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身器官的健康状况,当机器人在你下班回家时做好了满满一桌饭菜,当你周遭的一切场景都有了实时更新的数字镜像——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张亚勤在其新书《智能涌现》中预言的、正在发生的未来。今年2月,在一场以“人工智能的未来:从科研到产业化”为主题的论坛中,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表示:“10年后,机器人将可能比人都多,会陆续进入工厂、社会,最终形态是进入家庭。未来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机器人。”摘要:当你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身器官的健康状况,当机器人在你下班回家时做好了满满一桌饭菜,当你周遭的一切场景都有了实时更新的数字镜像——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张亚勤在其新书《智能涌现》中预言的、正在发生的未来。
这一预言背后,是他领导的AIR研究院正在推进的三大方向——多模态大模型、自动驾驶和生物智能。
作为中国AI产业化的关键推手,张亚勤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技术进化史:12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31岁成为IEEE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奠基者到百度总裁,再到清华AIR的创立者。他始终强调一个理念:AI必须与产业结合,像电力一样成为基础生产力。
如今,这位横跨产学研各界的三院院士,将其数十年来对AI的思考与实践凝练成最新著作《智能涌现》。本书引发了产学研商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姚期智、雷军、李开复、施瓦布等全球顶尖领袖的联袂推荐。
“涌现(emergence)”,是AI大模型领域中的一个专业词汇,指的是当数据量和模型参数的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模型的准确度和可预测性会突然发生跳跃式提升。
在张亚勤看来,“涌现”现象描述了规模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它不止适用于AI大模型,更是一条贯穿人类科技发展史的普遍规律。18世纪末的蒸汽革命、20世纪初的电气与能源革命、20世纪末的信息革命,无不是在海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关键性通用技术为基石,承托起社会经济的指数级增长。
那么,我们该如何触发智能时代的突破性技术涌现,它又该怎样反哺产业升级?围绕这一主题,《智能涌现》全面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演变趋势,它如何赋能生命科学、具身智能等领域,又将如何影响各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机遇与创新路径。
此外,书中还为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提供了许多智能时代的生存建议:我们如何与AI协作共生?又如何在AI大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门即将打开,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此做好准备。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数字化1.0是信息的数字化,目标是将物理信息转化为电子数据,比如数码相机、PC文档等。2.0是流程的数字化,聚焦企业数字化与关系重构,各种互联网平台崛起,通过连接人、商品和信息,极大提升了交互效率。
而数字化3.0则将重点转向了物理世界与生物世界的全面数字化,这将彻底改变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方式。通过AI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从比特到原子的回归,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紧密连接起来。这种融合将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升级。
我们需要格外关注数字化3.0进程中的“涌现”时刻。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ChatGPT,标志着生成式AI进入大众视野。张亚勤在《智能涌现》中评价:“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真正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的智能体。”此后短短两年多时间,AI技术在三个方面实现了跃迁:
从“小模型”到“大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级,涌现出逻辑推理与泛化能力;
从“单模态”到“多模态”:文本、图像、语音的融合实现“类人”感知;
从“数字智能”到“物理智能”:AI通过机器人、自动驾驶与物理世界交互。
尤为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次技术革命当中,正不断有中国企业“涌现”出来。
2025年春节前,一家中国企业创造了属于自己的“ChatGPT时刻”。DeepSeek(深度求索)刷新了大规模依赖算力出奇迹的固有模式,用更少的资源、更小的团队、更短的时间,训练出性能达到全球顶尖水平的新一代模型。它还打破了ChatGPT“两个月用户数突破1亿”的纪录,仅用7天便实现了1亿用户的增长。
张亚勤认为,大模型正成为AI时代的操作系统,如同PC时代的Windows、移动时代的iOS/Android,其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重构产业生态——未来将是“基础大模型+垂直大模型+边缘模型”的混合架构,每个企业都能基于自身数据训练专属智能体。
但他同时也提醒道,面对技术狂飙,我们需要以“3R原则”来平衡创新与风险,既要“积极响应”(responsive),主动探寻AI价值的各个剖面,也要“韧性发展”(resilient),确保AI技术可解释、可证明、可融入、可监管、可应用,更要“坚守价值”(responsible),明白技术被滥用的潜在可能,将伦理和价值观置于技术问题之上。
正如他所强调的,“AI不该独立于人类体系之外,也不应有任何超越其他技术而被独立对待的特殊地位。它的终极使命是帮助人类,而非伤害。”
AI医生的出现同样令人瞩目。2024年上线的“智能体医院”中,42位AI医生通过海量虚拟诊疗实践,已具备媲美人类医师的诊断能力。这种技术不仅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更能让偏远地区患者获得优质医疗服务。
基因科学也因AI迎来革命。通过将基因序列视为“生命语言”,科学家开发出GeneBERT等模型,能更精准地预测基因突变与疾病关联。就像智能手机改变通讯方式一样,这些突破正在让个性化医疗成为可能。
AI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是以绿色计算赋能可持续发展。
在能源领域,借助智慧物联(AIoT)技术,碳排放得以实时监测,智能机组控制实现优化。在绿色建筑方面,AIoT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智能楼宇中的电梯、空调等设备的能耗可实现智能调控,从而有效降低生活成本。
在交通领域,AIoT通过预测调度交通流量,缓解拥堵状况,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让出行变得更加绿色、高效。此外,制造业通过融入AI实现“智造”升级,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降低了能耗与运输碳排放,让消费者购买到的产品更加环保。
如果说AI在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是为传统行业插上了无形的翅膀,那么智能机器人产业,就是AI应用在新兴领域具象的表达。
在这一过程中,Real2Sim2Real(RSR)概念尤为重要。它通过场景理解和系统理解,将任务迁移至虚拟空间仿真优化,再应用于现实系统。比如在导盲机器人和城市无人机定位导航项目中,RSR技术已得到应用。
随着技术发展,机器人正快速掌握复杂技能,比如护理机器人能通过模拟训练,学会轻柔地扶起老人,教育机器人则能适应不同孩子的学习节奏。RSR模式为具身智能发展带来新机遇,有望让机器人更快走进公众生活,为我们创造更智能的生活助手。
80亿人置身其中,变革没有旁观者
当智能涌现的时代呼啸而来,张亚勤在《智能涌现》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全球80亿人都已置身其中。从硅谷的AI实验室到非洲的数字化农场,从华尔街的算法交易到东南亚的电商小店,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每一种行业、每一份工作、每一处角落,以及每一个人。
在这场变革中,技术终将回归人性本质。我们或是主动接纳它,或是被浪潮席卷,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与AI协作共生。
《智能涌现》中收录了多篇张亚勤同各界大佬的“高端对话”,涵盖金融、科技、文化等多个产业。他与经济学家朱云来探讨AI投资逻辑,与导演郭帆畅想“电影工业3.0”,与《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辩论AI伦理……这些跨界碰撞,展现了AI如何渗透经济、文化、社会的每个角落。
2025年,在达沃斯举办的人工智能全球发展与合作分论坛上,张亚勤(右一)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戴密斯·哈萨比斯(左一)、伯克利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宋晓冬(左二)、图灵奖获得者约书亚·本吉奥(左三)共同探讨国际合作
对于更多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张亚勤还给出了自己多年经验总结而成的忠告。
首先,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做永恒的学习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在学习,人类更应该不断学习,锤炼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其次,要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不要随波逐流。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强大,它可以比任何人更圆滑和全面,但它唯一无法生成的,就是我们自己独特的观点。
再次,要将伦理和人文精神放在心中。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会面临更多的选择、迷茫和诱惑,这一点就更为重要。
最后,要明白人生是赛场,而非战场。技术革命总是伴随着新一轮的竞争,但它终究会创造更丰富、更多元的机会。通过大胆尝试、公平竞争,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赢家。
大潮既涌,曙光将现。这场80亿人共同参与的智能革命,正在重新定义生产、生活乃至生命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既是变革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塑造者。
唯有理解变革,才能应对变革!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End-2025.4.3编辑:闪闪 | 审核:孙小悠来源:中信出版集团