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译翁”杨武能教授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7:48 4

摘要:“北极光”杰出小说文学翻译奖是国际翻译家联盟(FIT)于1999年设立的文学翻译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该奖项的设立填补了全球文学翻译领域顶级荣誉的空白,有“翻译界诺贝尔奖”之称。国际翻译家联盟通过该奖项表彰在文学翻译中实现语言艺术性与文化传递平衡的杰出译者,其

9月4日,第23届世界翻译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我国著名德语翻译家杨武能教授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北极光”杰出小说文学翻译奖是国际翻译家联盟(FIT)于1999年设立的文学翻译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之一,该奖项的设立填补了全球文学翻译领域顶级荣誉的空白,有“翻译界诺贝尔奖”之称。国际翻译家联盟通过该奖项表彰在文学翻译中实现语言艺术性与文化传递平衡的杰出译者,其评选标准严格,要求译作既忠于原著精神,又能在目标语言中展现文学魅力。
杨武能教授(图源网络)杨武能1938年生于重庆,号“巴蜀译翁”,先后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联邦德国“国家功勋奖章”、联邦德国洪堡学术奖金、歌德金质奖章。从事德语文学研究、教学、译介60余年,出版著作逾千万字,学术专著数十种。四川文艺出版社与杨武能教授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曾先后出版了《悉达多》《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魔山》《亲和力》《迷娘曲·歌德抒情诗选》《格林童话全集》等翻译作品,以及散文作品《译海逐梦录》等二十多种图书。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部分杨武能翻译和散文作品从《悉达多》的译后记中,我们可以感受杨武能先生对于德语文学和文化的见解,以及对翻译事业的感悟。——

文/杨武能

应约重译眼前这本《悉达多》,不禁想起三十五年前翻译的《纳尔齐思与歌尔得蒙》。不只因为作者都是瑞士籍的德语作家赫尔曼·黑塞,还有两部作品之间确实有着太多的相似。虽说《悉达多》是个“印度故事”,却跟《纳尔齐思与歌尔得蒙》一样,讲的也是一个禀赋非凡的年轻人的成长、发展、成熟,通过毕生的探索、发现直至垂暮之年终于实现理想的漫长过程。还有,两位主人公达到目标的途径都是背井离乡,只身到尘世间流浪,体味人世的苦乐艰辛,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以求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鉴于这样的内容,这两本书似乎都可以归为德语文学传统的所谓“成长小说”(Entwicklungsroman),或者欧洲文学并不少见的流浪汉小说。

《悉达多》(1922)比《纳尔齐思与歌尔得蒙》(1930)问世早八年。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尽管还可以说许许多多,但更有意义的恐怕还是讲讲两者的差异和变化。黑塞给《悉达多》加了一个副标题“Indische Dichtung”,此前的翻译、评介者——除了德语文学专业的张佩芬——大都译解为“印度故事”或者“印度小说”,我则译作“印度诗篇”。不只因为“Dichtung”这个德语词的第一个和最主要的一个义项就是诗,还因为这部薄薄的作品,诗的品质明显多于小说,特别是往往为长篇的“成长小说”的品质。

比较起来,《纳尔齐思与歌尔得蒙》虽说也十分富有诗意,情节却要曲折婉转得多,描写却要细腻动人得多,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因而是一部很好看的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的故事,所以黑塞要称他为“Erzählung”(小说、故事)。相反,《悉达多》呢,不论是语言还是表现手法,抒情成分都更重,尽管情节也有一定的故事性乃至传奇性,叙述描写却简约如同抒情诗或叙事诗,如同绘画的素描或速写,少有渲染铺陈,也缺乏细节描写,唯求情到意达为止。

对此可用一个例子说明,即其第二部的《河岸》一章,主人公在克服自杀念头后仅仅以一小段自言自语,便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少年时,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潜修,只知道寻找梵天,崇拜阿特曼的永恒精神。年纪轻轻,我追随赎罪的沙门,生活在森林里,忍受酷暑与严寒,学习忍饥挨饿,学习麻痹自己的身体。随后,那位佛陀的教诲又令我豁然开朗,我感到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已融会贯通于我心中,犹如我自身的血液循环在躯体里。可是后来,我又不得不离开佛陀以及他伟大的智慧。我走了,去向珈玛拉学习情爱之娱,向迦马斯瓦弥学习做买卖,聚敛钱财,挥霍钱财,娇惯自己的肠胃,纵容自己的感官。我就这样混了好多年,丧失了精神,荒废了思考,忘掉了统一性。可不像慢慢绕了几个大弯子吗,我从男子汉又变回了小男孩,从思想者又变回了凡夫俗子?也许这条路曾经挺美好,我胸中的鸟儿并未死去。可这又是怎样一条路哇!我经历了那么多愚蠢,那么多罪恶,那么多错误,那么多恶心、失望和痛苦,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为了能重新开始。然而这显然是正确的,我的心对此表示赞成,我的眼睛为此欢笑。我不得不经历绝望,不能不沉沦到动了所有念头中最最愚蠢的念头,也就是想要自杀,以便能得到宽恕,能再听到‘唵’,能重新好好睡觉,好好醒来。为了找回我心中的阿特曼,我不得不成为一个傻子。为了能重新生活,我不得不犯下罪孽。我的路还会把我引向何处哟?这条路愚蠢痴傻,弯来绕去,也许是尽在兜圈子呗。”

难怪黑塞称《悉达多》为“Dichtung”(即诗),而从《悉达多》到《纳尔齐思与歌尔得蒙》,我们便可看出黑塞这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师的逐渐发展和成熟。

当然,《悉达多》与《纳尔齐思与歌尔得蒙》更重要的差异,还是在思想内涵方面,即前者的文化背景和意趣意指为东方古印度的印度教-佛教世界,后者则为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社会。如张文江的《黑塞〈悉达多〉讲记》,载《上海文化》2010年第2期;此外网上还有不少评论。对于印度教-佛教和佛学,笔者近乎无知,不敢在此胡说八道。有多篇《悉达多》的评论,都比较深入地分析阐释了作品中的佛理内涵,读者不妨找来慢慢参阅。我这里只想提醒一点:学长张佩芬系我国研究黑塞的权威专家,她撰有长文评介《悉达多》,论述黑塞受中国文化和哲学,特别是老庄道学思想的影响,分析阐释得具体、深入、细致,不啻为阅读理解《悉达多》这部“诗篇”的极佳引导。她对主人公实现追求的途径下了一个“悟道成佛”的结论,在我看来正是一语中的,耐人寻味。她阐释说,悉达多“从河水悟到万物之辗转循环,却又永恒不灭,即为自身之写照,开始领悟‘道’即自身(和《娑摩吠陀》中‘你的灵魂便是整个世界’所述意境完全同样)的真理,破解了自己思索半生的迹语,也就迈入了‘成道’‘成佛’的正确途径。”(参阅张佩芬《从〈席特哈尔塔〉看黑塞的东方思想》,刊张佩芬著《黑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我只想在“悟道成佛”之前加上“以河为师”四个字,以使悉达多悟道成佛之路更加具体、明晰,并且提醒一下,印度民族原本也特别崇拜江河,小说中的无名长河自然会使人想到他们视为神圣的恒河,河上那位终生撑船渡人的船夫自然会使人想到普度众生的佛陀,而小说结尾主人公定居河边,志愿接替船夫的职责,乃他成佛途径的具象表达。

既为诗篇,《悉达多》疏于情节的曲折、跌宕和描写的细腻委婉,却富有诗意和哲理,在这点上仍可媲美后来的小说《纳尔齐思与歌尔得蒙》。闪烁诗情和哲思光彩的警句、美文比比皆是,真是读来口舌生香,心旷神怡。关于宇宙人生,时间空间,来世今生,永恒无常,死生苦乐,家庭社会,男女之爱,亲子之情,等等,无不在这部篇幅十分有限的小说或诗里得到优美而智慧的表述,值得读者去一一发现,细细咀嚼,因此而获得阅读的愉悦,心灵的陶冶、净化。

复审:吴坤 刘芳念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四川文艺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