜在新型药物,为该疾病治疗提供新选择。

参考文献

Lafayette R, Tumlin J, Fenoglio R,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avulizumab in IgA Nephropathy: A Phase 2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Am Soc Nephrol. 2025 Apr 1;36(4):645-656. doi: 10.1681/ASN.0000000534.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