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咏史七绝组诗《中国古代文脉》1501-1510:文彦博、张靖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16:37 1

摘要:董元奔以平水韵七绝按历史时序吟咏周初至清末文人,考察其经历,感受其心跳。每十个编号为一辑,每个编号或不止一首,每个编号后作者撰有注释(部分注释系作者考证成果或作品解析),每辑后有时附作者简介。

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

【按】董元奔以平水韵七绝按历史时序吟咏周初至清末文人,考察其经历,感受其心跳。每十个编号为一辑,每个编号或不止一首,每个编号后作者撰有注释(部分注释系作者考证成果或作品解析),每辑后有时附作者简介。

【1501-1】恩泽福州苏舜元

古代黎民不饱温,

君王太远守官恩。

至今犹见苏公井,

当年每口饮百门。

【1501-2】元奔雨后西山行

弯弯石径俱无尘,

夹道荒荆正崭新。

转到桥头朝远望,

峰腰紫翠一何匀。

【1501-3】元奔雨后东山行

雨后东山气象新,

风甜云逗鸟儿亲。

仰头最是峰腰上,

块块青葱正列陈。

【1501-4】元奔雨后出山庭

雨后柴门带水开,

欲行却见路生苔。

怅然抬首南山望,

成阵依稀有鹤来。

【1501-5】元奔雨后访故人

柴门轻启入斋庭,

不见山人拉竹屏。

呼唤一声灰鹤应,

檐头蔓草正青青。

【1501-6】元奔雨中溪畔行

桥头杨叶落头茬,

渡口棠梨满地花。

行到河湾南拐处,

堪欣枯柳发新芽。

【1501-7】元奔因雨滞山庭

庭中柳叶响沙沙,

墙外桃花落我家。

春末闲愁何所遣,

临窗姑且试新茶。

【1501-8】元奔雨中凭栏望

细雨渠头柳叶稀,

轻风陌上野花飞。

谁家钓客溪边立?

半个时辰不见归。

【1501-9】元奔滞居驿馆中

挑弄灯花加倍红,

西墙人影正朦胧。

家书写就刚封好,

月度梅香入室中。

【注释】

苏舜元(1006-1054)字才翁,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通山乡)人,故工部郎中苏耆(987-1035)之子,名臣苏舜钦(1008-1048)之兄,名相王旦(957-1017)外孙,天圣八年(1030)赐进士出身。苏舜元善草书,亦善诗文,著有文集10卷、《奏御集》10、《奏议》3卷,均已失,《全宋文》存其文3篇,《全宋诗》存其诗12首。/

第一首诗系元奔吟咏苏舜元勤政爱民之美德。庆历六至八年(1046-1048),苏舜元任福建路提刑期间,于福州主持凿井十二口,福州市民感念其恩德,称之为“苏公井”,据传,清代中期该十二口井仍在,而部分井至今犹在使用中。当今自来水时代,井早已淡出人们视野,而在古代,井对于民生之重要性不亚于路桥,更不亚于粮食与衣服,因为盘一口井,从勘察到开凿,需要相对庞大资金,非民间所能完成也。故元奔此诗首先将“温饱”与“井”相联系,并将“井”上升到“守官(地方官)恩”乃至“皇恩”高度,从而为第三第四句赞美“每口饮百门”之“苏公井”提供铺垫。

第二至三首诗系元奔化用苏舜元名句“群山洗故尘,紫翠坐可数”而作也。诗人虚拟自己于雨后行于西山及东山,以所见所感抒发情怀。前者:诗人先看近处,脚下石径光滑无尘,路边野草如水洗一般,然后看远处,峰腰紫翠成均匀块状排列,当然可数也。后者:诗人没看近处,只看远处,先是总体状况即万象更新,气候宜人,然后专看峰腰,那青葱不仅如水洗一般,而且亦成块状、可数状排列。/

第四首诗仍系元奔化用苏舜元名句“群山洗故尘,紫翠坐可数”而作。诗人于雨后走出山庭,似乎欲出行,出行欲干啥不曾交代,但诗强调雨后门前路上生有青苔,既然路难行,诗人懊恼,懊恼之际难免抬头四处张望,接下来进入诗之主题。诗人望向南山之际,却见一阵白鹅正缓缓飞来。白鹅飞来,究竟有何意义,其实并无意义,诗人只是以此演绎自己之古典隐逸情怀而已。如此推出主题,如此结尾,意境缥缈,诗意朦胧,正是诗之妙处也。/

第五首诗仍系元奔化用苏舜元名句“群山洗故尘,紫翠坐可数”而作。许是夏天,诗人于雨后过访故人山居,柴门未关,诗人轻轻推开即进入庭院,却不像往日一样见故人掀开竹帘出来迎接,诗人只得呼唤一声,然而主人仍不见踪影,却有檐头灰鹅答应,诗人循声看去,檐头多年积生之蔓草青青,当是拜雨水所赐也。此诗以平缓语气描绘一段生活,虽无豪言壮志,虽无深刻内涵,却活泼雅致,正演绎诗人之古典情怀。/

第六首诗系元奔化用苏舜元名句“山雨已残叶,溪风犹落花”而作也。暮春时节,诗人于雨中行于溪畔,此诗即描写诗人所见。诗以对比展开抒情,前二句写衰景,风吹杨叶始落,雨打梨花正残;后二句转折写乐景,诗人行到另一处,却见早已枯死之柳树又发新芽,此为诗之主题之所在。此诗所写虽然为日常小景,但诗人之意图却是以全面哀景烘托点滴乐景,抒发诗人星火燎原之乐观情怀。/

第七首诗仍系元奔化用苏舜元名句“山雨已残叶,溪风犹落花”而作。依旧是暮春,依然是轻风小雨,诗人独居清斋,近见庭中风吹柳叶沙沙响,柳叶大方沙沙也;远见墙外雨打桃花落入院,桃花老方凋落也。春去之际,诗人无限伤感,如何排遣春恨耶,惟有试饮新茶,让那淡淡茶香弥漫心间,让那淡淡醉意驱赶忧愁。此诗以新茶去春愁,看似荒诞,实际上乃诗人营造朦胧意境之手段也。/

第八首诗仍系元奔化用苏舜元名句“山雨已残叶,溪风犹落花”而作。轻风小雨之春日,诗人登楼凭栏远望,只见渠头柳叶已落大半,陌上野花正在纷飞,而溪边有钓客非常专心,半个时辰都没有离去。此诗所写虽然也是暮春风景,但却无伤情,诗人以平和语气抒发自己自然感觉,显示自己悠闲生活心态,乐观生活情怀。/

第九首诗系元奔化用苏舜元残句“断香浮缺月”而作也。隆冬时节,诗人侨居他乡,许是近期不能返家,其遂挑亮油灯书写家信,写完封好之际,却闻得庭中传来之梅香。此诗虽然写旅恨,但却无恨,诗人坦然接受旅情,所以才有“月度梅香入室中”之结尾。“月度梅香入室中”不仅语言生动,诗味盎然,更提升诗之乐观主题。

【1502-1】连庠至清一块冰

廉洁谁能毕一生?

无非誉作水波清。

难能可贵冰连底,

不与留名十六争!

【1502-2】元奔港湾泊旅舟

落锚且坐小舟头,

粗酒鲈鱼遣旅愁。

欲唤新月来对饮,

渔灯盏盏过来泅。

【1502-3】元奔湖岸看渔灯

盏盏渔灯破夕霞,

天上水底共开花。

依稀次第炊烟起,

幸福祥和在百家。

【注释】

连庠(1006-1067)字元礼,安州应山(今湖北广水)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全宋诗》存其诗七言长1首。/

第一首诗系元奔吟咏连庠高洁品德。连庠平生所任职虽皆未破六品,然其为官清廉,政绩斐然,时人谓其“连底冰”,然《宋史》仅以十六字述其生平,元奔为其抱不平也,遂吟第一首诗作。诗以递进方式赞美连庠,古人赞美官吏清廉无非清如水耳,水再清夜不若冰也,而连庠人称“连底冰”,浑然乃一块整冰,真何其清也。/

第二首诗系元奔化用连庠名句“渔舠数百集其下,瞥然来往一叶轻”而作也。诗人旅途中于黄昏时分泊舟港湾,独坐船头欲饮酒解闷,本想请新月陪饮,却见点点渔灯混淆月亮,并随水波荡漾,似乎争先恐后往这边来求聚饮。此诗虽写旅愁,却以和平景象和人间烟火淡化旅愁,表达积极向上情怀。诗用词妥切,渔灯之“泅”既写出渔灯倒映水中之态,又提升邀月对饮之情趣,可谓一字千金也。/

第三首诗仍系元奔化用连庠名句“渔舠数百集其下,瞥然来往一叶轻”而作。黄昏时分,诗人站在湖岸,看远处点点渔灯烧红天际和湖水,接着诗人见船上炊烟次第升起,遂料定家家正煮饭烧菜,兴许还饮酒。此诗如前一首一样,但比前一首更鲜明礼赞人间祥和生活。

【1503-1】恃才不仕章友直

文章盖世字难求,

难道当官是为羞?

不得荣华如草芥,

至今不见有传留。

【1503-2】元奔垂钓杏花池

日暗霞生忘饭时,

元奔垂钓杏花池。

莫嘲篓里无成果,

却得浮名九州知。

【注释】章友直(1006-1062)字伯益,建州蒲城(今福建蒲城)人,据传其工于儒经,精通音律,又善篆书,但其相关著作皆失,《全宋诗》存其诗1首。/章友直恃才傲物,喜漫游,不愿参加科举,朝廷因其名高授其官亦不接受,元奔上面第一首诗即元奔吟此也。/上面第二首诗系元奔化用章友直名句“一派沧浪真隐处,澄清尚可濯尘衣”而作也。诗人效法姜太公钓鱼,虽有鱼钩却不以钓鱼为事,卖弄浮名也,此诗之主题也,虽有愚却拙中藏心机。此外,诗故意将垂钓处命名为杏花池,旨在营造诗境也。

【1504-1】悔恨无理文彦博

引凤登朝本功高,

熙宁岂可发牢骚!

内忧外患安将国?

治病当须手术刀。

【1504-2】元奔怀古巫山驿

窗外山峰十二尊,

流云贯绕若丢魂。

无端忆得怀王事,

却亦唏嘘闭驿门。

【1504-3】元奔泊舟巫山下

暮雨潇潇且泊舟,

慢温美酒备珍馐。

假如今夜逢神女,

使那怀王断念头。

【1504-4】元奔候客枫叶渡

夕阳西下起寒烟,

不见归舟现远天。

摹地风吹枫叶落,

飞红几片落双肩。

【1504-5】元奔泊舟秋江畔

残阳触岸燃枫丹,

船首垂纶备晚餐。

漂动忽提鱼肚白?

芦花一朵绕青竿。

【1504-6】元奔黄昏坐闲庭

柳曳墙头起晚烟,

梨花入院聚如编。

明知春去无须恨,

且待新蟾上夜天。

【1504-7】元奔闲斋伴晚春

柳絮无端入院来,

梨花混杂满窗台。

春天已老多陪侍,

写进诗中着实该。

【注释】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著有文集40卷,《全宋诗》存其诗6卷,亦善书法,颇得颜真卿笔法。/

第一首诗系元奔吟咏文彦博思想守旧。嘉佑三年(1058),时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左仆射文彦博荐举王安石入朝任度支判官,为王安石熙宁变法提供政治起点。熙宁中因反对王安石(1021-1086)变法,被王安石贬为大名府通判。/

第二、第三首诗系元奔化用文彦博名句“朝云常蔼蔼,暮雨复凄凄”而作也。前者:诗人投宿巫山古驿,凌晨起床,开窗远望,云雾缭绕使诗人感觉十二山峰恍若失却三魂,其实此乃诗人失魂也,不然其怎地想起楚怀王巫山神女之事,不过稍后诗人即回归现实,苦笑中关上房门。后者:诗人于暮雨中泊舟巫山脚下,殷勤备酒备菜,莫名希望于夜间得遇巫山神女。两首诗皆化用典故“巫山神女”,皆幻想楚怀王一般艳遇,颇具古典情怀。/

第四、第五首诗系元奔化用文彦博名句“烟涛寒点白,霜叶乱翻红”而作也。前者:暮秋时节,诗人于枫叶渡口等候客人归来,然而却未等到,怅然之际,风吹枫叶纷纷飘落,诗人肩上堆上数片。后者:仍是晚秋时节,时值黄昏,诗人泊舟江边,于舟头垂钓欲解决晚餐菜肴所需,鱼儿上钩,急忙提起,亦见得鱼肚泛白,谁知却是一朵芦花。两首诗之诗味有别:前者以飞红落肩作结,诗意蕴藉,诗情浓郁;后者以钓得芦花作结,诗意有趣,诗情天真。/

第六、第七首诗系元奔化用文彦博名句“杨柳亭台暮,梨花院落深”而作也。前者:诗人于晚春黄昏时分独坐闲庭,看墙头柳枝拂曳,院内梨花堆积,诗人并不怨恨春将退去,反而期待月亮升起,以享受夜之静谧。后者:亦是晚春,却可能是白天,诗人独坐书斋,看柳絮飞入庭院,与梨花堆于窗台,二者皆为白色,难以分辨,但毕竟皆为凋残之物,乃晚春之特有,故诗人愿意与之多多相陪,并写入此诗中以得永恒。此二首诗虽然写晚春,但春恨却淡淡也使诗境有朦胧之美。

【1505-1】元奔梦里下吴中

运河泛月小舟轻,

秋雁相陪一路行。

过得长江天未晓,

蒓香馥郁已相迎。

【1505-2】元奔轻舟至吴中

舟至吴中橹息声,

三更刚过露华清。

购来莼菜时鲜货,

就地支锅共月烹。

【注释】钱仙芝(1006?-?)字号及籍贯不详,进士出身,曾任文学类官职秘阁校理,《全宋诗》仅存其残句1则曰“乘秋张翰思归国”,元奔上面两首诗作即化用之。前者写梦境:诗人梦里自驾轻舟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吴中,刚过长江就闻到芦蒓香味。后者写现实:三更时分,诗人轻舟抵达吴中,虽然天气寒凉,但是诗人思念芦蒓味道,遂买来时鲜莼菜,架起铁锅烹烧。两首诗皆刻意营造诗意,前者以秋雁相陪,后者以与月共煮,不仅别致,而且具有古典意味。

【1506】洛阳耆老席汝言

不为尘间俗事侵,

扶筇聚众旧山林。

相看虽然皆白发,

酬诗饮酒觅开心。

【注释】席汝言(1006-?)字君从,籍贯不详,进士出身,“洛阳耆老会”成员之一,《全宋诗》存其诗2首。/“洛阳耆老会”包括富弼(1004-1083)、文彦博(1006-1097)、司马光(1019-1086)等名臣才子,席汝言相对官阶较小,文才亦不出众,但元奔认为其情致与富弼等人一致,故元奔遂吟咏上面诗作。该诗抒发老有所乐以及及时行乐情怀,格调不高却符合自古以来老年人之人生追求。

【1507】元奔重游马陵山

亭台阁榭是前名,

野鸟天鹅亦旧声。

我以瘦身拖细杖,

环游处处觅新情。

【注释】李章(1006?-?)字号不详,洪州(今江西南昌)人,进士出身,《全宋诗》存其诗1首及残句1则。/李章有名句“瘦倚一枝筇”,元奔上面诗作即化用之。俗语道:“熟悉之处无风景”,诗人欲打破之。马陵山南距诗人所居城市约15公里,诗人常常游之,本诗中,诗人以清瘦之躯拄杖环游马陵山各处,尽管所见亭台阁谢名字依旧,尽管所闻鸟语鹅叫声音依旧,但是新情绪终究将寻得。何为新情绪,是否寻得,诗人并未于诗中明言,留有余味令读者细品也。

【1508】元奔仲春送友人

郊外方亭鸟语争,

数杯薄酒诉离情。

宽怀莫带忧伤去,

芳草连云伴旅程。

【注释】张靖(1006?-?)字号不详,孟州(江南河南孟县)人,幼年与文彦博(1006-1097)同窗,天圣五年(1027)亦与文彦博同中进士,曾任文学类官职史馆直学士。张靖善围棋,今存其棋类著作《棋经十三篇》,亦善诗,《全宋诗》存其诗2首。/张靖有名句“芳草连云伴去程”,元奔上面诗作即化用之。仲春时节,诗人于离亭置酒送别友人,友人似乎有感伤情绪,诗人劝其应宽怀上路。“芳草连云伴旅程”即是极宽慰之语也,有芳草不寂寞,而古典文学中之“芳草”甚至还代指红颜知己,可见诗人以调侃语气宽慰友人,其实诗人自己亦伤感也。

【1509-1】元奔驿楼看春光

河分原野拽青痕,

水畔桃花绽欲喷。

莫道元奔身是客,

这般美景失三魂。

【1509-2】元奔忽然忆旧人

三十年前事若烟,

不知时过境能迁。

而今鬓白犹聪慧,

忆旧居然印象蔫。

【注释】

元积中(1006?-?)字号不详,洪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进士出身,曾任昭文馆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等文化类官职,生前著有《江湖堂诗集》,已失,《全宋诗》仅存其诗2首及残句1则。/

上面第一首诗作系元奔化用元积中名句“碧桃花烂春溪暖,紫玉箫沉月树昏”前一句而作也。早春时节,诗人于驿楼上眺望远方,本来该有思乡之情生也,然其见到那小河如带,草坪青青,河边桃花绽放,遂心旷神怡,忘却旅恨也。此诗注重炼字,“拽”青痕,绽欲“喷”均形象生动,诗意盎然。/

上面第二首诗系元奔化用元积中名句“静思三十年前事,恍若邯郸一梦回”而作也。诗人偶忆三十年前旧事,并未如常规所谓“历历在目”,而是一片茫然,当然诗人真实状况未必如此,此诗乃诗人别出心裁也,谓人生莫要拘泥于过去,应放眼未来。印象蔫:蔫谓萎靡,印象蔫谓印象模糊不清也。

【1510】王畴忠勇护朝纲

从来帝后有阴争,

臣子参言须考衡。

若遇明君无好坏,

不然早早了余生。

【注释】王畴(1007-1065)字景彝,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天圣八年(1030)考中进士,曾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文学教育类官职,参编《唐书》,《全宋诗》存其诗2首。/治平(1064-1067)中,宋英宗染病,太后垂帘,英宗病情好转,王畴屡上书太后请求还政。

【作者简介】

董元奔,1971年生于江苏宿迁,传统文化学者,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知名辅导工作者,两度被选为教育厅机关杂志封面人物。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今日头条“优质深度长文精选频道创作者”,中国作家网签约作家。

已发表作品500多万字。有论文获人民日报出版社专题征文一等奖、中华诗词学会梅尧臣诗学奖等,有论文或长文获今日头条青云奖56次,还有诗文获湖南省社科院文学汇展奖、中国散文网生态文学征文特等奖等,有骈文被市属重点中学勒石于校园。

相关作品入选《福州大学“中华诗词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诗词学会宋诗宣城研讨会论文集》《山东师范大学李清照暨第37届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论文汇编)》《中国诗典(1917-1999)》《中国最美游记》等。个人传记入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首发式的大型图书《中华百年人物(现代篇)》,有关事迹载入《江苏教育年鉴》。

来源:董元奔古典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